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末清初天学在中国的传播 ,经历了由兴而衰的过程。其兴盛 ,一 )是由于利玛窦等人所奉行的天学适应华夏文化 ,尤其是儒家文化的调和主义策略 ;二 )是由于利玛窦等人的适应“儒家”策略对华夏士人自我中心主义心态的满足。其衰微 ,一 )是由于利玛窦等人适应策略的动机毕竟是在华夏最终普布基督教 ,实现儒家基督教化 ;二 )是由于适应策略和华夏文化语境与基督教自身的纯洁性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从1595年至1708年,在西方学者中产生了3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代表作:利玛窦的《天主实义》、龙华民的《灵魂道体说》和马勒伯朗士的《一个基督教哲学家和一个中国哲学家的对话》。这3部著作,皆从基督教哲学的观点,畅论中西哲学之异同,阐明中西哲学在探索万物本体、推究善恶之原等基本思路上的一致性,揭示中西哲学思维方式的微妙差异。其中所蕴涵的对于人类哲学思维发生之必然性及关于中西哲学之共性和殊性的认识,对于我们正确看待当今某些西方学者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质疑,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哲学的研究,依然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儒释道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主体。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学说中,修身被放在最基础最根本的位置。道家、佛家也力倡养心去欲之说。传统寡欲观不仅内涵丰富,体系完备,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当代人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关注思想家福柯晚期重要的研究转向——复归古典,是理解其伦理思想的关键。《主体解释学》中,福柯多次引述马可·奥勒留的文本,不断回溯至基督教以前的古罗马时期,对主体问题展开历史性追问。福柯在马可·奥勒留处理自我与他人关系的途径中获得启示,将关心自我目的化,以对抗权力之规训与理性主义笼罩下的虚无。通过挪用马可·奥勒留,福柯对古典时期的修身实践做出积极的重读:将自我从与他者严格的关系中释放;强调主体通过审视世界确立自身;在斯多葛学派“顺从”命运的法则中发现自身成长的契机,为主体找到“自救”之路。  相似文献   

5.
儒教文明的普世价值与特殊主义取向郭洪纪综观人类文明的进路,若从哲学相殊层面的价值构成看,每一种文明都含有普世价值和殊别价值两种成份及相应的制度。中国的儒教文明主要来自孔子等人创立的儒家学说,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主要来自《圣经》教义,正是各自文明的价值殊别...  相似文献   

6.
《白虎通》与中国哲学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大总结的时期, 其总结的成果表现为儒家学说对学术界的统一, 而《白虎通》这部书的产生就是这次总结的标志。理解《白虎通》、理解汉代哲学对理解整个中国的哲学传统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从中西比较的角度, 通过对哲学起源的思索, 意在思维领域之内对中国哲学的来龙去脉给出一个简要的描画, 并对汉儒学进行初步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7.
当莎士比亚戏剧进入中国读者和观众的阅读和接受视野时,它的文本尤其是其戏剧主题意义的生成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棱镜的整合。《雅典的泰门》中"背叛"和"诱惑"的母体主题反衬了儒家"信"的理念,《威尼斯商人》中基督教"爱"与"仁慈"的主题部分地体现出儒家"仁"的精神,而《皆大欢喜》中"宽恕"的伦理主题则体现出道家在自然中和儒家在音乐中实现"和谐"的理念。这种部分契合的原因在于代表中西传统文化灵魂的《圣经》和儒、道学说关注人伦、自然的内在共性。  相似文献   

8.
梁漱溟作为“最后一个新儒家” ,其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时代特点 ,梁漱溟的文化思想是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把中西哲学结合起来创立自己的文化思想体系 ,来诠释儒家学说 ,赋予儒家学说以现代意义 ,并谋求中国文化的出路———乡村建设运动  相似文献   

9.
在《论语》中,孔子言及"气",此"气"指气息,并具有道德色彩。在《礼记》中,孔子言及"气",此"气"与"志"相联,指精神,并且具有神学色彩。在古希腊哲学中,斯多葛学派对普纽玛有充分的论述。普纽玛本来指一种气与火相关联的物质,但在学说的演变中它逐渐具备了神学的意蕴。儒道是同时产生的思想流派,道家学说可在哲理的层面补充儒家学说。在道家学说中,炁正好是气与火相关联的一种物质,但在学说的演变中它逐渐具备了神学的意蕴。中国的气论是联系中国哲学与希腊哲学的桥梁,孔子和斯多葛派是其两大基石。道家很早即在丝绸之路上活动,他们可谓此桥之拱心石。道教和基督宗教都是当今世界的重要宗教,它们之间有差别,但亦有契合。  相似文献   

10.
一、“圣人”本体与修养论 近现代不少哲人认为儒家哲学精神是“内圣外王之道”,冯友兰即如此,梁启超也认为此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沦语考释》).“内圣外王之道”最初见于《庄子·天下篇》.此编系庄子后学所作.“圣王观”是儒家一直所提倡的,于是就有人视儒家学说为“实践哲学”,是关于社会政治的“入世”学说云云,这种看法似是而非.先秦儒家学说主要是关于人格心性修养学说,一切行为都只为求得人格修养的完满.熊十力《读经示要》云“君子尊其身,而内外交修,格、致、诚、正,内修之间也;齐、治、平,外修之目也.家国天下,皆吾一身,故齐、治、平,皆修身之事”.“内修”与“外修”似乎是修身的两种方式和途径,具有同等位置的重要.此种看法比较接近先贤的原意,用此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