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阶段,国有工程业主代表与建设监理人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社会责任与契约责任的偏离客观上造成监理人权利与责任的失衡,建设监理人存在丧失独立工作的可能。而监理人声誉机制与申述机制的缺乏会将建设监理人独立判断与决策受到国有建设业主代表的不规范行为干预的可能变为现实。平衡建设监理人权利与责任,促进监理行业协会的建设,强化建设监理人自身素质是提高监理人独立性的有效途径。因此,从制度层面理顺监理人权利与责任的关系,保证监理人正当行驶权利,对于促进建设监理人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对于遏制国有建设业主代表的机会主义行为,摆脱国有建设业主代表对工程建设的非法干预,乃至提高国有建设工程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控制内部人控制 ,其实质是寻找和建立适合各国不同情况的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它要求在内部人不自愿放弃既得利益和权力的情况下 ,依然可以将代理成本降低到尽可能低的限度。我国国有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产生既有市场经济国家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一般原因 ,也有我国转轨经济中的特殊原因。对于我国国有公司内部人控制的一般问题 ,可借鉴国外公司控制内部人控制的通行作法 ;对于我国国有公司内部人控制的特殊问题 ,可在借鉴国外通行做法的基础上 ,设计出一套适合我国控制内部人控制的特殊机制 ,以达到将代理成本降到尽可能低的限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当前,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看法是认为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改革不但没有实现改革者的预期目标——实现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反而导致了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损害了国有出资者的权益。但是,如果依据青木昌彦(“内部人控制”一词的发明者)的定义,我认为,“内部人控制”是必然的,如果把内部人控制分为均衡的内部人控制与非均衡的内部人控制,那么,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是非均衡的内部人控制。但是,真正值得我们去研究的不是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为什么会非均衡化,而是这种非均衡现象为什么会长期而广泛地存在。在回答了这一问题之后,我会相应地提出有关的对策来突破当前国有企业的非均衡内部人控制现象的长期化、广泛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先分析了内部人控制的含义,进而探析中国内部人控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1)所有权集中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造成“超强控制”下的“超弱控制”;(2)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缺乏;(3)90年代初中期开始的控股公司化使内部人控制合法化。  相似文献   

5.
尽管经济学家们对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多有研究,但对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出现的最新态势--内部人所有缺乏论证,本文通过调查发现部分中小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由于出现严重的内部人控制,迫使国有股退出,从而演变为内部人所有企业,调查资料验证了自身的观点,本文同时讨论了国有股退出后政府对中小企业制度选择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完善国有公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军田 《东岳论丛》2002,23(1):22-23,49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国有公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否完善 ,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国有公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主要有 :股权过分集中 ,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 ;公司治理结构失衡 ,“内部人控制”严重 ;缺乏合理的约束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我们应认真总结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优化国有公司制企业的股权结构 ,完善国有公司制企业的内部权力机构 ,完善对高级经营管理者的选聘、激励、约束监督机制 ,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应中国国情、规范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以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有企业同时存在两个截然相反的问题:一方面政企不分,政府过度行政干预的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部分厂长(经理)对企业拥有高度的控制权,即所谓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前者是经营者缺位问题,是计划经济的痼疾;后者是所有者缺位问题,是企业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随着改革的深入,“内部人控制”的问题日益突出,其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解决“内部人控制” 问题已成为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一个难题。 “内部人控制”这一概念,原来主要被用来研究东欧和苏联一些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其含义是指,企业厂长(经理)(通常与职工共谋)获取企业控制权的相当大的部分。“内部人控制”有所谓的“事实上”的和“法律上”的之分。“法律上”的“内部人控  相似文献   

8.
国有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我国学术界针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认为当前我国国有公司在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着股权结构、公司组织结构、内部人控制与外部人控制、公司治理机制以及其它方面等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控制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的主流思路实质上是一种“外部人”模式 ,它忽视了职工在控制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方面的比较优势。本文认为 ,与“外部人”相比较 ,职工更有积极性和信息优势去控制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为了充分发挥职工在控制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上的作用 ,应在国有企业实行职工持股这一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0.
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系列的局限性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缺乏良好的“信托”基础;独立董事信息、能力和精力的局限性;独立董事的消极独立性。实际上,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独立董事制度只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种制衡机制,其作用的发挥受制于企业内外环境。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没有解决,信用水平、管理水平、道德水平、媒体开放程度和监督约束机制等还不是很成熟和完善的情况下,希望依靠独立董事制度彻底防范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是不太现实的。  相似文献   

11.
国有资产流失渠道及治理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有资产日益严重的流失问题,已经成为国有经济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话题。资产流失的主要渠道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1.缺乏整体制度安排的改制过程;2.缺乏“自由退出”机制的企业经营问题;3.缺乏制度监督的“内部人控制”;4.寻租活动。国有资产流失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体制原因。因此,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强有力的体制内改革,尽快走出传统的体制框架;同时加快国有中小企业产权置换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内部人控制"失控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失控的现实表现的基础上 ,从委托代理关系入手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 ,进而提出解决“内部人控制”失控问题 ,应着重加强法律监督、所有者监督、市场监督 ,并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3.
试论近代公司的"内部人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部人控制”是公司两权分离的必然产物,对“内部人”进行控制是保证公司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股东大会、监事会以及董事会则是对“内部人”进行控制的必要手段。但是,公司制度于近代移植到中国后,这些正式的制度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内部人”的控制主要是借助传统手段完成的,究其原因,这是制度变迁中的制度不兼容带来的必然后果。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两权分离所引发的“内部人控制”企业是现代企业制度演进的必然结果。本文分析了“内部人控制”以及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实质,并对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来治理我国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一、反内幕交易法的适用对象各国法律对进行内幕交易人员的范围一般均规定有:公司经理、董事或占公司股份总额10%以上的大股东(上述人员统称“内部人”),以及与公司有关联的律师、银行业务员、税务专管员等(统称为“准内部人”)。对于“内部人”与“准内部人”的股票交易行为的认定,美国法律界存在着两种学说:“戒绝交易说”与“私用内幕消息说”。“戒绝交易说”认为,当公司“内部人”或“准内部人“获知未公开的重要消息,而有意买卖该公司股票时,他可以选择:在交易市场上公开谈消息,然后进行交易;或者完全不从事任何交易(…  相似文献   

16.
“内部人控制”是经济转轨过程中所固有的一种潜在的、可能的经济现象。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内部人控制”变得越来越明显。由于内部人掌握的剩余索取权与资本所有权没有统一,内部人通过寻租和侵占资产对所有者构成侵犯,导致企业资产收益率的下降,降低了经济效益。但从国有企业的现状来看,一些“内部人控制”较明显的企业效率并不低,国有资产增值也比一般企业多,这似乎是一个体论。国内理论界对此现象提出了三种观点。本文从博弈论出发,认为“内部人控制”也可导致所有者利益最大化,并非一个悖论,而是内部人在不完全信息重复博弈中的合作行为。  相似文献   

17.
农村信用社内部人控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实质是委托一代理问题.我国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根据委托模型分析,股权相对分散、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对高管人员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相应法律法规的缺失,是造成我国农村信用社内部人控制问题的突出原因.解决农信社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建议:坚持以资本授予为基础优化农村信用社的股权结构;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对高管人员的约束与加大对违规经营的惩治力度;完善金融立法和农村信用社治理机制等.  相似文献   

18.
在对声誉信息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声誉信息的传播路径,充分利用声誉的传播来约束公务员道德风险的形成原因.引入博弈论的分析框架,利用KMPW模型证明声誉的信息效应可以形成一种隐性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这种隐性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可以保证公务员短期甚至是长期的承诺行动,抑制公务员机会主义行为,进而能够有效控制公务员道德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蒲鸿志 《学术论坛》2015,(2):142-145
国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法治化水平低,权力制约机制不规范,内部人控制严重,委托关系不明确,核心竞争力缺乏。其法治化路径是:建立操作性较强的的财务、事务、权力制约等法律制度;彻底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深化产权制度的改革,进一步从法律制度上肯定股权多元化,设计保护中小股东的制度;进一步用制度明确委托关系,通过法律来规范出资人的权利、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进一步提高企业选人、用人、薪酬制度的法治化水平,整体建构国有公司法人结构治理制度,提高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审计声誉是一种能够自我执行的特殊协议,其形成是审计师过去履行审计契约的行为及其结果在审计市场上的反映,是审计市场现有与潜在审计需求方所持有的看法.审计声誉机制通过对“好、坏”审计(事务所)声誉的识别,向审计市场传递审计声誉的信息,并通过对审计市场中审计毁损行为的惩罚,实现审计契约的自我实施.审计声誉机制失效的治理策略:构建顺畅的声誉信息生成与传递通道;维护企业自由的审计契约签约权;强化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和审计诚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