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艺术类科研成果转化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艺术类科研成果的分类,成果转化的观念转变、现实需要以及认定标准等方面探讨了艺术类科研成果转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并就地方高校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的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高校学报在科研成果转化上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学报栏目设置与科研成果联系不紧;高校学报发展定位不准,无法突现其在科研成果转化上的优势。为此,高校学报应在选题策略与实施方案两方面入手,搞好栏。目创新,为高校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一、高校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1.高校关于文化产业方面研究方式陈旧,专家学者就文化产业方面研究的较少,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较弱,社会服务意识淡薄等。各高校理论方面研究课题较多,科研成果应用率低,科研人员大都是围绕各自的专业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协作意识较弱,跨学科协同研究比较欠缺,很难研究出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科研成果,导致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5.
从知识经济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知识经济对社会各领域产生的影响及变化,探讨了知识经济发展如何促使高校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针对现实进一步提出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面向高校管理人员开展了专题线上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管理人员视角下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存在人才队伍建设滞后、评价机制不尽合理、成果转化不够畅通等问题。受访者所在高校的性质和类型、学科领域、行政职务和职称、年龄等因素会使其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产生认知差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应从夯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管理服务组织机构、加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引育力度、深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机制改革、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有效转化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是体现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高校作为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五路大军之一,是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先进的时代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人类共同的文化价值观都应该是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传承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塑造共同的理想信念、明确的价值追求、内生的创新能力和不竭的进取精神等人才培养定位,才能进一步体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一、学报的功能高等学校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为己任,教学与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两大职能。它们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两个系统。很多高校已发展为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成为高校建设的楷模。学报在高校科研系统中是最活跃的因素。它是高校科研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调节者,又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与管理,转化为社会精神产品的中介。我国高校学报在“五四”时期诞生以后便逐渐奠定了它在高校的这种重要地位。有些老一辈教育家都曾说过:要办好大学,第一,抓好教学;第二,办好学报。办好  相似文献   

9.
从高校共青团开展创业教育优势入手,分析目前高校共青团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高校共青团开展创业教育要建设大学科、注重教学实践、实现一、二、三课堂全覆盖并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有机结合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高校的立身之本就是将教学、科研和成果转化进行结合,只有将科研成果与社会生产进行紧密结合,才能使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服务于社会.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是一项系统且比较复杂的工程,科研管理部门需要大胆创新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和服务功能,激励教师从事科研成果的转化,并依法保护教师应该取得的合法收益.  相似文献   

1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也与自然科学成果的转化同等重要。但是,时至今日,人们虽然已经自觉地认识到了转化自然科学成果的重要意义,并重视研究转化自然科学成果的途径与方法,切实促进自然科学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却仍然不同程度地无视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既欠缺实践上的有效举措,也缺乏理论上的深入研究,致使大量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被束之高阁。因此,为了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其社会经济效益,有必要研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作用于社会生产力的特征是多维的、间接的、长远的。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作用于社会生产力产生的效果不像自然科学技术那样, 直接作用于物质生产或物质生产过程的有关生产力要素, 通过生产力要素的改变、影响生产力的变化, 而是从体制、制度、政策法规、决策、运筹、管理等更高层面上对生产力要素进行优化、整合,使生产力要素实现合理配置后, 再发挥作用,推动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A大学的调查显示,农业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存在以下问题。科研工作方面:大部分教师的科研时间在工作时间中所占比重较低;教师进行的科研工作是主要撰写科研成果。科研力量方面:科研动机多样;科研方向分散;科研梯队建设薄弱;部分教师对科研工作感觉力不从心。科研进修方面: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不多;教师参加专业进修的时间有限。科研团队方面:多数教师加入了科研团队,但多数教师与别人交流合作较少。科研平台方面:多数教师对学校科研平台了解程度较低,多数教师没参与科研平台。科研制度方面:教师对学校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评价不高。科研成果方面:科研成果缺少精品;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薄弱。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理工类研究型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过程中,文科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表现为:整体水平仍然不高、缺乏特色和层次、学科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缺乏大师和高层次科研成果等。理工类研究型大学的文科要面对社会需求,形成、突出优势和特色;要采取引进领军人才实现学科团队水平跨越式提升等有效措施促进文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高校学报肩负着准确、及时、科学地报道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成果的光荣使命,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具有引导科研发展方向、发布最新科研信息、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等特定功能。  相似文献   

16.
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环境与条件进行了思考。认为:无论是用科学计量学方法进行定量评价,还是用同行评议方法进行定性评价,都应该重视评价信息源的建设;从学术成果发表开始,净化学术环境;构建社会科学成果查新体系,参与成果创新性测评等等。  相似文献   

17.
跨学科研究成果的评价是颇具挑战性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在某些方面形成了初步的共识,但是总体上相关探讨尚在起步阶段。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就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的总体原则、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进行探讨,以期为科研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论文分布与创新能力计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提高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了解它的资源分布.在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的11个学科研究中心中,河南大学占据6个学科的研究中心,并且期刊论文的产出量位居全省第一.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带头学科是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学科门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在全国居第11位,要提高这个能力,其有效途径是提高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指数.  相似文献   

19.
成果评价是人文社科科研评价的重要内容.破"四唯"、破"五唯"不是摒弃评价,而是要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实现"破立并举".文章以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的成果鉴定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及方差分析法得出结论:以同行评议为主的定性评价在人文社科成果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应该遵循的主要方式;同时,针对阶段性成果开展计量评价可作为同行评议的重要补充,尤其是在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学科成果评价中,两种评价方式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究分析提出人文社科成果评价方式改进的新思路:将阶段性成果与最终成果共同作为评价对象;开展以同行评议为主,计量评价为辅的综合评价方式;按照研究类型不同实行分类评价;并辅之以元评价理念对现有评价体系进行动态监控与纠偏.  相似文献   

20.
政府奖是成果质量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获奖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是学术生产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对近三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形式与作者构成、高校分布与地域分布、学科分布与优势学科的统计分析,能勾勒出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产力分布情况,明确各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生产力的优势及差距,进而给出提高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