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民族文化复兴是一个历史话题。清末民初,在救亡图存的探索过程中,梁启超形成以融合中西为基调的文化观,疾呼复兴民族文化。对中西文化的“取”与“舍”,如何定位存在心态上的纠葛与反复,是梁启超文化观的基本特征。如何对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发展前景报以文化自信,同时开放胸怀,理性看待外来文化,是复兴民族文化需要面对的两个基本问题。在这方面,梁启超的心路历程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的历史起点在近代,标志是民族救亡图存取代了几千年的天下主义传统。但是,天下主义并没有消失,只是潜伏于民族心理的深层。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天下主义逐步复苏,并在全球化进程中转换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人类精神。中国梦是对古代天下主义精神、近现代民族进取精神和当代人类精神的辩证综合,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完美交织。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推动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兼收并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3.
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历史主题,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复兴与现代重构是完成这一历史主题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重构是在鸦片战争后历次反抗强敌入侵的过程中逐步累积,并最终在抗日战争期间型构完成的。抗日战争的特殊历史条件使中华民族在自身传统文化、西方近代民主主义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这三大文明基础上型构了现代民族精神。中华现代民族精神具有理性的民族形式,蕴涵民主、科学的时代内容,彰显着“人民本位”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子学是我国传统学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凭借着自身的坚韧生命,在时间的长河中连绵反复,不断自我重生。随着清朝乾嘉年间朴学的兴起,明朝与清初以儒家理学为中心的研究格局被突破,在校勘学与训诂学的带动下,产生了子学文本的考证与初步的诸子个人义理研究。子学在中国近代改良革新运动与民主革命思潮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关于清末子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主要通过界定清末子学的含义、分析清末子学研究的类型与特点、厘清清末子学研究的三个阶段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面对近代救亡图存的任务和现代化的理性诉求,梁启超从思想文化和精神层面思考人的发展与国家独立、社会进步、民族复兴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借鉴吸收传统人论思想资源及泰西学说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社会发展的核心命题,即人的现代化.梁启超毕生致力于思想启蒙和人的解放,成为20世纪中国人学思想史的真正开端,为我们从历史与逻辑统一上认识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思考和价值借鉴.  相似文献   

6.
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传统文化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共同载体,其中有时代性的历史糟粕,更有民族精神的历史积淀。民族的复兴,是民族文化的转型与复兴。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只能建立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发挥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能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7.
民族复兴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是党的十六大在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方面达到的一个新的高度.民族复兴仰赖于民族精神的支撑,民族精神只有以民族复兴为指向,才能体现应有的时代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动员具有政治动员不可替代的价值功能,因此,我们必须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国家目标而言,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抗争史;从个人目标来看,是中国人民争取自身解放、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史;从社会目标来说,是中国社会摆脱文化危机、恢复文化自信的探索史。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压倒一切的历史使命,革命潮流裹挟了现代化及其完整内涵;国强民富是现代中国孜孜以求的时代主题,共同富裕遮蔽了市场化下的文化危机;文化强国是当代中国民族复兴的战略抉择,文化复兴将助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民族独立到国强民富,再到民族复兴,以文化复兴助益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谋幸福、重塑大国尊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止。它产生于青年毛泽东立下的远大志向,即改变中国一盘散沙、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况,为全天下痛苦的人免除苦难,谋幸福;形成于毛泽东为民族复兴所进行的艰辛的理论探索过程中;体现在毛泽东一生的奋斗、功业、著作和文章中。毛泽东精神不仅仅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他为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内容.溶入每一位渴望民族复兴的中国人的血脉中,激励着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0.
延安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陈秀美一、延安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延安精神是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其坚定的信念,共同的理想,于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创造的一种时代精神,延安精神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民族精神的积淀和升华。1.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爱民、救亡图存...  相似文献   

11.
先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兴盛阶段,诸子百家的原创思想基本奠定了秦汉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学术格局。《庄子·天下篇》撰成于战国后期,《汉书·艺文志》问世于东汉前期,是现今所见总结评述先秦思想的两篇重要文献。但因二者的历史背景与学术话语的不同,评论诸子的学术视野与思想宗旨不同,故《天下篇》立足于“道术”以品骘诸子,而《艺文志》以“方术”胪列百家,以致形成二者迥然不同的学术分野,对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专门研究明末清初至清末民初三百年间中国学说思想史的开拓性著作。侯外庐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是“五四”以来有关近三百年中国思想学术史研究的批判总结。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的批判,尼采提出现代德国精神的复兴必须倚赖音乐-悲剧-神话三位一体的重生.在酒神音乐之中,个体直达生存之根本,这种审美现象拯救了希腊人的悲剧性的生命观,重新赋予生存以意义.尼采认为,现代德国精神的复兴同样建基于主体的存在意识与生命意志,从而在音乐精神中重返自身的民族神话,这种建构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基于历史-文化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学术界一直在进行一场关于“中国有没有文艺复兴”的讨论。从文化发生学来看,在中国的百家争鸣与西方的文艺复兴各自的历史时期之前,中西方社会都是一种封建领主制社会。另外,从社会变迁与转型来看,两者所处的历史时期都经历了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经历着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转型。而且在社会转型时期所承担的历史任务:发现新的人、新社会是相同的。而另一方面,中西方社会有历史的共性也有各自的个性,因而转型的结果会各不相同。基于此,从社会基础、历史趋势以及历史的使命三个层面,对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进行历史比较。  相似文献   

15.
文章回溯了邵晋涵编修《宋史》的经过,从清前期的文化氛围和民族政策、浙东学术精神和邵晋涵本人的人格追求等方面探讨其编修《宋史》的宗旨,认为其宗旨在于宏扬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16.
中朝图书交流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在东晋时期,中国图书已流入朝鲜半岛,唐以后,经宋元明清,规模不断扩大。图书交流以儒家经书及其他诸子百家书籍、佛教经典、医药典籍及有关验方等种类为主。交流方式多种多样,有中国王朝赐书、朝鲜古国主动请求赐书,朝鲜使者、留学生、商人在中国购书,中国商人贩运汉文书籍到朝鲜半岛诸国等形式。国家统治的需要、"好学君主"积极的图书政策、两班官僚和在野读书层的欲求等诸种因素,促使了中朝图书交流的盛行。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思想学术史上,曾出现过多种类型的"中国文艺复兴"说,或以清代学术比附欧洲文艺复兴,或将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等量齐观,或认为中国儒家人生态度的复兴才称得上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胡适的"五四文艺复兴"说.就形式和精神气质方面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相同,都致力于"人的解放",高扬人的价值,以文明的再生为目标.但从历史内容一面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外发型"的思想文化运动,完全不同于欧洲文艺复兴的"复古"策略,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8.
作为诸子百家之一的先秦兵家构建了中国古代兵学思想的基本框架及理论体系,成为整个中国古代兵学思想的源头。兵家并非源于"司马"这一官职,而是源于社会实践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春秋末期,诸国争霸和学术下移的社会现实催生了兵家思想,其标志是《孙子兵法》的出现。至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兵权谋、兵阴阳、兵形势和兵技巧四个流派,它们之间既有个性,又相互兼容。权谋为"体",形势、阴阳和技巧皆为"用"。先秦兵家提倡仁爱,反对"不义"战争,以战止战是先秦兵家思想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中国美学思想产生的根源何在?这是中国美学史研究中没有详尽而明确解决的问题。西周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大时代,有西周的文化的昌明,才会有中国美学思想的繁荣隆盛。可以说,中国美学思想的基本观念和范畴都是在西周萌芽和成形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敬天保民的社会观念,宗教礼仪的文化制度,所彰显的理性、人文精神,是孕育中国美学的胚基。形成了中国美学以德为美、重视人格、推崇生命精神的审美取向。这是中国美学区别于其他民族美学观念的独特的生命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