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伴随着网络传输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短信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已得到普遍应用,这也就使侵犯短信作品著作权的行为变得更加普遍。从阐述短信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侵权类型入手,力求在现有社会环境、技术条件和法律制度下,从技术保护和法律保护两个层面寻求短信作品著作权保护的有效途径,平衡各方利益,以实现短信作品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误译的肇因     
本文用传统阐释学的方法探讨误译的肇因。指出应当首先通过局部去理解一部作品的整体,继而从作品的整体来检验局部的理解是否正确,如此循环往复,是正确领悟作品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防止误译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所提到的作品主旨和细节、作品人物性格基调和性格塑造的细部等关系,可作为翻译工作者理解较难作品时的一种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作品的创作背景入手,分析该作品的创作风格特点,运用作品分析的方法,阐明作者的创作意图,为正确演奏该作品作准备。  相似文献   

4.
莫言作品入选《诺顿世界文学选》,跻身世界文学。然而,学界过于强调经济、政治、诺奖的象征资本等外在因素,忽视莫言作品的内在文学价值。从莫言作品的文学性本土化过程及文学性的英译两个层面进行研究,探讨了莫言作品的世界文学之旅。从作者角度,莫言借鉴外国文学写作手法和叙事风格,同时扎根中国乡土,其作品具有特殊文学意义。从译者角度,葛浩文不仅注重文学性的传递,而且通过增加文学元素,如增加韵律、意象、隐喻等,提高译文审美价值。中国文学能否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学,涉及引进来与走出去两个过程,受作者和译者主体作用的共同影响,其中文学性的准确传递是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钢琴演奏中作品分析的内容及其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品分析在钢琴演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从宏观上包括对作品的曲谱、创作背景、主题、体裁、调性、曲式等方面的分析,从微观上包括对作品的节奏、节拍、力度、速度、句法、踏板等方面的分析。只有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演奏者才能准确把握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深刻理解作品内涵,进而精彩、生动地诠释作品。  相似文献   

6.
从创作与接受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考察建筑作品的内在结构,指出建筑作品应具有接受能动性,其结构应是开放和可生长的,建筑师应从积极的态度看待作品中由上述特性产生的可解释性.  相似文献   

7.
析艾略特的“非人格观”徐世红十九世纪传统的文学历史观把文学作品看成是一部历史文献,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浓缩。实证主义从历史出发,通过对作品历史背景以及作者身世和性情的研究,挖掘作品的宗教信仰和道德意义,并以此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依据,从社会批评的角度来...  相似文献   

8.
音乐作品必须得到合适的演绎才能实现艺术创作的全过程,而演绎者的观念将对作品的演绎产生巨大影响。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演绎音乐作品,并赋予其时代特性,既可以充分表现作品的内涵,准确传承历史与文化,又可以使作品紧随时代步伐,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录像分析法对“国际标准舞”作品进行深入研究,选择当前成功的“国标舞”作品个案进行剖析,从编创的载体、内容、音乐,道具等入手,探索“国标舞”作品编创类型和程序等,从而为国际标准舞的艺术化市场的拓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必须具备独创性,这是著作权法学术界和实践部门一致的观点。但是,对于何为独创性以及如何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目前尚无明确的立法或者司法界定。有些论者提出,作品应当有一定的水平和高度,方具有独创性,甚至有人提出了作品的最低要求。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对著作权理论和实践都是有害的。本文认为,一部作品的独创性,只要求该作品是作者自己独立进行智力创作活动的结果。作品的独创性应当从作者创作作品的过程来判断,而不应从创作的成果来判断。独创性不应与专利法上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混淆。  相似文献   

11.
先验语言形式及其"实在性"就先验哲学的理性存在过程而言应该是自明的"事实",这种"事实"既无法由先验语言形式单独加以确立,也无法由经验的语言现象单独加以确立;在理性存在的条件下,先验语言形式作为纯粹的理性形式不仅是先验的,而且是实践的,语言现象因为实践的必然发生而秉承先验语言形式的决定;先验语言形式与语言现象的对立和统一因为回到理性存在过程而成为可能,理性存在的事实所确立的既是关于语言现象的实在性,又是关于其先验形式的"实在性".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我国百年形成的教师教育范式,在借鉴和吸纳国内外教师专业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师院校的特点,提出了教师教育范式的合理化选择,构建了纵向"4+Y"式的"32111"教师专业化和横向"2+X"的"32111"的大学+教师专业化范式。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实证,对教师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高校报“报网合一”趋势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互联网时代,高校校报读者群有限、出版周期相对较长等问题,提出了“报网合一”的解决办法。从高校校报“报网合一”的发展形式、优势、可行性三方面展开了论述,经实际运用证明,采用“报网合一”形式办高校校报既能保持传统纸媒介的特点又能发挥网媒介的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艺术视觉效应中的"形"与"型"辨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如何观照客观物象之"形"、"形"如何介入艺术塑造之"型"、造"型"如何对物"形"进行艺术取舍加工,这是艺术创作成败的前提.一切美术形式的律动和力效,只有在个人体验和感知及对视觉对象的描绘服务于主观融会之后,艺术表现才更具有内涵,才更触及艺术本质.  相似文献   

15.
供应链存在的理由——一种制度经济学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供应链是继市场和企业之外的一种创新了的组织分工形式,这种形式既能规避纯粹市场的高交易成本,又能克服纵向一体化的不足.供应链将"契约形式"与"权威形式"兼收并蓄,同时将"平等的市场交易关系"和"理性化的企业协作关系"合二为一,建立一种有利于整体竞争力提升的供应链节点即企业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实质上,供应链是经济全球化下企业应对竞争的一项诱致性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6.
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有”和“无”曾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有形”、“有名”,“无形”、“无名”;另一种是“实有”、“存在”,“虚无”、“不存在”。在《老予》中“有”或“无”到底在哪种意义上成立并不很清晰,但其基本倾向是“有形”、“无形”。之后的《庄子》一书明确用“无形”、“无名”来解读“无”。早期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何晏和王弼将“无”虚无化,以“无”释“道”,主张“责无”、“贱有”。之后的裴领、郭象等人提出“无不生有”。再后来,北宋张载、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等人则从气一元论的学说出发,将有或无都看作是气的不同状态。无论在怎样的意义上对“有”或“无”进行阐释,中国古代的哲人们都试图要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其区别仅仅在于是“无”统一于“有”,还是“有”统一于“无”。  相似文献   

17.
从审美创作、审美鉴赏等角度,对顾恺之人物画论中形神关系的美学内涵进行分析,指出“重形轻神”论和“重神轻形”论都是和顾恺之人物画论中形神关系所蕴含的美学本意是不相符的,顾氏人物画论中的形与神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并重的、辩证统一的:“神无形不存、形无神不灵”。  相似文献   

18.
"不比"句多义性动因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比"句从形式上看是"比"字句的否定形式,但在意义上是不是"比"字句的否定式,众说纷纭。本文认为"不比"句不仅从形式上看是"比"字句的否定式,同时从意义上看也是"比"字句的否定式。"差比"本身包含"胜过"和"不及"两个意义空间,"不比"句在否定"胜过"义时必然留下两个意义空间:"等同"和"不及";在否定"不及"义时也必然留下两个意义空间:"等同"和"胜过"。这是造成"不比"句多义性的根本动因。"没有"句的功能是表示"不及"义,是从"不及"的角度去说X、Y之间的差比关系,因此,严格地说它不是"比"字句的否定式,不具有否定功能。  相似文献   

19.
"线"是素描中最直接的语言形式,它主要是为塑造形体服务,但同时又充分体现出独特的韵律特征,它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由于素描中的"线"还渗透着画者的情感和情绪,因此"线"的判断和把握离不开绘画主体的参与,离不开画者的艺术感觉;对"线"这种绘画语言形式的把握应该与画者自身造型能力的培养、情感的表达和创造精神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江西别称为"赣",因赣水纵贯全省而名,而赣水、赣县名称源流在古代文献中复杂歧出。从赣字的形、音、义三方面对其来源进行考察,并辅证于史籍、方志等诸多文献,可以得出赣水之"赣"是假借表"赐予"义之"■"为之。后"■"字形体俗讹成"赣",并非来源于"贑"。从文献学及地名命名规律也可论证赣水名称先于赣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