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霍光是霍去病的异母弟,也跟霍去病一样,叫卫青一声舅舅,算是皇室的亲戚。太子刘据死后,武帝下诏立刘弗陵为太子,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三人接受遗诏,共同辅佐幼主。又任命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相当副丞相),都在武帝的病榻前受命就职。这是历史上有所谓"顾命辅政大臣"的起始。  相似文献   

2.
仁浦劝威反,教威倒用留守印,更为诏书,诏威诛诸将校以激怒之,将校皆愤然效用.——《新五代史·周本纪第十一》 后汉乾祐右元年( 948)正月下旬,登上皇帝宝座不满一年的后汉皇帝刘知远病死,其子刘承祐继位,是为隐帝.刘知远临终前,以郭威、杨邠、史弘肇为顾命大臣,要他们好好辅佐年仅十八岁的刘承祐.  相似文献   

3.
鸣弓  彭本 《领导文萃》2006,(2):128-132
太上皇,是皇权政治的特产。辞书的解释是:皇帝的父亲,也叫太上皇帝,简称上皇。不过,第一个被称为太上皇的秦庄襄王,却是死后由其子秦始皇追尊的;其后,汉高祖刘邦亦尊其父太公为太上皇。这两个早期的太上皇,和后来的由皇帝而太上皇的那种情况有别。由皇帝而太上皇,用当代政治语汇说叫“退居二线”吧。皇帝宝座之极具诱惑力,可借用毛泽东的诗句来表述: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坐上去诚然不易,而下来也非常之难,要么病死于龙榻,要么被另一个“英雄”武力赶下台;活着能让出皇帝宝座——哪怕是让给自己的儿子,毕竟很难得。权迷心窍如唐宣宗,大臣请他早…  相似文献   

4.
眭达明 《领导文萃》2010,(23):106-109
<正>古弼,北魏秘书、大臣。这个人很正直,只认理不认人,连皇帝都敢得罪。古弼原来叫什么名字,史书上没有记载,只说他"后改名弼"。这个名字还是魏明元帝拓跋嗣给他改的,意思是古弼是个"辅佐之  相似文献   

5.
宰相,是封建朝廷中综理朝政、起决策作用的核心大臣,是仅次于皇帝的实际的政治决策人和领导人,是君王的辅佐,其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朝天子一朝臣,权力的交替必然伴随着人事上的改组。唐太宗开始执政,他要大展宏图,  相似文献   

6.
居心何在     
姜钦峰 《领导文萃》2011,(13):69-71
明末,李自成率农民军大举进攻明朝军队,势如破竹,直逼北京。眼看京城难保,崇祯皇帝已无兵可派,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危急时刻,大臣李明睿密奏,建议皇帝南迁,先到南京稳住阵脚,以图东山再起。三十六计走为上,崇祯十分清楚当前的局势,留给自己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跑路,要么就是死路。可是崇祯有说不出的苦衷.皇帝带头逃跑,传扬出去贻笑天下,将来更没脸去见列祖列宗。除非大臣们拼死苦劝,强拉硬拽,把他“绑架”到南京最好。  相似文献   

7.
归还美人贞观之初的某一天,唐太宗很高兴,散朝之后请了门下省的副长官王珪等几个大臣喝酒。王珪是前太子李建成手下的大臣,玄武门事变后,他也跟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虚心纳谏,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国泰民安。在个人私生治方面,他也注重听取大臣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正皇甫规乃东汉桓帝时期名将,西凉人。他政治生涯的一大特点,就是多"不按常理出牌",其行为往往令时人目瞪口呆。就是放在今天,也让人惊诧不已。公元144年,汉顺帝死了,两岁的太子刘炳做了皇帝,梁太后临朝听政。这一年梁氏下诏在全国举荐"贤良方正"之士,讨论  相似文献   

9.
皇帝收贡品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13,(12):90-93
皇帝过度收受贡品,本身就是一种严重腐败行为。官场上,送点小礼物,是人之常情。如果礼品价值过限,就是腐败。同样,按定制收受贡品,自是帝王维持正常生活的必须,但像晚年乾隆这样毫无节制地收受礼物,当然就是犯罪了。因为进贡之风的盛行,乾隆年间的官场上出现了"帮贡"一词,即有权进贡之大臣令下属帮助其"购买物件",以"孝敬皇  相似文献   

10.
孟宪实 《领导文萃》2008,(20):53-58
贞观十七年(643),是大唐皇朝的多事之秋。正月,著名大臣魏徵病逝,对于当时的皇帝李世民来说,这意味着缺少了一个主心骨。与此同时,皇子们争夺权力的斗争白热化。三月,齐王李佑叛乱,接着一个更重大的案件被发现:太子承乾有一个谋反计划。多年的太子承乾只能废黜。  相似文献   

11.
童话     
罗易成 《领导文萃》2014,(16):127-129
正很久以前有个国家叫乐土国。有一年,皇宫里忽然发生了政变,皇帝与皇后被杀害了,幸亏他们不到两岁的儿子钦铭被大臣傅卿带着死里逃生。后来傅卿联络了一些忠义之士终于又杀了回来,平定了政变,并把两岁的钦铭扶上王位,自己在一旁辅佐。这天中午,负责御膳的奉御长官过来说:"陛下,您该吃饭了。"钦铭听了一头雾水。奉御长官又重复—下:"陛下,您该吃饭了。"钦铭还是莫名其妙,撇撇嘴要哭。傅卿赶紧过来帮忙一起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上帝王托孤安排多以悲剧收场,主要有集权制下皇权相权失衡、托孤大臣争权夺利、缺乏安全保障机制、缺乏灵活高效处理与皇帝关系的手段以及托孤大臣与复杂政治环境不匹配等五个方面原因。以此为鉴,现代商业帝国在代际传承方面,应突出"托孤"人选的才能标准,重点考察"托孤"人选的权变领导能力,坚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怀有适当的宽容和感恩之心,引进职业经理人或信托制度。  相似文献   

13.
古代的皇帝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好皇帝,一类是坏皇帝,还有一类介乎二者之间,亦正亦邪,黑白参半。这后一类皇帝穿上龙袍,身边有忠臣辅佐,乃是国家之大幸;若逢奸贼,则必造成无穷的祸患。  相似文献   

14.
宋文 《领导科学》2003,(10):36-36
改变人一生的往往就是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特别是一些小的错误,如果它能引起你的重视,就会让你终身受益。综观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干部群体,可以发现,善待小错者最终大多都成就了一番事业;而忽视这一点者,要么政绩平平,要么最终成为阶下囚。所以,引导干部善于从一些小事、特别是一些小的错误中领悟一些大道理,并将之作  相似文献   

15.
重返皇宫     
刘后滨 《领导文萃》2009,(24):100-104
武则天碰到太子李治,是她政治生涯的真正开始。这一碰,它不是一般的男女接触,本身在历史上就是一记轰雷。 那个时候,武则天的身份是皇帝唐太宗的才人,就是说她是唐太宗的女人,对于李治来说,她是庶母。  相似文献   

16.
彭晓丹 《经营管理者》2013,(20):395-395
<正>《三国志·陈思王植传》记载"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这就是著名的司马门事件。"驰道"在秦汉时代,是天子专用,其他人不能行走。《史记·秦始皇本纪》应劭曰:"驰道,天子道也"《汉书·成帝纪》:"上尝急召,太子出龙楼门,不敢绝驰道。"太子没有特令也不能行走。私自行走驰道,是要受到严厉处罚的。西汉初年,大臣侯昧行走  相似文献   

17.
正擅权:张居正因"凌上无礼"遭到皇帝怨恨在君主专制政体下,君主最怕大权旁落,历代政治制度的设计,都有防止大臣专擅的机制。朱元璋对此考虑尤深,他曾谈到:"上下相维,大小相制,防耳目之壅蔽,谨威福之下移,则无权臣之患。"朱元璋发动了"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大肆诛戮功臣宿将。胡、蓝玉成为首犯,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违犯了不能"擅  相似文献   

18.
崇祯的遗诏     
眭达明 《领导文萃》2010,(20):109-112
<正>古代的皇帝死后,按照惯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布遗诏,对身后事作出交代和安排。所谓遗诏,顾名思义,就是皇帝临死时所写的诏书。遗诏一般都是皇帝亲自所写。但在明朝,却常常是在皇帝死后由大臣主持起草的,遗诏写成的时候,皇帝早已命归西天,其内容和皇帝本人的意愿实际上没有多大关系。  相似文献   

19.
寒鲲 《领导文萃》2022,(3):81-84
"八王之乱"是西晋皇族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严重内乱,先后有皇后、外戚、太子、宗王、士族、寒门等不同势力参与其中.可以说,这场除了皇帝,西晋几乎全部上层实力派参与其中的内乱,把西晋王朝的元气消耗殆尽.  相似文献   

20.
<正>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明朝湖广江陵(今属湖北省荆州市)人,又称张江陵,谥号"文忠"。张居正是明朝中后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进行了"万历新政"。张居正通权达变,游走于"密室政治"与"民主决策"之间,演绎了一代名相用权、弄权的经典实例。一、善搞"密室政治",意在提高决策效益一是涉及集团核心利益,不得不搞"密室政治"。核心利益的最大特点就是隐秘性和高效性。在这方面,张居正深知如果交由廷议,势必降低决策效率,因此,宁可招致非议,背负骂名,也决不外泄。隆庆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