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梦幻体验是指中国古代作家对现实人生、社会历史的一种具体感受,由于这种感受常以“人生如梦”的叹谓形式表达出来,故称之为“梦幻体验。”梦,作为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属于无意想象的极端。尽管梦的内容归根到底仍然是对现实的反映,但是由于其时人的大脑处于无意识状态,缺乏第二信号系统的控制与调节,故梦境通常是远离现实、甚至是荒诞无稽的,亦真亦幻,可谓梦境最显著的特征,诚如清人翁志琦《连夜梦归故乡醒后偶成》诗中所云,“梦境原虚纪,情真幻亦真”。中国古代作家以梦喻人生,喻现实,旨在说明人生与现实的虚幻与短暂,从这一角度来讲,梦幻体验乃是对现实人生的一种消极的否定。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相当数量的作家产生过程度不同的梦幻感,并在其创作中留下深深的痕迹。本文拟就梦幻体验的表现、成因以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等问题作一初步探索,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梦幻世界,其中有揭示现实的,有儆醒作恶多端者的,有展示作者心理的,也有预示未来生活的,等等,蒲松龄正是通过这些奇特的梦境寄托了孤愤之情,表达了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展示了美好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3.
儒家将梦作为对未来命运进行预测的手段,在志怪小说中,儒家占梦术起着预叙或倒叙的叙事功能;小乘佛教将梦作为化解重大事件的途径,反映佛教内容的志怪小说经常运用直叙手法,将梦境与现实融合一体;而道教则认为梦是人精魂散失导致的幻象,认为无梦才是修炼者的理想状态,强调圣人不梦。在道教梦幻小说中,作者只是如实地记录梦境。魏晋六朝文人将儒释道的梦观念融会贯通,在志怪小说的创作中,梦成为结构作品的重要手段,由此增强了志怪小说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4.
托笔梦幻而实写人生,是唐人传奇中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写梦写幻似乎可以打破一切人间天上,现实幽冥的精神殊隔,从而淋漓畅意地去表达一种富有超越与批判意蕴的人生情感。现存唐人小说中,以梦幻作为创作手法者,除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外,还有沈既济的《枕中记》,任蕃的《樱桃青衣》等。这些作品多以梦境入笔,将现实生活放置于虚幻夸饰的臆梦结构中去表述,通过入梦醒梦的情节转换,将对现实人生的评价主观化与意象化,如此,现实社会中一些仅靠客观人力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往往  相似文献   

5.
《庄子》与《红楼梦》中的梦幻故事既是"梦"境与"幻"境的交织,又是为情、为文、为理之梦。在梦境艺术的创设中,两者既有同曲相和之处,又各有妙音,具有"幻中有真"的审美意蕴。二者均寓"道"于"梦":《庄子》追求"真人不梦",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红楼梦》则是一场世俗化的人生之梦、色空之梦。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文言小说的宝库中,有一类专门描述梦境,或以梦境片断联缀而成的“梦小说”。这些文言梦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这样几个阶段:一、魏晋时期的梦小说文言梦小说在先秦两汉可谓凤毛麟角。但运用文学形式反映梦境,以梦境作为一种艺术构思的手段已为不少作家所运用。随着“残丛小语”的逐渐发展,第一部具有梦小说意蕴的《蒋济亡儿》诞生在一代君主魏文帝  相似文献   

7.
梦是民族祖先的智慧库。越是早期的梦,越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性格。在西方文学的早期阶段,有不少作品描述了梦境,研究这些梦境,能发掘出有益于中国梦的思想资源。重温这些梦境,是诠释西方文学经典的一条新的路径。李伯梦、但丁梦、皮尔斯梦和海涅梦,分别反映了美国、意大利、英国和德国的国民性格,其中均有值得中国学人参考的正面价值。西方各国的梦文学大都具有宗教指向性。圣经是西方各国梦文学的总源头。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梦创作类型及意蕴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志异》梦创作千姿百态,寄寓深远,依照梦的内容可以分为预兆梦、思绪梦两大类。梦是人对现实的主观反映,它或者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或者直接表现现实,基于梦幻的这个特性,《聊斋志异》梦创作的深层意蕴往往呈现出对理想追慕颂扬和对现实否定批评的两极指向。  相似文献   

9.
《秦梦记》主要是描述梦境中的"我"因没有遭逢明君圣主而郁郁不得志的经历,写的是秦国梦,也是秦地梦,是秦国梦与秦地梦的叠加,是梦幻与现实的相互映照,是作者为官长安终被无辜放逐的人生噩梦的曲折表现。主题是通过对梦中君主的不满发泄对现实皇帝的不满,藉梦中怨愤以摅写现实怨愤。  相似文献   

10.
格非的《锦瑟》在当代小说史上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形式——诗词典故的小说再叙事。时间和梦境的时空轮回是《锦瑟》的叙事语法,但格非的叙述智慧总是穿越形式迷宫抵达对存在的形而上之思,梦的召唤也是现实的召唤。记忆与梦幻的超现实书写,成为格非小说世界的一个重要向度,它试图证明“幻想的领域与神智清醒的领域具有同等重要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1.
清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曾指出 :“人生安得有如许梦 ,此必有诗无题 ,遂托之于梦耳 !”借梦境以写现实 ,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在中外小说大师们的作品中 ,精彩纷呈的梦境描写屡见不鲜 ,不胜枚举。仅以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为例 ,全书共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梦境三十余个 ,这些梦境各具特色 ,各有妙用 ,各富魅力 ,因而成为《红楼梦》全书艺术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梦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许多作家才把它当做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段自觉地加以运用。本文试就梦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作一浅析。一、以梦境凸现…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小说梦幻色彩浓厚,此特征不仅表现在他经常以"梦"字来形容意象或情境,还以大量梦境的铺写来展现他织梦的热情及独特的美学风貌.这些虚幻迷离而闪烁着奇光异彩的梦幻作品,是作家对中国传统梦文学形式的体悟,以及对现代西方心理科学的汲取,浑融成独属于个人的艺术呈现.梦里说人生,虚幻中却饱含着哲理意蕴和美学思考,沈从文为中国梦文学开拓了一个包容世界文化视野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3.
《左传》的梦境描写,受到原始宗教观念和春秋时期相信梦验、尊崇梦兆的社会风俗习尚的影响,具有应验性、因果性和象征性等表现形态,反映着特定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为后世梦幻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梦”境具有强烈的思辩色彩,使梦成为生死之辩的独特空间。在生与死之间,庄子对人生生命哲学的阐述有独特的观照:一是世俗的生死,一是超世俗的生。庄子梦与非梦的人生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它严肃地批判了现实的人生,然而又无法逃避和脱离现实人生,生命哲学的统一机制完善地体现于梦境之中。  相似文献   

15.
以梦境原型或以梦境形式加工而成的文言梦小说反映了作家的显意识与潜意识,反映了社会普遍的宗教文化心理。受原始宗教、佛教、道教文化心理影响创作的梦小说,以其丰富性、神奇性艺术地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心灵世界,丰富了我国古代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6.
现代中国女性小说的梦幻书写与同时期女性的社会追求、个体成长、精神困境等有着高度的契合,梦幻是借以表现女性社会文化遭际的一种有效书写方式。娜拉出走之梦、络绮思之梦、邵玉梅之梦、卜零之梦分别是不同历史阶段现代女性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主题梦幻,彰显了她们在主体性探寻过程中所遭遇的集体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7.
梦境是陆游诗作取材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围绕梦境的记述、描写和议论构成了陆游记梦诗的主要创作方法,并逐步形成一定的模式。通过对诗歌体式的选择、写作模式的运用、梦中情境的建构等方面的阐述,记梦诗模式中蕴藏的陆游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和执着的艺术追求被呈现出来,即以梦境与现实的二元结构和自己的经历与抱负的二元结构相呼应、相同构,将原本虚幻、非理性的梦境打造成真切、理性的又一重“现实”。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的梦幻有重要的结构功能。首先,梦幻构成这部巨著的框架,通过遥相呼应的回环之梦,包囊提挈全书。其次,用梦幻来组织叙事主线和意念主线,使众多的人、事、物、境、情、意、能繁而不乱,脉络清楚。再其次,梦幻又是诸多情节中的支撑点和枢纽。整部的《红楼梦》就在梦与醒的流转进出中展开,似真似假,虚实相生。  相似文献   

19.
论元杂剧作品中的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元杂剧中对梦境的描写及基本情况 ,对元杂剧中梦与情的关系、梦与现实的关系、梦与悲剧意识的化解作了探讨。指出梦是现实痛苦的一种消解方式。  相似文献   

20.
凌濛初在"二拍"中创造出丰富、奇异的梦幻世界,演绎出各种类型的梦,凌氏继承冯梦龙的救世意识,通过梦的描述极力鼓吹教化意识,呈现出梦与非梦境两者形成对比相互作用,致使"二拍"定位了鲜明特有的价值取向及叙事操作,从而凸现出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