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社会史论战中形成了学术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组成的学术共同体所共同信仰的学术信念和价值目标是唯物史观,他们一方面从理论上阐发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则在研究实践中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具体的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从共同体的外部环境来看,马克思主义史学与其他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流派进行论战,在此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科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社会史论战中的研究成果对于当今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仍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三次大论战的性质,和参与论战的马克思主义者方面的主将及其历史功绩,稍具历史常识的人都是清楚的。但是,“四人帮”却甘冒天下人之大不韪,以极左的面貌出现,公然把参加论战的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诬蔑为“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把三次大论战说成是“资产阶级民主派与资产阶级改良派或资产阶级反动派”的争论,妄图从  相似文献   

3.
悉尼·胡克承袭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反传统哲学和反“正统派马克思主义”的特点,试图寻求实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契合点和一致性,指认两者之间具有可通约性,从而阐释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胡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对于当代中国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主义,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间发生了三次论战,其中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之间的论战可说是革命派内部的一次论战。论战双方在共产主义道路的选择上针锋相对,论战焦点主要在革命中阶级斗争的组织方式和革命后社会的组织方式上,论战的实质则是手段与目的的问题,是权力集中的问题。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执着于集权专制,有对中国现实的深刻体认;无政府主义者坚持自由平等则源于对社会问题复杂性的认识,但是双方的观点都呈现出一定的偏激性和空想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可以从“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三个角度来梳理,探究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有何用”“如何用”的基本观点。其中“认识论”是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起源、前提、精髓、特征等的认识,“价值论”是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功能和作用等的认识,“实践论”是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运用、实践等的认识。以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为指导有利于克服各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论调和观点,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进而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大众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社会发展也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提供了诸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改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论辩与较量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些经验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展开,各种西方社会思潮传入中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学说受到重视,争论随之而起,出现了“问题与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两次论争,争论的焦点在于解决中国政治危机的根本出路和要不要组建政党和建立国家政权的问题,通过论战,中国共产党人明确了奋斗目标和革命手段,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8.
保尔·拉法格是首个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法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积极翻译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积极翻译工人运动文件,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法国的传播。他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阐释了“两种环境论”,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他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与“真正的社会主义”和改良主义论战,积极投身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国际工人运动实践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带根本性、决定性意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弄清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坚持它的基本原理、立场、方法,舍此来谈“中国化”,就会产生“化”有余,而“马”不足的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重要、更带根本性。只有实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国情化、时代化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是科学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湖南得以迅速传播,是与新民学会的努力分不开的。新民学会的会员们通过各种渠道接受马克思主义后,通过创办刊物、成立进步团体、开办文化书社、创办新式学堂,以及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论战等形式,将马克思主义在湖南传播开去,使马克思主义在湖南这片热土上扎下根,开花结果,使湖南成为当时宣传马克思主义最有成效、也最富有朝气的省分。  相似文献   

11.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体系结构问题,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或自然辩证法与社会辩证法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上世纪早期甚至更早贯穿至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史上一场旷日持久的公案。其中穿插着关于实践观点与人本主义的问题,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化与实践本体化。这些问题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性质和命运。对中西方有关的几次论战加以学术史的梳理,可以为当前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之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密不可分。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当时科学最高成就的总结与发挥。马克思主义科学化是马克思主义者孜孜以求的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成果”,“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尊重科学,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当作科学来对待。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science of Marxism),才能坚持科学马克思主义(scientific Marxism)。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六四年,在我国哲学界曾经展开了一场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大论战,这场论战轰轰烈烈开始,匆匆忙忙告终。论战的结果,是给“一分为二”加戴了几顶桂冠,如:只有“一分为二”才是真正的辩证法;“一分为二”包含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全部内容;“一分为二”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精髓等等,而视“合二而一”为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是形而上学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行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来看,这场论战在深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情依据、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学科、形成中国现代学术研究基本范式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基本思想,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重要特点。科学发展观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本质、状态、目标和基本要求,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宝贵品格。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中苏论战期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二次结合",既是"第一次飞跃"的延伸,又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或酝酿。中苏论战的影响启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第二次结合"的步伐,但在论战过程中独立自主原则被异化,论战使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成为枉然,论战也使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走上歧途,中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结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现状存在着一种“讲台马克思主义”和“论坛马克思主义”的局面。二者所承栽的马克思主义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在内容形式上和理论知趣上,“讲台的马克思主义”与“论坛的马克思主义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这就要求人们努力探索寻求“讲台马克思主义”与“论坛马克思主义”相沟通的架舍点和共性的问题。认清这种状态的马克思主义对于解析马克思主义存在的问题和寻求解决之道提供的是另一种棱角的观察。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细分为学理和实践两个层面的中国化。学理层面的中国化的推动力量不仅包括中共领导人,还包括党的一般理论知识分子以及社会精英。新启蒙运动过程中,新启蒙学者积极倡导“中国化”,使学术界形成了浓厚的“中国化”的学术氛围,为马克思主义学理层面的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新启蒙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9.
佛教在中国成功地实现了大众化。立足于佛教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异同,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知识阶层的关键作用,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包容性、开放性,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交融,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简约化、通俗化和实用化,要多途径、多式样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要吸收心性理论,为民众提供实现身心和谐、安身立命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好的两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条件,而后者又是前者的目的,两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诠释其大众化内涵,能够使我们更清楚的看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未来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