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杨山木 《社科纵横》2009,(7):105-107
康德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具有确定性形式的、科学的形而上学,而这个形而上学大厦是建立在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的,对理性的批判是康德建构形而上学的方法。而这批判其实也就是理性进行自我认识的方法。先天综合判断是一切理性科学中的原则,也是具有确定性的理性科学的基本形式,所以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正是批判方法所要说明的问题,本文正是从对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说明中论述康德批判方法的实质和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康德提出的“人为自然立法”不仅是一个唯心主义命题,而且应该看到这个命题的核心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原则——认识主体先验地赋有一套能动性结构。这个理论原则对人的认识能力、科学知识的性质、认识对象的形成以及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研究,提出了独创性见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正是在对康德提出的主体能动性的思想进行科学扬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找到了认识主体能动性的现实基础——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3.
唯理论是欧洲近代哲学史上同经验论并起的一个哲学派别。唯理论者认为,人类一切真实的知识都仅仅是理性活动的产物,单凭理性就可以推演出无所不包的知识体系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被认为是十七世纪唯理论的三个代表。怎样估价唯理论在认识史上的地位,怎样看待唯理论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这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一、笛卡尔的唯理论 笛卡尔曾建立了一个包罗一切科学的哲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形而上学”是基础。因为“一切科学的原则都应当是从哲学(即“形而上学”──引者)。里面取得”(《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1975…  相似文献   

4.
形而上学是人类的自然倾向.根据形而上学对象--"绝对"对于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来说是"超越"的还是"内在"的,形而上学应该被区分为"外在形而上学"和"内在形而上学".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确立的是外在形而上学,而<实践理性批判>确立的则是内在形而上学.作为内在形而上学的自然倾向,其实践活动最终落实在"信仰"上面.信仰作为人类满足内在形而上学要求的活动,是通过信仰的实践来完成的,它不必把"信仰"变成"知识"的理论活动来完成关于"绝对"的思辨知识.在这个意义上,"信仰"的最高意义仅仅在实践理性之中,而不在理论理性之中.  相似文献   

5.
康德先天图式与认识论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娄永清  林昆勇 《创新》2007,2(2):102-107
康德自称在认识论上发动了“哥白尼式革命”,但他的论断名不符实。在笔者看来,认识论上的大革命始于对康德先天认知结构思想的否定,终于对它的否定之否定,而这一工作是由历代马克思主义者逐步完成的:他们应用历史的、实践的、辩证的观点,首先解决了认识的基础、能动性与矛盾性的问题,发现了认识运动的宏观规律,继而解决了先天认知结构和后天认知结构的关系问题,进一步揭示了认识活动的微观规律,最终完成了康德带头发动而无力推进的认识论变革与创新的伟大任务。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思维方式变革。从认识论意义上讲,主体是指具有认识能力的理性存在者,他是信息的发送者,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占据着主动地位,而客体在主客关系中被动地接受信息,主体客体的位置不能换。而在康德哲学中,对象要去符合的知识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在认识客体时所使用的知识,而是人在认识客体之前就拥有的先验知识。作为经验存在者,对象必须去适合的就是人作为理性存在者的这种先验存在方式,即先验知识。一切现实的对象都是先验知识构造的,这样,先验知识就成了本原,对象就成了派生物。所以对哥白尼式革命不应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解读,而应从本体论的角度去解读。  相似文献   

7.
范振杰 《学术交流》2006,(11):15-17
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实质上是科学本身的发展观,它只是相对于传统哲学而言的一种新的哲学态度。它是对何以作为科学事实或科学真理的一种哲学思考。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倡导:科学的客观真理只允许确认事实,要求科学必须排除一切价值判断,因此“形而上学”必须排除,既而哲学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从逻辑实证主义理论自身的发展来看,逻辑实证主义者们都力图排除形而上学,使哲学科学化,但是他们最终无法建立具有普遍性的科学观,因而使理论自身陷入不可走出的困境。逻辑实证主义从经验证实原则出发来企图获得绝对真理的努力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科学虽然是人类理性的事业,但作为理性的承载者的人的价值和信仰也是不可排除出去的。科学本身就包含着人的价值等非理性因素,因而作为认识论的科学观必然要包含“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8.
“图式”是从康德和皮亚杰的哲学著作中借用来的概念。作为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淀形成的心理结构,“图式”不仅是认识活动的中介,而且是一切对象活动,包括审美活动的中介。“特征图式”则是艺术作品的形象形式的特征与人类的心灵图式的契合物,是审美主客体的中介,通过“特征图式”,审美主客体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优秀艺术作品的一切复杂、神秘的现象。都隐藏在“特征图式”之中,艺术创造本质上就是特征的发现与表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真正目的是提出了一种哲学观即对于哲学本性的科学解释,因此,先验辩证论是第一批判的核心内容,它主要是探讨理性超经验使用问题。正是在这种使用的过程中,一方面表露了人类哲学思维的辩证本性;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掌握了理解康德哲学观的关键,即他想通过对理性本身的批判来消除哲学中的矛盾,从而建立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因此,形而上学的合法性和不可避免性是康德哲学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文章分析了康德对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的论证;评价了康德哲学观的理论贡献和内在矛盾,指出了这一哲学观对后继者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迄今为止的西方形而上学发展史是由以下三次翻转构成的:首先是以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主体性形而上学”对柏拉图主义的“在场形而上学”的翻转;其次是在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内部,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意志形而上学”对以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形而上学”的翻转;再次是后期海德格尔的“世界之四重整体的形而上学”对其前期的“此在形而上学”的翻转。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理论与形而上学的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而上学往往仅被视为与辩证法对峙的思维方法,但是,它主要意指研究超感觉经验对象和一切事物原因的最高知识原理。随着人类社会生活和知识的分化,经验科学的成就已经使一切成为技术对象并且在专门化领域中被把握。普遍知识、~切知识的基础原理、解释每一个事物最终根源、最高目的的第一哲学日渐被批判,形而上学正在被看成神话受到瓦解。不过今天在人的经济、文化生活中遭遇到唯经济、唯技术主义之处,我们也往往听到形而上学的召唤,听到把经验和形而上学整合的言说。人离不开生存物质需要,但并不能彻底、总体地以技术和经济规范,当…  相似文献   

12.
一“真实知识的定义本身最终依赖于某种伦理要求。”——雅克·蒙诺德绝大多数当代哲学家似乎都明确地拥护一种在雷蒙·阿隆全部著作中占有主导地位的主张,即:科学的说明,就其受整个人类共同价值的调节来说,是客观的。阿隆曾提出将这种关于认识论合法性的主张转换为关于人类历史命运的首要思想。他认为认识论的客观界限问题(按康德的描述也就是作为理性观念的历史目的)的最终解决将以某种方式调节着历史知识。理性在20世纪受了很大的考验,对阿隆这个康德主义信徒来说,这个世纪一直是非理性  相似文献   

13.
这一新著对分析哲学的批判给人启发;其主要针对四个代表人物——罗素、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和奎因。在王氏看来,“超越”分析哲学,便是抛弃关于我们如何认识的经验论者观点及能够认识什么这一问题上的认识论局限。分析的经验论把科学基础作为“合理”哲学的中心,却遮阻了重要的全球性视野,(比如)可在欧陆和东方哲学中发现这一视野。王氏提出了康德式的先验辩证法:如果我们要公正看待知识的诸多领域,既包括科学知识(数学和物理知识),也包括艺术、诗歌、情感和伦理的知识,那么要求怎样的解释?其观点是,“直觉”  相似文献   

14.
“理性”概念是康德整个“批判哲学”的理论基石之一。本文拟从康德“三大批判”入手,对“理性”的含义作一粗浅分析。 1 《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全面展示了康德的认识论。他认为:认识指在 经验范围内主体对存在的把握;认识的区间就是经验本身,经验之外的 “物自体”不是认识机能所能把握的;认识对象是经验到的“实存”;认 识主体运用主体的“感性直观”把握“实存”,形成了具有时空形式的“现象”,“现象”是“感性认识”的结果。而对“现象”的进一步抽象把握是认识的深化,表现为运用一系列主体概念、范畴系统地对“现象”进行分解、组合、…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形而上学”这个西方哲学范畴为例 ,探讨 2 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在引进西学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个普遍而独特的现象 ,即在对西方学术思维还没有搞清的情况下 ,就已迫不及待地用中国人自身的传统观念来理解之。本来在西方 ,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 ,曾被长期作为最高层次上的“科学”来追求 ,因而其理想一直是成为严格的科学知识而非追寻人生的终极答案。但是 2 0世纪以来 ,中国学者在引进西方“形而上学”范畴时 ,极为普遍地将它与中国古代的求“道”之学混为一谈 ,视之为一门专门追求人生的最高价值或境界———即“形而上”的价值“本体”———的学问 ,甚至于把宋明理学当成了真正的“形而上学” ,从而对“作为科学的皇后的形而上学”这一西方哲学中的历史事实及其所具有的深刻意义从未真正理解过  相似文献   

16.
巴门尼德的箴言"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是最古老的哲学命题之一.该箴言提出了思想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从巴门尼德到海德格尔,都对这个同一性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黑格尔以前的哲学史上,就同一性问题而言,亚里士多德和康德是两个关键的节点.亚里士多德从经验出发论证同一性,但最终未能证明这种同一性的普遍必然性.康德把同一性奠基在先天统一性并最终奠基在先验想像力之上,为同一性的普遍必然性给出了先验的内在的根据.  相似文献   

17.
郭镇方 《学术交流》2002,46(3):50-53
经济科学都是以经济活动及其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 ;虽然在近 2 0年来经济活动发生了向其他领域的“延伸” ,但它本身的“经济”意义并没有丧失。因此还需要坚定地把握经济活动及其关系对各门具体经济学科所具有的这种统一性。  相似文献   

18.
从中世纪后期一直到黑格尔时代的前夜,德国哲学和文化始终处于一种神秘主义的氛围之中。这种神秘主义不仅把一切哲学问题最终归结于神学,而且把一切真正的知识最终归结于直观和神秘体验,从而与英法崇尚的经验理性和启蒙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德国神秘主义最初萌发于艾克哈特的“心灵之光”和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并在雅各·波墨的粗俗晦涩的语言中第一次表现为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虽然是对神秘主义传统的背离,但是他在知识和信仰之间所造成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却使得传统的神秘主义在浪漫主义的形式中复活。这种以浪漫主义哲学和神学的名义而复兴的神秘主义在耶柯比的“直接知识”、谢林的神秘“直观”和施莱尔马赫的“绝对依赖感”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并最终因其极端的片面性而在黑格尔哲学中被扬弃。  相似文献   

19.
一、科学社会学的产生和成熟科学社会学的孕育母体是知识社会学,但是,科学社会学的发展又是彻底摆脱知识社会学的范式和框架,从新的角度研究科学这种社会现象的结果。知识社会学的出发点是把知识(包括科学)当作一种精神现象和思想认识,主要通过思辨的方法来研究“知识”与“存在”之间的社会关系。事实上这是一种关于知识的社会哲学。而科学社会学不再把科学单纯当作一种精神现象和认识成果进行抽象的考察,而是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社会职业进行经验研究。因此,科学社会学彻底抛弃了知识社会学的思辨方法,把科学活动和从事科学活动的科学家及其科学共同体当作经验研究的对象。进行这项开创性研究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罗伯特·金·默  相似文献   

20.
陆杰荣 《求是学刊》2003,30(1):20-22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 ,即探究终极原因和原则或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形而上学 ,是任何哲学都以直接或隐性的方式所内在地包含的不可或缺的本质维度 ,其深层本质是人的超越性生存本性及其本质精神的自觉显现 ,是内在于人之生存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传统哲学大多包含着自觉的形而上的维度。然而 ,传统哲学常常遗忘或遮蔽了哲学形而上学维度与人之生存本性的本质关联 ,陷入了“无根基”的状态。因而 ,当 2 0世纪人的生存困境以文化危机的形式深刻地表现出来时 ,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便在现代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普遍拒斥中展现出来。于是 ,如何在人的生存论基础上重新恢复形而上学的力量 ,便成为当代哲学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高清海教授从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关联入手 ,认为在走出“曾经是”的形而上学之后 ,形而上学并没有失去其原来的规定和价值 ,“应当是”的形而上学的命运正是人自身发展的命运。朱德生教授认为 ,人是在立足形而下的世界 ,追求形而上的世界过程中才成为人的 ,哲学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意义的反思 ,在这种意义上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邓晓芒教授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反思 ,指出形而上学深深植根于人性的本源之中 ,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 ,但它的发展方式是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