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5 毫秒
1.
顾黔 《南京社会科学》2006,(10):108-113
溧水方言处于江淮官话与吴语的过渡地区,很多语音现象非常特殊。我们调查到浊音送气或者说清音送气带浊流的音读形式,我们认为汉语浊音清化经历了先产生送气成分、后丢失浊音浊流成分的发展阶段。这个音读形式正是这一中间阶段的活例证。  相似文献   

2.
铺门方言是贺州市公认的最难懂、最古怪的方言之一.古全浊唇音、舌音和牙音声母在铺门方言中的今读还没有完全清化,尽管单念的时候语图上并没有明显的浊音特征,但听感上与来自古全清的塞音声母还是有所不同.最为重要的是,这些古全浊声母字在作为二字组词语的后音节时经常出现明显的浊音特征(首音节若是入声韵母,则有可能例外),可分别记为b、d、g.铺门方言的b、d、g只与阳调搭配,而来自古全清声母的p、t、k只与阴调搭配.从音系学的角度来看,b、d、g可分别合并到p、t、k这三个音位之中.但是,我们认为把b、d、g独立出来作为三个音位,比较有利于从微观上解释铺门方言中浊音清化的动态过程.另据分析,古帮、端母在铺门方言中的今读还残存着浊内爆音的特征,表明内爆音向清塞音的演变已经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3.
迄今我们所知的只有泰国南部也拉府勿洞县还有聚集成社区并流通的广西粤语——勿洞容县白话。该方言长期处于泰语、潮州话以及马来语的包围中,表现出有别于其祖居地方言的特点:古全浊声母清化后几乎都不送气;精、清、从母字部分读如端、透、定母;心母大多数字以及少部分从母字读f声母。  相似文献   

4.
河南浚县方言中的"圪"头词存在着语音和谐现象。辅音声母的和谐表现为前后音节送气、不送气的一致;韵母的和谐表现为前后音节唇形圆展一致。声调的和谐表现为:如果第二音节为无法复原的轻声,"圪"读24调;如果第二音节为可以复原为214的轻声,"圪"读42调。  相似文献   

5.
在粤语系内的大部分地区,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字清化后的发音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即阳平及仍保留读阳上的为送气音,浊上变了去声的及阳去、阳入的读为不送气音。广东南海县沙头话古全浊平声字的演变情况则另具特色①。本文拟着重对其特点作动态的分析,即区分沙头话古全浊平声字读音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计算机对35个以闽方言为主的点进行考察,计算出它们声母和韵母的相关系数,从而确定各方言之间的亲疏程度,并对闽方言进行了尝试性的分区。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探讨新的计量分区方法。以求用科学的数量分析,较为准确地表达清楚闽方言乃至汉语各方言之间的亲疏关系。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闽方言在广东省主要流行在粤东潮汕地区和粤酉的雷州半岛,再就是珠江三角洲有一些零星分布,本文首次披露了一种通行于粤北山区县曲江的闽方言——连滩话。介绍了连滩话的语音特点,及其类似海南省闽语的训读现象;描写了存在于连滩话中的大量闽方言词语和大多数闽方言都保留的古汉语词;论述了连滩话在语音、词汇方面受客家话及粤方育影响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罗湾客家话是清朝年间由广东迁至陕南商州的客家移民的方言。罗湾话古全浊声母不论平仄一律送气,少数非组字读双唇音,少数溪母字读擦音,f、hu-不分,基本没有撮口呼音节,古入声韵尾p、t、k已脱落,古阳声韵的m尾并入n尾,蟹咸山摄一等、二等、三四等韵母有别,臻摄开口见系舒声字、曾摄一等白读读入山摄,梗摄舒声存在复杂的文白异读,有六个单字调,平、入声分阴阳,部分古次浊平、次浊上、全浊上字读阴平(次浊上字最多)。与其他客家话比较,罗湾话保留了客家话的一些典型特点,同时也发生了若干变化。  相似文献   

9.
从陈澧《切韵考》论清浊看古今声调罗伟豪一、孙论清浊是指五音声母在现代语言学中,清浊是指发音方式的带音与不带音。凡元音在常态语言皆属带音,而辅音则有带音与不带音两类。不带音旧称“清音”;带音旧称“浊音”。①在中国音韵学史上,清浊始初定名所指含混,《切韵...  相似文献   

10.
邹德文 《北方论丛》2006,2(4):64-67
在明代韵书里,《元声韵学大成》浊声母清化的诸种现象表现非常突出,匣母字清化作晓母;见、溪与群相混;端、透与定相混;非、敷、奉相混;邪母与心母、邪母与从母相混;从母清化混入精母。种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明代江淮官话里浊声母清化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前人对文白异读的比较确定本文文白异读确定的原则,从古今对照的角度分析了海南闽语文昌话的文白异读在声母、韵母、声调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夯”字今字典辞书收有二音,一为“hāng”一为“ben”,“夯”字在具体语境中读那个音,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夯”、“笨”、“憨”,分别出现在吴语方言、官话方言和山东方言的作品中,可断定,“夯货”是吴语方言词,当依据方言音读作“hāng”,“夯”字在江浙方言中是“憨”字的假借,主要原因是汉语的地域差异,造成方言音读不同,又假借“夯”字记吴语音.后世读“夯”作“ben”,由于汉语中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而存在“同义换读”现象,对“夯”字做了理据重构.  相似文献   

13.
训诂的方法     
历代词义训诂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归纳为9种,即:故训觅义,据形索义,因声求义,对文推义,异文知义,复语明义,方言证义,文中寻义和集例见义。这些方法大多于汉代甚至汉代以前即可觅其踪迹,而至清代已趋成熟。文章在对其应用情况进行回顾的同时,也对其应用理据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4.
研究闽语的语音特点,有必要区分典型特点与变异特点,这样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闽语的源和流,体现闽语的综合特征和下位特征.以往的研究,较多关注域内闽语的特点,对周边闽语的变异特点注意不够;而周边闽语的语音变异,又有内外因素在起作用.闽语的比较研究要达到一个理想的境地,周边闽语的语料显然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同形字是汉字字库中字形相同,音义不同的字。认真辨识文献中的同形字,沟通字际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研究同形字的方法,对于识读和整理古籍,编纂汉语文字典词书,以及研究汉字发展史,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辨识了汉魏六朝碑刻中的10个同形字。  相似文献   

16.
师玉梅 《殷都学刊》2003,(4):102-104
西周铜器铭文能否作为研究西周音系的材料 ?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弄清这一时期铭文的构字 (主要是形声字 )、用字 (主要是假借字 )是否含有方言因素。本文通过对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文字的传承与传播特点 ,以及这一时期的铜器和铭文特点、文字自身发展的阶段特点等几方面的分析 ,说明西周铜器铭文构字及用字很少有方言的体现 ,可以用来研究西周音系。  相似文献   

17.
汉语语言认知理论体系正在发生大的变革,其真正动因是"字本位"理论的提出。"字本位"的立论源于对汉语本体的研究,解决汉语言的生成问题,促使语言认知理论本土化。汉字具有意象表义的语言特点,字形与字音在表义功能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形声字并非表音文字,其字体结构依然遵循表义原则。字形表义所具有的文化特性对汉语语言的构成影响较大,推动汉字完成了由记事转为记录语言的历史跨越。  相似文献   

18.
钱锺书的《围城》不是一部方言小说,尽管其独一无二之处恰恰在于主人公流浪汉式旅行涵盖了中国南方六大方言区,来自北方的人物也不少。《围城》语言策略值得注意之点是钱锺书很少让小说人物说他们自己的方言,而尽量让他们说南腔北调中西合璧的国语。《围城》中的方言土语就像鬼魂和影子一样藏在国语背后。虽然作者在某些场合不得不偶尔使用方言,但也尽可能削弱方言的影响。吊诡在于这种超方言写作也能揭示蕴藏于方言中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精神。20世纪40年代,当北方作家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努力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时,南方的钱锺书却和他的人物一起学习正在形成中的国语。两种不同的学习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带来了两种不同的语言遗产。  相似文献   

19.
刘彩霞 《阴山学刊》2007,20(2):18-21
《字汇》是形义派字典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字典。它与《说文解字》、《玉篇》等字典共同对后世字典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在释字体例方面,《字汇》更有着特殊的贡献。在收字方面实行“正俗兼收”的原则;附录第一次达到全面的程度;字形严格遵循收字原则;注音一依《玉篇》,又有所发展;释义源流并蓄,但更重支流,读音义项比《玉篇》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