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以翔实的资料,论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和实施过程中,中共中央对共产国际指示所采取的科学分析的态度,既坚持了独立自主原则,没有盲目机械地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又保持了同共产国际的团结,表明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制定政策的自觉性的增强。  相似文献   

2.
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是中共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变化。中共制定“逼蒋抗日”方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建立了新的根据地。二、中日民族矛盾激发,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要求迅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日本对华北加紧进攻,危害英美在华利益,英美开始反击日本。四、国民党蒋介石为了维护自身和英美在华利益,对日政策逐渐政变。五、国共两党代表有联系和接触,制定“逼蒋抗日”方针是为了使谈判获得更大进展的一个策略。  相似文献   

3.
微博的影响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Web2.0时代,谁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用户贡献内容,对碎片化信息内容的呈现结构进行优化,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发掘、整合和利用,谁就有可能获取说服和影响他人的能力。微博产品的出现为达到这种影响力提供了极具发展前景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蔡廷锴在福建事变策划过程中曾提出过"拖一二个月"发动事变的主张,这与其"反蒋"政治主旨有关,是蔡廷锴关切福建事变政治命运和发展前途的结果,福建事变迅速败亡的事实证明,蔡廷锴的主张在当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福建事变迅速失败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不能简单指责蔡廷锴个人军事指挥方面的责任。蔡廷锴是福建事变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抗日救国价值观的主导下积极组织领导"联共反蒋抗日"活动,为这一时期爱国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和发展中,国民党第一战区上将总参议萧振瀛的工作卓有成效。他审时度势、反对分裂、反对汉奸、拥蒋抗日,不仅制止反蒋卖国活动,而且有效地谏蒋和平解决两广事变,为结束内战做出贡献。萧将军任天津市市长时,不仅不镇压学生运动,而且支持其妹夫、长子参加八路军;婉拒29军赴江西"剿共",保存抗日实力,联共抗日。  相似文献   

6.
胡长明 《社区》2009,(8):43-43
周恩来有过人的精力和记忆力,尽管他可能是天下睡眠和休息最少的人。每天起来,他都像一个刚刚度假归来的人一样神采奕奕,满怀信心充满乐趣地投入工作,而且不知疲倦。和他共过事的人常常适应不了他的节奏和韧劲。周恩来记忆惊人,1972年中美会谈时,基辛格总是带着厚厚的文件和材料,而周恩来只不过拿着一张纸。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美国解密的尼克松总统档案,运用国际关系研究中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解读周恩来与基辛格的谈判话语,探求基辛格北京秘密之行成功的原因.笔者将1971年7月周恩来与基辛格峰会成功的原因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第135和136次中美大使级会谈和巴基斯坦"从首脑,经首脑,到首脑"秘密渠道的信息传递扮演了"挑夫"的角色,"预备级会谈"为周基峰会铺平了道路.其次.双方的外事工作作风令彼此感到舒服,周恩来强调天时、地利、人和,而基辛格则信奉秘密外交.再次,彼此均认可对方独特的谈判风格,并且不断地努力适应.  相似文献   

8.
9月13日中午12时,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出席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宴会。同日下午3时,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举行首次外国记者招待会。毛泽东在谈话中介绍国共谈判的情况,指出:目前双方保证不向外公布会谈情形。"对于中国最重要的事情是和平。""全国人民都期望和平,我到重庆来尽一切努力以达到和平。我们共产党人希望会谈将有良好结果,使中国能由抗战转到和平建设的时期。""希望当谈判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大量历史资料揭示冯玉祥在 30年代初隐居与复出的历史活动 ,认为冯在隐居期间的主要活动是准备武力反蒋 ,寻机东山再起。九一八事变后出现的民族危机为冯玉祥复出创造了客观条件 ,冯出山活动的目的是以抗日为号召走上前台 ,这使他对于反蒋、抗日的宣传 ,不免带有私利性和情绪化因素。但冯在国难当头之际呼吁抗日 ,向公众、向政府提出具体的抗日主张 ,而且将抗日的宣传和呼吁付诸实施 ,自筹武力以抗日 ,具有激励人心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横遭列强肆虐,国衰民穷,四分五裂。尤其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寇野蛮铁爪伸向东北,尔后伸向华北,中华民族岌岌可危。同仇敌概、共赴国难就成为爱国者的一面旗帜。高举这面大旗,奋进在抗日队伍最前列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面大旗下,集合了无数抗日健儿,其中也包括东北军首领张学良将军。而张学良的加入,是与1936年《月周恩来和他的一次坦诚会谈分不开的。共赴国难目标一致共赴国难的目标一致性,是周恩来与张学良能走到一起坦诚相谈的基础。周恩来与张学良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政治集团,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但由于彼…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以后 ,国内外形势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美国决策者从其全球利益出发 ,以冷战思维开始推行全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对华政策。这一政策失败的结果深刻地说明 ,主宰中国命运的是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国人民的意志 ,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美国决策者反其道而行之只能是自食其果 ,难逃厄运。这一历史的启示对今天中美关系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诚与武汉抗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武汉抗战中,陈诚作为武汉卫戍区总司令在政治动员、舆论宣传、军事部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将武汉三镇及其周边完全纳入了战时轨道。作为第九战区司令官,他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取得万家岭大捷等胜利,为粉碎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迷梦作出了贡献。作为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他以持久战理念发动全民投入抗战,同时也施行了许多限制共产党、维护国民党统治的措施。作为湖北省政府主席,他提出了新湖北建设的指导原则,为保护湖北教育事业基础采取了一些重要举措。他还成功主持了武汉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矿企业内迁,为坚持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爱国主义是陈诚人生旋律的基调,武汉抗战是他展现并践行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3.
1927年初,"党潮"由"汉赣党潮"发展到反共清党。此间,《大公报》对"汉赣党潮"的兴起与持续、"汪蒋握手"、反共清党等阶段作了较为全面与深入的报道与分析,展现了该报的基本立场与态度,也从侧面反映了大众媒体乃至当时社会在相关问题上的关注焦点与认识水平。当局者十分注重处理与媒体的关系,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对实现其政治目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冯玉祥和蒋介石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头面人物,冯蒋关系的变化十分微妙。在1927~1937年间,冯玉祥对蒋介石从联合到分立再到联合,走过了一个"从最初的军事配合到主动联蒋'清党'"到"从武力讨蒋到促蒋下台",再到"从联蒋抗日到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历史轨迹。作者分3个阶段考察了他们的联合与分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作为国民政府之权力中枢,蒋介石在其处理与刘湘的关系中,并不乏国家意识与全局观念。以往解释所强调的"整人"、削弱异己,似不明显。然而,在整合川省过程中,蒋介石始终未取得刘湘之信任。究其原因,从蒋介石层面分析,实与其统治方式的诸多局限有关。  相似文献   

16.
蒋介石在1942年访问了印度,他企图通过调解英印关系实现其支持中国抗战的目的,结果调停失败。与此同时,英国政府也意识到英印关系的重要性,派克里浦斯出访印度与各派协商谈判,最后仍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7.
蒋经国上台执政后,无论是国际环境,还是岛内环境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在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下,台湾开始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从而使台湾政治生态开始发生巨变,对日后两岸关系产生了许多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台湾政治改革是后发现代化地区(国家)完成政治转型的成功典范,而蒋经国在这其中扮演了启动转型的关键角色。他认同西方民主理念,积极推行民主宪政,力图把西方民主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他重视民主选举并不断开放更高层级的选举。在社会结构与思想观念渐趋变化的过程中,他果敢地放弃已不合时宜的观念,顺应时代发展,回应民意诉求,适时启动台湾自由化进程,以包容、有序、渐进的改革策略推动政治转型,最终给台湾社会带来善治和新路。  相似文献   

19.
中东路事件是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后涉外事件中的一例。蒋介石在大力推行"革命外交"之机,对张学良发动中东路事件持支持赞同态度。其目的是多方面的:既可借列强势力收回中东铁路,又可迎合列强反苏的需要;既可控制和削弱张学良,又可增加其与冯对抗取胜的实力。  相似文献   

20.
武汉抗战时期,蒋介石对外力争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的同情与支持,对内积极动员、组织和团结各抗日力量对日抗战,先后督导或指挥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使抗战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相持。同时,还为部署其他各项重要抗战工作及安置难民、难童等做出了重要贡献,成功地实行了抗日战争由东部向西部的战略大转移,为谱写这一时期中国抗战的辉煌篇章立下了功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