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史前人类的历史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往活动是人类基于生产实践活动而伴随的另一种实践活动,生产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历史交往作为一个历史哲学概念,指的是贯穿于人类历史各领域、全过程,并产生了各种各样后果的人类社会性行为。历史交往对史前人类的进化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对语言的发展和心智的形成以及地域文化和国家的起源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交往是我们了解和认识史前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人类及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种历史性存在 ,离开历史积累或历史性的支撑 ,就没有人类社会的现实 ,一切现实存在都是历史生成的产物 ,而且都将必然成为历史。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哲学理论 ,它们有各自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正像我们的世界有时间延续和空间展开一样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有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的方法。历史哲学与社会哲学之间不应水火不容 ,而应该相互补充与相互支撑。  相似文献   

3.
实在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在的意义是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传统哲学企图通过对实在的规定来确立真理、客观性和合理性.对实在概念的严格分析表明,"实在"的意义是由常识和科学提供的,依赖于现实的、具体的证据,除此之外,哲学不能为"实在"提供常识和科学之外或之上的定义.所以,我们不需要有一个关于实在的哲学.形而上学的实在论对当代哲学的攻击大多是无的放矢的.  相似文献   

4.
环境哲学的使命:为生态文化提供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哲学以人与自然关系为基本问题,是一种新的世界观。20世纪中叶,以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暴发为标志,工业文化开始走下坡路,而一种新的文化—生态文化成为逐渐上升的人类新文化。生态文化作为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它包括人类文化的制度层次、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的重大变革。这是21世纪人类建设新文化的选择,是人类发展的绿色道路。在绿色道路上,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建设新文化,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构建和谐社会,必然是环境哲学研究、发展和应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实在”的观念是确认客观性原则合理性的前提,亦是深入把握客观性原则的关键。波尔等人建立在量子力学之上的物理实在观对传统的实在观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理解传统实在观在现代物理学中面临的困难,以及它在什么意义上走向反实在论,从而修改和补充我们的实在观念以涵盖具有特异性质的微观实在,驳斥反实在论者的挑战,是实在论者的一项紧迫而必做的任务。而塑造论哲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和怀特海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理论各有侧重:马克思集中探讨社会历史哲学,并立足于人类实践活动来统领人与自然的和谐;怀特海更多地关注自然哲学,通过诉之于审美与价值取向来展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但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怀特海,二者都为人与自然观确立了和谐的价值旨趣,同样地也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努力达到的目标:恢复有着美的秩序之宇宙和谐,并最后达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关系之和谐,这为当今人类应对生态问题,构建起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思维范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拟态环境与广告的实在与空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传播媒体所营造的拟态环境出发,探讨现实环境与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人类从古到今渴望延伸自己,突破直接经验世界的樊篱而进入间接经验世界自由翱翔的追求;论述拟态环境对现实环境的侵袭与取代;探讨当"电脑居民"宁可选择拟态环境作为更加实在,更加自由,更能诗意地栖居,因而更为乐意居处的现实时,所谓"存在"的真实性问题;揭示传播媒体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形而上的哲学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广告的实在与空灵问题.认为:广告是典型的营造拟态环境的行为,广告人是"画饼"(充饥)的人,引导人"望梅"(止渴);画的是拟态的饼,望的是拟态的梅,比物态的饼和梅更为空灵,也更具诱惑力.因此,广告不应该是实在的叫卖,而应该是空灵的创意.  相似文献   

8.
作为个体的人,其本质属性是一种"关系的存在",只有在"关系的存在"中,一个有理性的人才会意识和思考自己生命存在的真实性及其意义、自我与他者关系的真实性及其意义、自我和他者寄身于其中的人类社会整体与外在于人类同时又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人居条件和物质资料的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真实性及其意义。以"自我"为原点的这种真实的"关系的存在",构设了"道德自我"的社会实存及其型塑的伦理实体生态,进而悬设这一伦理实体生态中的"我"的道德人格的价值生态,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存、身与心和谐共进,以期走出麦金太尔教授所隐忧的"认识论危机",实现现代人生命体认与安顿、道德认知与建构、人性提升与人格完善的伦理学突破。  相似文献   

9.
论虚拟实践--对赛博空间主客体关系的哲学探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西方哲学自康德以来,普遍把探寻人类知识的道德规范和实践活动的历史合理性作为现代哲学的使命。但主体性的建构本身就是一个技术演进和社会交往的复杂性系统,并从不同角度形成对实践内容、形态和特征的阐释框架。我们根据数字化虚拟世界得以构成的“技术史模型”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引入“虚拟实践”的范畴来描述当代赛博空间的人机互动特征和关系实在本质,并将虚实时空的边界规定在科学人文主义的视域之内。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各个时代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一。在人类哲学思想的演进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传统哲学、创制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存在论前提,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锁钥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相互中介、人对自然的改造与自然对人的报复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是当今人类探索走出发展困境的具体路径的思维平台和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1.
马尔克斯、莫里森、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都与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紧密相关。马尔克斯首先将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推向世界,莫里森启用诗意的魔幻现实主义书写了非洲裔美国人民的历史和现实境遇,莫言以中国化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呈现了民族"寻根"和世界文化的完美融合。三者都采用魔幻元素和各自民族现实结合的叙事策略,强化了世界视野下民族的历史文化意识,具体而又准确地体现了各自的时代需求和社会理想倾向。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最初关注物质利益问题不是由于在《莱茵报》时期"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而是由于在青少年时期遇到社会环境、家庭教育、文化启蒙以及个人独特的人文情怀与治思路径。《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所谈的物质利益并非抽象的概念或飘渺的幽灵,而是具有现实的历史的内容。这一时期的马克思已经在思想上实现了对黑格尔抽象理性主义的超越。马克思对物质利益和劳动群众的关注决定了他从来就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理想主义者,因此,也就不存在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向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由鲁迅《狂人日记》所开创的中国现代小说传统是观念的传统而非方法论的传统。其本质是否定的现实主义而非“批判的现实主义”,这带来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政治时尚化:由启蒙现实主义到革命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追随中国现代文化和政治革命的步伐,由否定的一极走向肯定的一极,政治化的情绪表达代替了文学化的情感表达和文化性的理性表达。  相似文献   

14.
科学实在论与工具主义的争论已久。科学实在论认为事物本质是真实存在,科学就是揭示这种存在;工具主义者认为所谓的科学规律和科学理论都不是客观实在的反映而是人的认识,科学在人手中只是适应环境的工具。科学实在论与工具主义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前者指明了科学研究的方向,后者则始终强调科学理论只不过是人造的概念体系,是人所进行的科学实践的结果。表面上看二者截然对立,实际上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让步的空间,二者的发展方向必将是相互渗透、结合。  相似文献   

15.
毛姆历来被归类在现实主义的门下。然而,在时代大背景的影响下,毛姆开始对自己所信守的现实主义进行了或多或少的修正,《刀锋》的问世也许能说明这一点。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人们的幻灭感,激发了毛姆对于现实的再思考。与此同时,在欧洲文艺领域盛行的表现主义,强调的是创作者的主观感受,这就暗合了毛姆对于现实的重新认识。所以,《刀锋》在一定程度上重新阐发了毛姆的文学创作观:绝对的真实是触摸不到的,绝对的现实也是不存在的,现实主义都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16.
在与以政治为本位的现实主义理论派别论争中 ,胡风建立起了自己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 ,对文艺的政治性、真实性、题材与作家主体的作用和艺术技巧等问题都给予了精当而有价值的论述 ,显示出独特的理论光辉  相似文献   

17.
现实主义是当代全球治理最具影响力的学派。在新冠肺炎疫情治理的时代情境中,现实主义仍然主导着各国的治理实践。现实主义全球治理观植根政治现实主义思想传统,经由传统现实主义,传承至新现实主义,成为全球治理的正统理论。基于性恶论、理性行为体和国际无政府状态的设定,现实主义对全球治理报以悲观谨慎的态度,突出国家的治理主导地位,赋予权力政治以决定性意义,由此塑造了一个充满敌意和冲突的世界。面对疫情对全球治理构成的挑战,梳理现实主义全球治理观的历史演进,剖析其观点的发展逻辑,可以为准确研判当前大疫下的全球治理现实提供可资借鉴的智慧。   相似文献   

18.
勒南兄弟的艺术天才作为一股新生的力量复活了法国本土现实主义的传统,紧随其后的夏尔丹为其注入了更为真挚的情感,到库尔贝那个时代,现实主义的语境显得更为激烈。他们在现实主义艺术中创造的各种形态超越了任何一个时代,其所创立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发展到今天仍然有着非同寻常的力量,并以全新的形式联系起当下文化。  相似文献   

19.
面对理性与自由的冲突,康德划分出物自体领域保留自由存在的可能,并将自由的实现寄托于人遵循纯粹理性规定,依照道德律令行事。为了确保人能实现自由,康德不得不公设上帝存在。然而,将上帝迎接回来意味着自由的实现被推向天国,康德自由观的现实生命力就此窒息。不同于康德的抽象自由观,马克思自由观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立足于现实物质世界,找到了实现自由的现实路径,完成了对康德自由观及其现实困境的克服与超越。  相似文献   

20.
论近年来新历史小说创作的转型与回归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新历史小说创作呈现出转型与回归趋向:由原来突破现实主义创作成规转向回归现实主义,出现线性完整叙事回归、史诗性艺术追求及确定性价值意义重现等,体现出与同时期的理性历史叙事(即传统历史小说与新革命历史小说)相整合的趋向。这是现实社会和文学秩序重构努力的结果与体现,与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的再次转向及读者阅读心理定势有关,但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