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法国中世纪笑剧《巴德林先生的故事》是法国中世纪世俗戏剧中最负盛名的一出戏.世俗戏剧跟中世纪盛行的宗教戏剧有十分显著的区别.首先是其内容的世俗性,侧重表现城市生活,反映市民阶级的观点和趣味;其次是喜剧性,反映了新兴市民阶级的乐观精神和愉快的活力.这跟中世纪基督教所宣扬的人生在世即为“赎罪”的教义,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因而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喜爱.直到今天,这个笑剧仍象一颗灿烂的明珠,在法国戏剧史上熠熠发光.(?)《巴德林先生的故事》是现存一百五十出笑剧中最杰出的一部.大约写于1464年,演出于1469年,印行于1485年,作者是谁已无从考证.这个剧本写于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以后,当时法国已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商品经济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中世纪西欧的市民生活与市民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11世纪,西欧出现了城市振兴的历史局面,在中世纪的这种“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城市市民阶级缓慢地形成了,他们的主体是商人和手工业者。现实的工商业活动赋予城市市民阶级以崭新的生活内容,并形成了与中世纪基督教精神文化传统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他们崇尚现实生活,崇尚实用观念,追求个人的幸福与自由,正是这种新兴的市民文化,孕育了早期的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意大利独特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工商业发展、市民阶级兴起、市民阶级文化需求的表征与意大利最早发生文艺复兴之间关系的论述 ,认为意大利较早发生并迅速强大的市民阶级的文化需求是最早发生文艺复兴的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理想的公共领域就是“市民阶级的公共领域”,或自由主义模式的公共领域。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哈贝马斯详尽分析了市民阶级公共领域获得政治功能的历史进程,并据此论述了市民阶级公共领域之政治功能所具有的实践意义它保证理性地解决政治问题,而不再诉诸赤裸裸的暴力,以社会交往的理性化促成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活动的理性化;它赋予市民社会自我调节机制以规范化了的地位,并以自身坚持的公共性原则,成就了一种适合市民社会需要的国家权力。  相似文献   

5.
市民阶级的形成在西欧市民社会的发展史上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本文认为 ,市民阶级的形成 ,是由于西欧独特的封建化的历史社会环境造成的。西欧社会来不及对贸易中断进行功能适应而封建化 ,封建化的西欧社会又来不及对贸易恢复和商业发展进行功能适应 ,而导致了独立城市和市民阶级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武汉作家池莉以擅长描写武汉的市民生活而闻名,但如果仔细考察池莉的大量小说就会发现,池莉不仅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武汉的"市民阶层"及其生活,而且还塑造了一些超越世俗的形态各异的"江湖人物"及其生活。"市民社会"与"江湖码头"互相参照,构成了一部丰富多彩的"武汉故事"。  相似文献   

7.
都市大众文化与海派文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市民社会的出现 ,使上海在 30年代形成了以中等阶级为代表的都市大众文化 ,海派文学是其在文学上的代表。内容上有世俗写作的倾向 ,对市民经济属性、世俗生活价值与大众生活的平均状态颇多体认 ,并带有消解主流文化的倾向。海派文学表明了五四新文化在都市商品社会的变异  相似文献   

8.
市民阶级的形成在西欧市民社会的发展史上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本文认为,市民阶级的形成,是由于西欧独特的封建化的历史社会环境造成的,西欧社会来不及对贸易中断进行功能适应而封建化,封建化的西欧社会又来不及对贸易恢复和商业发展进行功能适应,而导致了独立城市和市民阶级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宋代风俗画的产生发展与宋代的政治、经济制度及阶级关系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也与民间审美情趣被广泛认可和市民生活的需求有密切关系。而其中特别是士大夫与市民互为发明的关系 ,对风俗画的产生和发展尤为重要 ,这些关系 ,不仅共同构筑了宋代的风俗艺术思想框架 ,也共同构筑了“风俗画”的摇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机智故事与机智人物故事的比较 ,探讨出两者不仅名称相似 ,而且内容、形式相同。究其原因 ,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各族民族之间交往密切 ;两者又同是故事家族中生活故事家庭里的同胞姊妹 ,都产生在阶级社会。两者的差异在系列与非系列 ,流传的广与窄 ,影响的大与小方面 ,是因故事内容的分散 ,集中 ,博采 ,加工多少不同造成。新中国的成立 ,宣告再产生这两种故事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不会过时 ,它们既可作为研究多学科的难得资料 ,丰富精神生活 ,获得艺术享受 ,又可学习劳动人民的斗争精神和阶级感情 ,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更好地为祖国“四化”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1.
大胆追求 至死不渝——璩秀秀形象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话本小说中出现了一大批中国小说史上从未有过的下层市民形象,尤其作为小说中的正面形象统治这片艺术领地,更是石破天惊,意义重大。他们有的反抗阶级压迫,有的争取婚姻自主,有的为摆脱人身束缚,争取一般人的正常生活而斗争。在这许多市民形象中,  相似文献   

12.
资本主义关系最早发展的意大利是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发源地。继但丁和彼得拉克之后,卜迦丘的《十日谈》借用各种来源的一百个故事,唱彻了一个时代新兴市民阶级的人生赞歌。这人世的绝唱,象一声惊雷,震撼着神统的世界,为资产阶级的出台敲响了开场锣鼓,由此拉开了文艺复兴人生舞台的惟幕。  相似文献   

13.
中日两国的近代化历程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从市民社会的角度出发去考察:第一,在历史时段上,日本在元禄时代(18世纪前后)市民社会力量就已经成长起来,而中国则是在清末“新政”时期(20世纪前后)才产生了市民社会的萌芽。第二,在社会力量上,日本的武士阶层是市民社会的特殊力量,而中国的士绅阶层,却成为维护封建制度和秩序的顽固势力。第三,在社会经济上,日本的新兴商人作为市民社会的重要力量和反抗幕藩统治的生力军,而中国的商人最终不是作为独立的阶级(或阶层)出现于社会,而只是地主、官僚阶级的附庸而已。中日两国市民社会的不同状况和发展差距,决定了近代化过程中的差异性以及不同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在认真总结人类历史、谈到中世纪西欧农民阶级的历史命运时指出:“中世纪的农奴实际上却作为阶级逐渐实现了自己的解放”“农奴可以通过不同的办法加入有产阶级的队伍并进入竞争领域而得到解放”。 恩格斯这里所讲的农奴解放,着重是指农民阶级本身在不断进行分化、逐渐摆脱了封建主剥削和奴役的事实。我们认为,正是这种解放才使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市民阶级得以形成、发展和壮大并成为瓦解封建制度的基本力量。但是,由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诸多特点的存在,使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阶级未得到充分的分化,市民阶级没有完全形成。  相似文献   

15.
《南都学坛》2013,(5):105-111
1973年出版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用经济增长作为衡量依据,认为经济增长的原因是为经济创新提供刺激,决定经济增长的是有效的所有权的发展和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发展。产权是通过心理作出激励,组织是针对秩序进行管理。促成经济增长的因素依次为:市场扩展、新兴的商人阶级、商业创新、交易费用下降和价格变动、生产率增益。在商业领域,自由和平等主要是自由竞争,平等赚钱。文艺复兴强化了自由意识,致使专制特权被弱化;宗教改革强化了平等意识,致使教权被弱化。相对而言,民权得到强化。新贵族阶层就是新生的资产阶级。市民阶级始终具有自由意识。与行会衰落反向而动的市民社会发展,使吐故纳新后的市民阶级为在将来的资本主义确立中所起的作用做好了必要的准备。中央制的民族国家有议会,关注由议会权力还是由王权来控制征税权。政府可能供给了符合社会利益的制度,也可能供给了偏离社会利益的制度,这些制度会给经济的效率带来促进或促退的不同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封建地主经济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给予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深刻影响.地主与农民,特别是与长工、佃户之间的阶级对立,成为旧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在民间口头文学中,表现长工与地主抗争的故事也就应运而生.文章系统而全面地考察了故事的各种异文,把这类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故事分为三个亚型,即"巧做活"亚型、"连环骗"亚型和"破难题"亚型,从叙事艺术与社会历史意义两个角度阐明了长工与地主故事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富萍》通过讲述苏北农村女孩富萍只身到上海投靠未婚夫的奶奶、后来逃婚的故事,详细描述了城市底层人民日复一日的劳作和生活。作家借助富萍的眼睛展示了在繁华的都市文明下,底层市民的生活追求和生存态度,表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由此,我们可以体味到王安忆对"人"的认识,对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薛家将故事是我国传统小说戏曲中四大家将故事之一.与杨家将故事一样,它经历了一个从史实到文学的演化过程.通过探讨元明时期的小说、戏曲、曲艺中薛家将故事的演化,发现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以自已的观念对其进行改编和再创作,为清代薛家将故事的大繁荣做了准备与铺垫.  相似文献   

19.
《水浒传》表现了市民阶层尚侠义、重功利的思想倾向和世俗化的审美趣味。宋元以来兴起的“说话”艺术是《水浒传》题材的主要来源,在长期的历史积累中,“水浒”故事渗透了很多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这使它带上一定的市民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20.
“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最多写到商业、商人及市民文化的短篇小说集,因而研究作品中所显示的当时民众及作者的钱财观,对给作者的思想观念进行定位很有意义。本文根据“三言”“二拍”中的大量相关故事,梳理了故事本身及作者在钱财方面的五方面的观点,并由此认为,作者对当时普通民众生活有较深入的了解,但他仍是个传统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