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儒、墨两大“显学”产生于先秦的齐鲁这一古代中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共同的历史文化环境和多元的文化结构以及不同的阶级背景,造成了儒、墨两家思想的诸多共同点和差异。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色的儒、墨思想构成的地域性文化,对山东人群体性格的形成、发展以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道、儒、释三教伦理观念的结构-功能互补性,乃是“三教合一”之最重要根源。三教在人生观、审美观、生命价值观、修身论、伦理理想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互不可代的重要互补关系,这就是儒、释、道相黜相成而共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支柱的思想基础。只有从儒、道、释伦理的结构互补性,分析三教思想的各自结构,才能在三教关系研究中,得出合乎历史逻辑和思想本质的结论。尤其从道教伦理的历史变迁进程考察三教伦理的互补结构,可以论证三教合一的思想结构根源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文精神是在儒、释、道三教的共同培育下形成的。儒、道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它包括了伦理道德观念等内容,伦理道德观念也是儒、道思想的衍生物;而佛、道思想又包括了鬼神观念等。汉语成语集中展示着儒、释、道思想,沉淀着丰富而生动的文化内涵,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去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教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汉代以来中国思想学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走向。不了解儒佛道三教关系,不但不能真正了解儒佛道三教各自本身的历史演进和思想特点,而且无法全面把握中国哲学史、宗教史乃至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近年来,随着对儒佛道三教各自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关注对儒佛道三教关系及其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的研究,这对拓展传统思想文化研究领域、推进对儒佛道三家及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深入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的思想,笔者是用“以佛统儒,佛儒合一”这八个字来概括的。这是在说明:笔者承认刘勰有儒学思想,并不是象有人所认为的,说刘勰的思想是“以佛统儒,佛儒合一”就是贬低刘勰。笔者认为:刘勰的儒学思想和他的佛教思想是“以佛统儒,佛儒合一”的关系。这个“以佛统儒,佛儒合一”的关系的理论根据,是他在《灭惑论》中所阐述的“佛之至也……是以一音演法,殊译共解;一乘敷教,异经同归;经典由权,故孔、释教殊而道契……”这样的思想。也就是《文心雕龙》中“道(佛)沿圣(孔)以垂文(儒  相似文献   

6.
妈祖信仰是在宋元以降儒、释、道三教的交融及儒、释、道三教与民间信仰充分揉合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妈祖信仰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释、道三教都竞相对妈祖信仰渗透和施加影响。三教与妈祖信仰这种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复杂关系,体现了宋代以降三教与民间信仰的互相融合趋势;而妈祖信仰对于儒、释、道三教思想和宗教因素的兼收并蓄,又是三教合一潮流在民间信仰方面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7.
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儒佛道治理思想研究"优秀创新团队、江苏省高校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主办的"全国儒佛道治理思想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8月15-18日在江苏南京举行。来自全国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围绕了儒家、佛教、道家道教治理思想及其实践进行深入的探讨。以下是会议探讨的主要议题。一、宏观视野下儒、佛、道的治理思想的对话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儒、道,儒、道思想同在中国落地生根的佛教在骨子里带有“和”文化的基因。“和”文化有先天的优势,也有自身的不足,尤其表现在逻辑思维的欠缺。新世纪是中国文化进行整合的阶段,亦是传统文化复兴、宏扬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儒墨异于仁     
儒墨异于仁徐进如果说仁是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①,那么,正是由于作为儒、墨两家思想核心的仁在两家的理论中有异,才使得两家的法律思想有很大不同。在法律思想史上,儒、墨相分,成为两个学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对仁的不同认识决定的。一爱有差等的仁与兼爱通人的仁儒家...  相似文献   

10.
郭店儒简主要是孔门七十子及其后学的作品 ,其思想内容和学术倾向与孔门后学的分化有密切关系。本文试析了儒简儒法融通的主要内容 :礼乐与刑法并举 ,劝赏与刑杀并用 ,德治为主和刑罚为辅。儒简的儒法融通对于我们认识先秦思想史上早期儒法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扬雄的因革论强调客观、真实、自然和时代现实性,坚持儒学正宗地位,以儒融通道、墨诸家,在丰富发展儒学思想中为王充、葛洪、刘勰等文论家之因革论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2.
梁漱溟是我国早期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从最初信奉西方功利主义,到佛学,再到儒学;不管是哪一种选择,他都走得坚定而有力。他认为儒家和佛教在本质上都是为解决人世问所面对的困惑和苦难,在生命的终极关怀意义上具有一致性。因而,在一定意义上,“援佛人儒”是可能的,是行得通的。梁漱溟是徘徊在“佛”“儒”之间的智者,他的文化哲学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和色彩,但归根结底,他认为自己的思想主体仍是儒家的。本文试图对粱漱溟的文化思想进行一个简单梳理,主要包括其人其思想,而侧重点则在于他对“儒”“佛”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鬼谷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在历史上既被确定为纵横家、兵家,又是阴阳家和道家。其思想特征首先表现为儒、道、法思想的融合;其次是主张揣测和谋略,重视决策和施术的实用主义。  相似文献   

14.
这四篇文章分别从欧阳竟无的佛学思想、复兴儒学思想、佛儒融通归一思想和生平活动方面,对欧阳竟无的生平活动和主要思想观点进行了论述,这对于促进欧阳竟无及近现代中国佛学史、思想史研究,是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儒佛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基础。儒佛道三教关系的演变与发展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在矛盾和发展动力及方向。本文从儒佛道三教关系入手,探讨其演变和发展的规律,进而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6.
李斯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其政治思想及实践对秦朝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李斯的政治思想体现出法儒并存、以法为主与法儒互补的理论内涵,适应了秦汉时期新的君主专制政治的历史发展,构建起一个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功利性的思想体系。李斯对法、儒政治思想都有着深入地汲取,但从其政治实践看,这两种思想因素之间既有矛盾、冲突的一面,也存在着互补、融合的另一面,形成其政治思想的内在的双重性。李斯是秦汉时期法、儒相结合的新型政治官僚的先驱,其政治思想折射出这一时期新的君主专制政治模式的初期的探索与发展,因此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7.
马致远的曲作深深打上了古代文人惯有的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思想特征,但学界历来重视阐论其作品中的儒、道思想,而对其佛家意蕴则关注不够。笔者通过对马致远曲作的细读,发现马致远有着对佛教教义如苦、缘起、无常、空、心、顿悟等的体悟,由此也使其曲作具有了更为丰厚的思想内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马致远的理想是遁入空门,而多半与他的道家思想一样,不过是在儒家入世进取理想落空之后的心理调适而已。  相似文献   

18.
“儒”字的涵义有种种,但主要是“通天地人曰儒”,“能儒其身,能安人,能服人,有道者之谓儒”。就是说,有知识、懂礼仪、崇人伦、讲人性、重人格、参政事、善淑世、济万民者为儒。《尔雅·释诂》云:“淑,善也”。淑世、善世、济世、救世是儒家思想的主旨和核心.亦是儒者的道德规范和入世目的。本文从宇宙和合论、人之高贵论、人性向善论、爱人修已论、见利思义论、执守中道论、民本仁政论、圣人君子论、万物一体论等,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儒家淑世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当代价值,深刻精辟地揭示了儒家思想的真谛和本质。  相似文献   

19.
汉唐儒、朱熹和王阳明对《大学》之"诚意"有不同的论述。汉唐儒并没有特别重视这一概念,而朱熹和王阳明则对"诚意"有所强调。汉唐儒的修身和为政是一体的;朱熹理学思想强调的是修身成德,从而造成了修身与为政之间的隔膜;王阳明在"致良知"的思想之下,以"诚意"为中心较好地处理了为政和成德的关系。无论汉唐儒、宋儒还是明儒,他们的相同点都是强调践履。  相似文献   

20.
为吏品格与执法公正是儒法两家思考的重要问题。韩非“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思想,推崇法治的根本意义,强调官吏执法教民的治国理念。睡虎地秦简中出现的两种不同“吏道”思想,以及汉代循吏与酷吏的急剧分化,则揭示了韩非“以法为教”思想的终结。《说苑》儒法结合的“为吏之道”为执法公正提供了坚实的人道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