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语文文学文本的理解上,"读者至上论"和接近"作者原意"论都存在缺陷.要解决文本理解中的困扰,准确把握文学文本的"真意",就必须理清读者、作者、文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辜也平 《东南学术》2002,(4):142-149
巴金文本的最初功能与价值就在于满足与超越了读者共时接受的阅读期待,从而获得了当时青年读者的青睐;但就共时接受而言,巴金及其创作文本并不永远属于青年,而是属于那些具有崇高人文情怀、感时忧国的读者;在文本的结构之前和结构之后,巴金与读者通过文本外的文学互动,共同建构着巴金文本的共时意义.在20世纪中国,巴金的创作对读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广大的读者也成就了文学史上的巴金.  相似文献   

3.
传统意义上的读解过程仅仅是对文本预设意义的找寻和发现,而后现代主义小说不仅在文本形式与内容上最大程度地解放了读者,而且提供了读者自由出入文本内外,化身为多重身份的可能性。科塔萨尔的《公园的延续》在内容上游离于真实与化身、相关与相离之间,形式上竭尽自由之能事,读者在体验到文本的非延续性、消解性、虚构性的同时,亲自化身为被谋杀的对象,"读者之死"的主题播散于文本内外。  相似文献   

4.
可读性是文学作品应有的属性之一,其内涵的确定受文本、读者、文本和读者的关系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制约而呈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中伊瑟尔的文本审美阅读理论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同时又是美国读者反应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沃尔夫冈·伊瑟尔,他的现象学文本阅读理论,主要关注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另外,他还提出了"隐含的读者"等一系列富有创见的理论思想,深刻影响了美国读者反应批评.文本与读者在阅读行为中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成为伊瑟尔审美反应阅读理论的中心内容与核心理念,而具有鲜明现象学色彩的"文本的召唤结构"和"隐含的读者"则共同构成了伊瑟尔阅读理论的独特知识建构.作为对读者一极关注的文学理论,在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界、美学界刮起了一股强劲的理论风暴,并实现了文学批评研究第三次重心的转移,即从作者中心、文本中心到读者中心,并在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中产生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东岳论丛》2016,(6):57-66
面对文本研究中的困境,金宏宇先生提出了"文学文本四维论",将已被现代西方文本理论驱逐出去的世界、作者等要素重新吸纳进来,这一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经过西方文本理论的洗礼,重新吸纳进来的世界不再是与语言无关的实在世界,而是文本语言所审美组织的世界,作者不再是作为个别主体的作者,而是作为集体主体的复数作者,读者也不再是作为个别主体的读者,而是作为集体主体的读者,文本则是复数文本中的善本。  相似文献   

7.
互文性概念为文本的生成和理解提供了一个意义关系的视角.根据互文性理论,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它们之间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无限广阔的网络.作者总是通过对现存的文本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构成新的文本;读者对于新文本的理解也依赖于先前有关文本的知识和自身的经历.文本的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双向互动中产生的,文本意义的解读具有不确定性与多样性特征,它取决于作者的建构和读者的解读,取决于二者间的交际互动.  相似文献   

8.
接受反应文论开创了读者研究的先河,在阐述读者地位和辨析读者概念的同时,也将研究的焦点落实到了具体的阅读活动上,他们将读者的阅读活动视为文学文本生命的实现过程,这一过程是读者由审美感知到意义反思再到意义融合的过程,是读者期待视野的对象化的过程,是读者在"游移视点"中"被动综合"的过程。同时,读者对文本事实反应的过程,也是读者对文本误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文学文本在后现代媒介时期悄然转化,由文本走向了超文本。超文本对传统文本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超越:其一,非线形的文本结构对传统文本线性结构的超越;其二,读者地位得以提升,读者参与创作;其三,传统的阐释观念发生变革。超文本在兴起的同时推动了图像化时代的来临,文学走向了图像社会的边缘。  相似文献   

10.
在彼得·凯里1988年获布克奖的作品<奥斯卡与露辛达>中,米里亚姆·查德威克的出现打破了读者的期待视域,小说文本因而产生了空白和问隙,从而形成一种召唤结构.这种结构又不断召唤读者重新阅读小说,使读者形成新的期待视域.读者与文本的碰撞和交流使得文本的意义得以阐释,读者在其视域的不断更新中完成对作品的审美接受.  相似文献   

11.
朱玉彬  陈晓倩 《学术界》2015,(2):149-158
伴生文本作为大多数读者阅读文本之"门",对文本的阅读与接受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翻译学界,研究者大多通过比较原文和译文,找出翻译转换过程中出现的变异进而探究其背后的动因,而较少专门对原文和译文的伴生文本成分进行系统性地比较研究。本文通过比较《荒人手记》及其英译本的伴生文本,包括内生文本(封面、宣传页、序言、注释、封底评价)和外生文本(原作者的演讲和译者的采访、书评、读者的评价),发现翻译活动的参与人(如译者、出版商和赞助商等)在设定目标语文化语境中伴生文本的相关信息时,主要以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主流意识形态为导向,这种导向有可能会影响译文读者对原作思想内容和原作者意图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徐玉臣 《理论界》2009,(10):144-145
本文用认知图式概念来解释话语的连贯性,认为连贯性是认知过程的产物,是读者对文本中描述的事物、事件、概念、过程、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认识结果.在解读文本信息的过程中,读者需要运用大脑中已存在的三个层次的认知图式:脚本式图式、计划图式和主题图式.当他成功地把接收到的新信息匹配到已有的认知图式体系中并建立起信息槽之间的联系,从而在整个文本上建立起一个宏观主题图式时,他就完成了对文本的连贯的解读.为达到这一目标,有时读者需要对原有的认知图式进行修订.如果读者大脑中没有新信息可以嵌入的认知图式,读者便需要建立新的认知图式.  相似文献   

13.
陈鸥帆 《文史哲》2007,(2):112-117
效果历史意识是哲学解释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理解和解释得以展开的基础,驱动解释学循环的动力。效果历史意识涵盖文本阅读效果史、生活经验、传统以及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关系。因此它既是相对固定的整体,又是不断运动、调整、开放的结构,同时蕴含着对解读的历史先在给定性的反思,这是读者必须恪守的“效果历史原则”。效果历史意识的本质是对存在时间的经验,只有真正实现了的时间才能被经验到,从而即便过去,也能收藏在效果历史意识中,在文本解读时重返当下与文本对话,参与文本意义建构。读者的效果历史意识通过与文本的平等交流才能得以自我检视,一部经典只有不断地与读者的效果历史意识对话,才能常新长生。  相似文献   

14.
文学的活动是一项社会性活动,从作家创作到读者阅读可以被理解为一个运行过程。这个过程有三个要素:作家、文本、读者。作家创作,经过辛勤的劳动,制作出文本;文本是作家精神成品的物化,它一旦脱离了作家,便成为独立的存在,经过传播手段的传播,如买卖、赠送、传抄、印刷等等,与读者见面;读者阅读文本,经过读者的接受,意味着这部文学作品被社会承认。这个过程可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有的作家的手稿直到他死后百年,方与读者见面,被社会接受;但是这个过程却不能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没有作家,自然创作不出文学作品;只有…  相似文献   

15.
匡凤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6):112-117
小说叙事过程中的空白被称为叙事空白,文学创作中,叙事空白的运用既能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水平,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省略是体现叙事空白比较常用的一种创作方法,指作品中的某些内容被略去不写的文学"空白"现象.文学作品中的省略形式多种多样,有的省略没有任何文字表达、有些通过省略号来代替、有的则直接告诉读者此处省略多少字或叙述者告诉读者对某个事件和内容不做或无法叙述、有的在文本中留下一个"空白"页或一个黑页.文本中的省略激发了读者对文本中空白的再创造,从而形成对文本的二次叙述.  相似文献   

16.
匡凤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6):112-117
小说叙事过程中的空白被称为叙事空白,文学创作中,叙事空白的运用既能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水平,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省略是体现叙事空白比较常用的一种创作方法,指作品中的某些内容被略去不写的文学"空白"现象.文学作品中的省略形式多种多样,有的省略没有任何文字表达、有些通过省略号来代替、有的则直接告诉读者此处省略多少字或叙述者告诉读者对某个事件和内容不做或无法叙述、有的在文本中留下一个"空白"页或一个黑页.文本中的省略激发了读者对文本中空白的再创造,从而形成对文本的二次叙述.  相似文献   

17.
“期待视野”与接受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调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光伟 《北方论丛》2001,3(3):72-77
读者接受文学文本时,其心理结构不是洛克似的“白板”。读者阅读、理解文学文本的基础与条件是“期待视野”的形成。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对探寻“期待视野”的形成具有启示作用。读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实质上就是“期待视野”的形成问题。“期待视野”的形成是读者在文本的阅读中由表及里动态化过程。写实小说与意识流文本是我们探寻读者审美心理结构建构调整的蓝本。文化价值观念的生成与转换是读者心理结构建构与调整的动力源。建构与调整是历史循环,这一循环不仅来自过去,更指向未来。  相似文献   

18.
冉彬 《江汉论坛》2006,(4):129-131
“可读性”是一定的读者群对文本自身魅力的正面价值判断,文本“可读性”来自于题材、主题、语言和表现手法等方面与时代精神和读者心理的契合,满足读者的阅读心理需要是当代文学生成“可读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由于作者/读者系统的瓦解,对于现代派小说的评价/解读必需考虑读者的主体性作用。现代派小说文本的复杂使读者不得不积极地参与阅读过程。现代派小说呼唤读者,特别是理想读者的参与。20世纪下半叶出现的解释学、读者反应理论及接受美学则以读者为中心去研究作品,强调读者的作用,读者是作品的“真正完成者”,从而消解作者的中心地位。本文从现代派小说文本的特征来论述读者在文学阅读中对小说意义的主体性建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本与“寄生文本”马大康文学作品就如霍夫所说的是一个文本覆盖着另一个文本、意义层层相叠的“羊皮书”。读者打开一部书,阅读一首诗歌,他就同时打开了许许多多部书,同时面对着一系列的诗歌,因而阅读欣赏也不再是一种封闭的、孤立的活动。读者不可能把自己死死捆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