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出现,文学作品的发表、出版等生产机制与传播模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依靠文学期刊和出版社的传统生产秩序因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而受到巨大冲击。网络文学、博客文学、手机文学、短信文学、微博文学等新的文学样态层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学”的学科性质,指文学作品学作为一门具体学科,它在人类建构的研究文学(一切文学现象)的学科系统中的位置,它研究对象的总的原则、方法。学科是学术的类别,是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研究一切文学现象的学科是一切文学现象研究的学术类别、科学领域或文学学的分支。研究文学作品的学科则是文学作品研究的学术类别、科学领域或文学作品学的分支。文学作品学的学科性质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是文学作品学的学科位置,一是文学作品学的学科性质。关于“文学作品学”的学科位置,得从“文艺学”、“文学学”讲…  相似文献   

3.
主题是文学作品的核心,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围绕着一定的主题而凝聚为一个艺术整体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主题”这个概念的理解,却存在着某种偏差。建国以来的文学概论教材,大都将文学作品的主题仅仅归结为一种思想,如认为主题是“作者通过题材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见蔡仪主编《文学概论》);是‘’通过形象体系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见以群主编《文学基本原理》);是“年过作品描绘的社会生活所显示出来的贯穿全篇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一篇作品所显示的总的思想意义”(见十四院校联合编写的《文学理论基础》)。类似的解…  相似文献   

4.
“文学与艺术研究”栏目定位于对经典作家、文学作品的解析。以及对当前热点文学与艺术现象的聚焦争鸣。欢迎您推荐选题及投稿,共同搭建互动平台。  相似文献   

5.
姚斯认为,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而在这一论断中的读者是一个预先假定的读者、一个理想的读者,其目的在于强调经典文学对读者的期待视野所起到的冲击作用,但这一论断也确有机械专断之嫌,也为他者留下了批判的口实与开拓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如果追求美的境界,语言是其必经的桥梁。语言进入文学领域,即成为文学作品的形式和材料。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文学作品里的语言符号运用是美的艺术。 文学语言的一个经常使用的手法,是把事物披上美的外衣,如赞美青春:美好的青春、黄金般的青春、火热的青春;如赞美夜月:皎洁的月亮、弯弯的月牙儿、玉盘般的明月;如赞美流水:流水潺潺、浪花飞溅、大江东去,等等。  相似文献   

7.
“文学与艺术研究”栏目定位于对经典作家、文学作品的解析,以及对当前热点文学艺术现象的聚焦争鸣。欢迎您推荐选题,共同搭建互动平台。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托尔斯泰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的。”古今优秀作品都善于寻找“能说明物体动作的准确动词”,并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的范例。下面结合实例谈谈文学作品中动词在描写人物、叙述事件方面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论早期《申报》刊载的文学作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报》早期刊载的文学作品,使该报身为新闻报纸却被赋予浓郁的文学色彩,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大量刊载文学作品的“新闻纸”。这些文学作品对创刊之初的《申报》的立足和发展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刊载其上的文学作品为适应“新闻纸”这种特殊的传播渠道,在文体上也发生了诸多“新变”,具有了通俗性、新异性、地域性三大特征。整体看来,除了竹枝词等民歌俚曲,早期《申报》刊载的译本小说等,其文学价值都相当有限。但是,这种文学传播方式却给此后的报刊文学以重大启示,且促使近代出现了大量职业作家。  相似文献   

10.
1 “生命在于运动”,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是在永无止息的流动和发展过程中,由共时性与历时性的交错相织而不断地显示其存在的,文学作品生命力的突出直接表现就是它的审美价值。而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是整个文学活动的本质属性的体现,即它是在创作、作品、接受这一系列的动态过程中得以生成、凝定和实现的,故,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其实是整个文学活动审美价值链的一环。 这里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往往是在文学作品与读者接受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而作品与读者之间经常出现某种“错位”,即经常出现作品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文学宝库中,存在许多可资总结和借鉴的艺术表现手段。本文以充分例证,阐明“化身法”和“代言法”便是其中之———可以称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视角”。从楚辞到唐宋诗词,从南戏到元居以至于《红楼梦》,都采用过它;陆机、李渔、龚自珍等也在理论上进行过论述。鲁迅和后来的一些文学作品中,也曾采用过这种表现方法。探讨它,不仅是研究我国传统艺术规律的需要,也有利于今天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与艺术研究”栏目定位于对经典作家、文学作品的解析,以及对当前热点文学艺术现象的聚焦争鸣。欢迎您推荐选题。共同搭建互动平台。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言语交际策略,语用模糊常被文学大师们用于文学作品中.语用模糊在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个性、折射文化规约、推进故事情节、揭示人物心理有着独特的艺术功效.解读文学作品中的语用模糊,有助于读者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与能力.  相似文献   

14.
西方文学的发展历程与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人本精神 ;作为西方文学作品创作主体的作家的经历 ;西方文学作品的欣赏与批评是解读西方文学作品时应予把握的三个重要角度。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的创作目的之一,就是要满足人们对作品中人物及其语言等方面的审美期待。读者这种期待视野的实现,要借助于作家的文学语言的表现力。文学作品翻译,也是如此。译文的节奏美,常常被视为文学翻译成败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林徽因文学作品内外的科学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的科学情结因其文学、艺术、建筑学兼擅的文化气质而具有多元而独特的表达方式。本文从她的文学作品切入,辨读其科学情结的文学化表达,进而探求渗透于日常生活以及对社会公共事务关注中的科学情结。在林徽因心中,科学最终成为与家国命运、个人命运休戚与共的时代发展重心。在某种程度上,林徽因的科学情结内在地构成其艺术气质的可靠依凭,对中国建筑史学科范式的探索与实践构成其科学情结的科学表达。  相似文献   

17.
(一)读者与作者之間 有些人当談到文学作品对讀者的作用时,常常喜欢搬用“艺术的魅力”、“真实情感”乃至“独立”、“不朽”、“天才”这些抽象的詞汇。有时甚至干脆把它們說成是一种超时代、超阶級的东西,认为这是难于分析,也难于解释的。我們认为,所謂“艺术的魅力”就是作品对讀者的吸引力、感染力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讀者思想、感情乃至行动上的影响,推动他們按照某种政治理想来改造自己的环境,改  相似文献   

18.
略论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这个概念,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率先提出并作了多方面论述的. 在伊瑟尔看来,文学本文中存在着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其各级语义单位之间存在着连接的“空缺”;而当本文对读者习惯视界进行“否定”时,就会引起读者心理上的“空白”.所有这些空白、空缺、否定因素就组成文学本文的否定性结构,成为激发、诱导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基本驱动力,这就是文学本文的“召唤结构”.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中的环境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类步入文明的脚步日趋加快 ,人与自然的关系亦日趋尖锐 ,中西方作家的作品中对环境问题的描写也越来越多 ,一种称之谓“环境文学”的文学作品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0.
中国流行歌曲文学研究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树春 《学术论坛》2004,(2):134-137
流行歌曲歌词是一种音乐文学作品 ,具有“谱曲可唱 ,离谱能赏”的审美特征 ,因此必须重视对其进行文学研究。这种研究有助于开拓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视野 ,丰富其内容 ;有助于探究歌词文学的艺术本质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歌词文学体系 ;有助于作者获得启发借鉴 ,提高创作水准 ;有助于提高广大受众的欣赏水平和艺术素养。在进行研究时 ,要立足于其审美特性 ,遵循“词别是一家”的基本原则 ,要通过比较等方法把握其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