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我在解放前是许崇清先生的学生,解放后许老任广州市教育工会主席期间,我是该会的常委和高等学校工作部部长,因此,在工作中和许老接触较多。在旧社会,许先生毅然来到政治斗争非常复杂的中山大学,两次担任校长职务。他敢于重用思想进步的中、青年教授。特务分子曾屡屡企图加害于进步教师,许老总是  相似文献   

2.
近日,著名爱国爱港人士、香港实业家、中山大学校友伍沾德先生从黄达人校长手中接过学位证书,成为中山大学名誉博士。名誉博士学位授予仪式当天在中大小礼堂隆重举行,中大党委书记李延保、校长黄达人等与部分师生一起参加了仪式。伍沾德先生出生在广东台山的爱国华侨家庭,早年就读於岭南大学,後到香港发展,与已故兄长伍舜德先生(清华大学名誉博士)创办了香港美心集团这个享誉港澳和东南亚的饮食王国,并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注册的中外合资企业美心发展(中国)有限公司,现任香港美心集团主席,美心发展(中国)有限公司主席,香港中国旅游协会会长,香…  相似文献   

3.
中山大学在澂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8年下半年,日军加紧了对华南的军事行动,广州受到威胁,形势日益恶化。中山大学奉命迁移,但事前对迁移的事,并未作好计划和准备。1938年10月,学校迁至广东西部的罗定,仅一个月后又拟改迁广西南部的龙州,但校方仍考虑选择更为适合的新址。当时,曾于1935年左右担任过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的邓孝慈教授(云南盐津县人)住在昆明,中大校长邹鲁便直接打电报给邓,请他在云南找地方,邓又与也在中山大学法学院担任主任的副教授吴信达商量。吴是澂江县人,就建议把学校迁往云南澂江獾囊饧恍7讲赡伞R虼?师生正往龙州途中时,又改迁云南澂江。  相似文献   

4.
“我来广东的志望”和“序”文两篇文章,均为郭沫若在广州中山大学工作时所作。“我来广东的志望”虽写于1926年4月22日,却反映的是作者在1月前来广东时的心声。经瞿秋白推荐,郭沫若于3月23日到了广州,出任中山大学文科院院长。他在大革命根据地的广州,一方面受到了革命同志的关怀和教育,另一方面遭到了广州尤其是“中大”文科院腐朽力量的反对。所以,郭沫若到广州1月后,经过亲身的斗争,还是自己来广东时所特的  相似文献   

5.
许崇清是20世纪中国具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家、教育哲学家之一,亦是历史上执掌中山大学时间最长的校长。他的唯物主义教育哲学体系形成于留日学习时期。民国时期,他参与筹备广东大学、国立中山大学,任职于广东省教育厅,担任中山大学校长、代理校长职务,有机会将胸中丘壑付诸实践,他的学术思想和教育哲学理念得到进一步发展。共和国时期,以《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一文的发表为标志,他的教育理念趋向成熟。在长达18年的第三次执掌中山大学期间,许崇清对学校校务、教务方面的实践工作及其对学术科研的重视和推动,以及他对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思考和应对,都是他所持唯物主义教育哲学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党的领导、五次学运、中大的派系、粤北事件后的党组织等问题,对《中山大学在坪石时期的学生运动》一文提出订正。  相似文献   

7.
张其昀是竺可桢在东南大学地学系培养出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在学术思想上深受竺可桢的影响,师生之间情谊深厚. 1935年,浙江大学师生强烈要求驱逐校长郭任远,蒋介石和国民政府迫于压力,最后选定竺可桢出任浙大校长.而竺可桢最终同意出任浙大校长,陈布雷、张其昀等人的游说功不可没.时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的竺可桢倾心于学术研究,无心政治,自认"不善伺候部长,委员长等,且亦不屑为之"(竺可桢<竺可桢全集>第6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以下未注明者皆出自此文献),对出任浙大校长一职不为所动.任教于当时中央大学的张其昀知悉后,竭力劝说竺可桢执掌浙大并协助解决相关事宜.  相似文献   

8.
由中大古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永正等几位中青年学者编纂、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9月公开出版的《中国方术大辞典》,是迄今为止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方术大辞典,是近年来广东学术界在传统文化研究方面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它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在第四届全国书市上成为最畅销书之一。下面就《中国方术大辞典》的几个特色,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中山大学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编的《中山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文集》已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山大学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和广东省高校工委的要求,从1990年2月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师生到全省11个社会调查基地进行为期8天的社会调查的经验总结汇编而成的文集。  相似文献   

10.
中山大学从建校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共出版了各类刊物百余种,绝大部分为学术性刊物,其中属于文科的近40种,它们与其他学术著作一起,反映了中山大学的学术状况,代表了当时华南学术界的水平,在全国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大刊物约有两个繁荣的时期。一是1927年前后,由于北方军阀混战,广东成为革命策源地,许多著名学者纷纷南下,国内外学者及学成返国的留学生来到中大的也不少,人才鼎盛,学术繁荣,一批影响较大的刊物便在这期间问世。二是30年代中期,日本侵华使北方局势动荡,学者再度南流;另外,当时中大的教学与研究环境也相对安定,使原有的刊物得以发展,新刊物亦相继问世。  相似文献   

11.
崔鹤同 《社区》2014,(11):17-17
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  相似文献   

12.
王伯秋,原名纯焘。生卒年不详。海南湘乡人。早年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及美国哈佛大学,攻读政治法律,归国后历任大学教务长、校长等职。民国二十三年(1934),出任福建省第一行政区督察专员兼长乐县县长之职,在他任职期内,留心  相似文献   

13.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顺应21世纪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实行强强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李延保同志任合并后的中山大学中共党委书记,黄达人任合井后的中山大学校长。 200年10月26日上午,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大会在广东省政府礼堂隆重举行。 出席大会的领导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至立,广东省省长卢瑞华,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张柏林,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广东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陈绍基,广东省委副书记刘凤仪,广东省委常委、…  相似文献   

14.
中华学府随笔<走进中大>(吴定宇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一书收入了我一篇短文,文章一开头我写了这么几句:"世界有时仿佛很小,我一辈子教书,转了几间学校,转来转去竟有幸两次进入中山大学校门,在中大教书,前后合计,超过了半个世纪……"信马由缰,并不是表示我对人生有什么理想或追求,只不过如实记下了1946年至1948年王力先生主持中大文学院的盛况和众多名家学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学术风范以及我本人耳濡目染的亲切感受.  相似文献   

15.
说到马君武,广西人都很熟悉.因为他当过广西省省长,创办广西大学,还三次出任广西大学校长.了解得更深入一些的人还会知道"北蔡南马"的誉称."北蓁"指的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南马"则是指马君武.  相似文献   

16.
1989年3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所林家有、周兴梁同志合著的《孙中山与国共第一次合作》。这是作者多年研究“孙中山与国共第一次合作”这个重大课题的新成果,也是中国大陆第一部有关这个重大课题的专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大家一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评价孙中山与国共第一次合作,是本书的第一个优点和特点。海内外有许多人研究孙中山与国共第一次合作。由于研究者的立场  相似文献   

17.
关于鲁迅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的原因,流行说法是:广州“四·一五”大屠杀之际,中山大学许多学生被捕,鲁迅当天参加中大紧急会议,营救被捕学生,无效,愤而辞职,以示抗议。几乎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和《鲁迅传》都如此叙述。这种说法是否全面、准确?陈漱渝同志的《鲁迅为什么辞去在中山大学的职务?》一文  相似文献   

18.
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一些高校投入大量资源培养出的社工毕业生都因缺少岗位、待遇差而纷纷转行。社工事业要发展,支点到底在哪里?社工:保姆?专业人士?在一个阴雨连绵的下午,社工李伯平在广州市逢源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等待着放学回来的孩子到他这里做功课。凝望着外面瓢泼而下的雨水,他担心地说:“今天雨太大,会不会有没拿雨具的孩子。”李伯平是中山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第一批毕业生。2001年,中大开设社工专业,首批招收的34名学生中,只有一两个人的第一志愿是社工,李伯平和其他…  相似文献   

19.
张宗 《金陵瞭望》2011,(15):50-54
他,是中国第一位教育学博士,其博士论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具有通史性质的教育制度史”;他,筹建东南大学.出任东大首任校长.连续三届被推选为世界教育会副会长兼亚洲分会会长,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在国际教育、科学、文化舞台上的活跃人物;他,是把“美国大学模式”引进中国的先驱者,首开中国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他,就是被誉为“东南大学之父”的教育大家——郭秉文。  相似文献   

20.
中山大学和台湾中原大学于1999年5月10日至11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海峡两岸跨世纪大学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部分大学校长及有关专家学者共4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中山大学副校长李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李延保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杨德广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小曼教授、暨南大学副校长蒋述卓教授和台湾中原大学校长张光正教授、台北科技大学校长张天津教授以及参会的其他一些专家学者就“大学与社会发展、大学教育理念与现代化、通识教育与人的素质提高”等问题发表了专题演讲和述评。大会围绕着大学教育的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