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地域文化包含地方民俗、历史和艺术等,是地方独有的文化现象。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需要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公共艺术中的地域文化是从空间、时间、人三个维度显现,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的融合需要用公共艺术本体语言深入融合地域文化的内涵。文旅融合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和公共艺术教育的推广,逐渐扩大地域文化的受众和提升相应知名度,进而加快传播并实现传承。同时,应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的创新及与地域文化融合,促进地方文化的发掘和传承,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通过比较和分析可知,公共艺术教育与地域文化融合是地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途径,应加强政策支持、提高教师素质、加强高校重视程度并完善评价和督导机制等,以推动两者深入结合,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而实现协同发展,最终推动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乡土中国的转型与后乡土性特征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乡土中国在经历土地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重大制度变迁之后,乡土性特征已经发生变化,然而乡村社会的实体结构及部分乡土文化依然存续,由此构成了中国基层社会的后乡土性特征.后乡土性特征突出表现在当前农村的双二元格局及秩序基础的行政化和制度化,城乡二元及体制内与体制外二元已成为农村发展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已将乡村治理纳入国家公共管理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丰富的地域性呈现出的不同审美取向,构成了整个中华民族传统地域艺术的瑰宝。黑龙江传统地域艺术构成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黑龙江铸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白山黑水文化艺术、赫哲族文化艺术、萨满文化艺术、桦树皮制作技艺和剪纸艺术。针对黑龙江地域艺术进行的研究,从根本上说,是对黑龙江传统地域艺术文化及其传递方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新学术》2007,(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城市的发展直接引发社会公共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作为公共空间领域的公共艺术,在视觉确认性和创新公共空间方面具有放大城市价值的功能。社会公共事业建设的着眼点不但要关注城市经济功能实现有效运作,对公共艺术建设同样不能忽视,以期满足现代人对精神和物质文明享受的更高需求。  相似文献   

5.
刘琪 《社会科学家》2022,(9):142-148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广阔空间。近年来,艺术参与乡村建设的实践在中国乡村逐渐兴起,艺术以丰富的面相在回溯传统美学、复兴传统文化,多主体参与乡村建设的社会实践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贡献力量。文章从乡村文化基因的美学基础、农耕文化根脉的思想基础及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现实基础三方面入手,探讨乡土传统的生存智慧、提取农耕文化独特的审美观念、邃晓乡村文化振兴中艺术参与的内在机理与现实意义。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艺术参与乡村建设的前提条件一定是扎根文化遗留的乡村沃土之上,既不偏离乡土社会内部结构,也不能脱嵌于现代商品经济的现场之外。首先,深入理解乡土社会文化传统是每一位乡村建设躬行者的首要关切,艺术可在传统文化元素挖掘激活与乡土社会关系主体构建两方面参与乡村建设的文化调适;其次,乡村为艺术参与提供了审美创造性转化的更多可能,提出了乡村审美如何通过艺术参与做到合理的商品化价值转化与传播的重要命题;最后,艺术参与乡村建设是以多样化方式深入乡村的在地生活结构,关键在于长效构建乡村生产“百业-百工-百艺”的融合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6.
步入新世纪,中国的发展令世人瞩目。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工业化所带来的人文建设和环境景观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都市风貌的急剧变化,已造成了现代人迷茫与困顿的环境价值观。为此,作为公众与环境关系纽带的公共空间艺术显得尤其重要起来,同时人文景观的建设和城市环境空间的改观已成为新世纪重要的设计课题。  相似文献   

7.
蔡元培在继承康德公共艺术美学思想即审美判断第二契机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美育传统中缺乏"公共性"做了批判,并以西方世界尤其是欧美国家公共艺术优秀成果为榜样,对中国现代社会美育空间中公共艺术的营造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艺术发展大致经历了早期艺术、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三个阶段.当前国内大多著述将艺术的特性定义为审美功能、社会教化功能和非功利性,实际是将现代艺术用以概括所有艺术.现代艺术的自律性反思早期艺术的功利性,后现代艺术的消费性和他律性又在颠覆现代艺术的自律性,每一次艺术的转变都是因为有一种力量推动其审美功能发挥作用并改造艺术的表征,而这种力量就是除审美功能之外艺术所具有的恒定特性——反思与颠覆.  相似文献   

9.
从长时段视野看,中国现代美学可以20世纪80年代为转折点,分化出两个不同的美学时段,即中国现代美学Ⅰ和中国现代美学Ⅱ.中国现代美学Ⅰ是社会革命年代的美学理论,主要体现出心灵或精神因素的主导,具有心化美学特质,属于中国现代社会革命时段的审美认知与实践论美学.这种社会革命的显著特征表现为,属于一种从转变现存政治秩序的"小革命"最终走向改变现存社会与文化秩序的"大革命",其深层资源却来自中国古典哲学固有的心化传统,而这种心化传统恰恰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革命的对象,由此形成革命资源与革命对象相同一的"吊诡".导源于以中国古代儒家为代表的心化传统的现代心化美学,宁愿为了艺术的审美认知价值与社会实践价值而悬置起实际的物质生活层面,从而集中供奉精神生活层面,并以"精神变物质"为深层美学信念.从希望中国出现"世界性大思想家"这一"李泽厚之盼",可集中见出这种心化传统在现代的强势存在.  相似文献   

10.
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必须发掘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处于中国中部的长沙窑陶瓷装饰艺术就是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它是在南方的楚文化与北方的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吸收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的精华而产生的艺术奇葩.从文化的视角来看,长沙窑陶瓷装饰艺术在装饰色彩、纹样、图案、题材、风格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知识贡献,为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基础.基于地域传统艺术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包括“文化资源→文化资本”的资源转化模式和“普通商品→文化产品”的价值提升模式.  相似文献   

11.
王满  李蕾 《河北学刊》2008,28(2):248-251
从多元文化视角及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论述公共艺术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具有独特意义。公共艺术作为社会公众艺术,对于建设和谐的社会文化生态,塑造和谐的社会生存空间,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整体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公共艺术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协调的现象,需要从体制、意识、内涵等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艺术被称为“当代艺术”,它的确立和发展,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直接相关.在中国视作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东西,包括了西方艺术发展中的现代派艺术和后现代艺术.这些艺术风格直接引发了当代西方的艺术终结命题.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当代艺术在接受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同时,也接受了艺术的终结指向的基本话语.然而,中国艺术界对西方现代派艺术热情模仿,但对艺术的终结这一话题则反应寥寥.这与中国艺术界并不需要这一话题作为自己的话语资源有关.由此可知,在接受西方话语的过程中,中国从来没有丧失自己的主体性,一直以本土的文化现实需要为基本的接受前提.  相似文献   

13.
宋明爽 《东岳论丛》2014,(2):132-13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社会的转型,也可以说是社会类型或形态的变革,中国社会正在走向公共化社会。面对公共化社会的到来,我们必须适应大势重构中国社会。论文通过对公共化社会发展的原因、社会形态论、公共化社会的内涵、公共化社会的结构特征与运行方式的分析,提出了公共化社会与中国社会重构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公共艺术是现代社会公共空间美学建构中的重要内容,检视公共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当代公共艺术的成果,可以发现公共艺术仍有许多值得再讨论的理论前提和美学预设,包括公共艺术如何突破"环境美学"的框架,公共艺术如何承载公共性,公共艺术如何消解消费主义的美学策略等等。公共艺术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更是一种社会实践方式,公共艺术应该追求一种积极的批判性的独立品格。  相似文献   

15.
云慧霞 《阴山学刊》2002,15(3):22-27
阿多尔诺的否定性的美学是建立在他的否定的辩证法和启蒙的辩证法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的.一方面,传统美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难题,迫切需要向现代美学转换;另一方面,借助科技传媒发展起来的现代文化工业也促使真正的现代艺术发生了蜕变,同时还将社会中所有的个体都整合到一体化的模式中,而唯有真正的艺术可以发挥批判救赎的功能.对传统美学的诘难和对现代文化工业的批评,以及对现代艺术审美救赎功能的推崇,充分显示出阿多尔诺作为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公共艺术创作应具有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个性,才能够满足公众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下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创作表现出商业化、平庸化、平面化、时尚化、无场化和小众化的一系列问题。文章从文化、经济和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思考其产生的根源,通过对徽州文化元素的考量,对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创作发展进行了对策性探寻。  相似文献   

17.
当人类文明进入现代商业社会之后,乡土文化进一步衰落,焦虑感和孤独感唤起当代人对精神家园的渴望,如何在现代语境中重构乡土与家园,成为当代诗歌的重大课题.苏金伞,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以现代乡土诗人著称.他从1926年开始长达70年的诗歌创作历经风云变幻的时代始终保持着艺术的纯粹性.以苏金伞的诗歌为文本,从诗性与乡土、社会与人性、现代与传统的关系入手,论述苏金伞诗歌的现代性及其对当代诗歌重构精神家园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通读本雅明的《德国悲剧的起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等著述的基础上,梳理了本雅明两次艺术比较研究的理路,并对寓言与象征、灵韵与震惊等一系列解读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甚至后现代艺术的钥匙式的美学范畴进行了勘定。   相似文献   

19.
秦杨 《江淮论坛》2014,(3):154-157,114
在中国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公共艺术创作应具有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个性,才能够满足公众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下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创作表现出商业化、平庸化、平面化、时尚化、无场化和小众化的一系列问题。文章从文化、经济和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思考其产生的根源,通过对徽州文化元素的考量,对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创作发展进行了对策性探寻。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远古艺术与伦理素有深刻渊源,“成教化、助人伦”一度为中国封建艺术的重心。但随着中国艺术独立精神的觉醒和非理性发展,中国艺术的伦理精神日渐消失。但当代“艺术独立”并不意味着“道德虚无”,欲建立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健康关系,有必要倡导艺术伦理精神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