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孙向晨 《中国学术》2001,3(1):321-326
著名汉学家列文森的妻子罗丝玛丽在回忆列文森的汉学研究时曾指出,他处理中国思想史所凸现的一些基本问题与观念,诸如历史与价值、区域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张力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他对于犹太教徒现代窘境的感受和领悟。诚哉斯言。犹太民族乃最先对西方现代性作出反应的民族,或同化,或坚守本位,每每有类于国人的“全盘西化”、国粹派、抑或“中体西用”。  相似文献   

2.
社会思潮与历史足迹──读戚其章著《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李侃近十余年来,由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宽,有关近代中国各种专题史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可以说成果丰硕,迭出新说。就中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成绩尤为显著。在诸多近代思想史论著先后问世之后...  相似文献   

3.
萧公权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一位成就卓著的政治学家,美国中国史研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49年以前,萧公权开拓了具有现代学术意义的中国政治思想史领域,1949年以后在美国从事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国乡村》是汉学界该领域中的奠基之作,关于康有为的研究更是集大成之作。萧公权的学术态度是“以学心读、以平心取、以公心述”,坚持独立思考和客观研究,以严谨的学术研究来超越中西新旧之间的阻隔,可谓“融铸东西传统、贯通古今学识”的一代学人,代表了胡适之后现代中国学术的一个走向。  相似文献   

4.
《湖北学生界》与晚清湖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学生界》(《汉声》、《旧学》)是清末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份以省份命名的报刊。无论在新闻史还是在近代史亦或在思想史研究的领域,《湖北学生界》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历来都受到广泛的关注。该刊以湖北为名,彰示了它与晚清湖北剪切不断的渊源和联系。  相似文献   

5.
列文森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以儒教在近代中国的命运来考察传统与现代的转换,不仅对中国现代化的蹒跚历程予以诠释,而且对知识分子为何从信仰儒教转向共产主义的原因作了解答。本文试图对该书的论点予以评论和阐发,并对传统在现代中国的命运进行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肖俊 《学术界》2004,(5):236-246
萧公权的学术领域其实并不仅限于中国政治思想史领域和政治学范围,而且包括更为广博的中国思想史、社会史.萧公权的学术成就来自于他融贯中西的知识基础、严格的学术训练、平等的文化态度和严谨的学术精神.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萧公权可以称之为会通中西学术的一个典范,他所走过的学术之路以及他所关注的学术问题、运用的研究方法、坚守的学术信念对现代中国学术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灏,1936年生人,原籍安徽省滁县。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获哈佛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曾长期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目前为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台北“中研院”院士。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特别是近代思想史。主要著作有:《梁启超与中国思想转型(1890—1970)》(1971)《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意义与秩序的追求(1895—1911)》(1987)《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1988)《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1989)《张灏自选集》(2002)。他还是《剑桥中国史》晚清部分的撰稿人之一。  相似文献   

8.
葛懋春先生1951年从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并留校任教后,协助著名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华岗,以《文史哲》为阵地,大力促进学术繁荣。"文革"后,葛先生全身心投入史学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积极推动对史学理论学科对象、任务和体系的讨论,所主编的《历史科学概论》一书以思想性见胜。他最重要的一个思想,是把史学概论的对象限定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他还非常重视对中国近现代史学理论史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在他的领导下,20世纪80年代的山东大学历史系成为学界瞩目的史学理论研究重要基地。此外,葛先生又是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思想史的一般理论方法、先秦诸子、五四时期思想思潮,是他集中研究的三个领域。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始于20世纪初叶。近百年来,这一研究领域固然出现了众多学术大师和研究成果,但《中国政治思想通史》(九卷本)问世之前,中国政治思想史未有以"通史"命名者。刘泽华先生带领诸弟子在这一领域耕耘了三十余年,或可以九卷本《通史》为标志,回应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规训1的主要问题。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源起与流派20世纪20年代,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得以创  相似文献   

10.
许苏民 《江汉论坛》2002,1(7):51-56
本文考察了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一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学术源流,认为葛先生的方法是17世纪以来屡见不鲜的思想史研究法;进而评说了葛先生对侯外庐、任继愈先生与以往的思想史和哲学史著作的批评,对他自认为是“天经地义”和“终极依据”的历史观提出了质疑;由此展开对思想史研究对象的讨论,认为匡亚明先生提出的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新思路突破了以往把思想史视作“专史”的眼界,而使其具有了“通史”的性质,并且具有一般“通史”所不具备的广袤性、深刻性和鲜活的精神气息。此外,文章还对学者的学术素养和思想史著作评论的学术规范问题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11.
陈其泰 《河北学刊》2001,21(5):93-97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努力运用唯物史观探索中国历史的特点,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新阶段,范文澜即是其中出色的代表。他以25年心血成功地撰成的通史著作,当之无愧地成为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里程碑。所著《中国近代史》,标志着近代史研究进入了科学的阶段。他所揭示的中国近代史的基表线索,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当教条化和“左”的倾向盛行之际,他坚决予以抵制,表现出捍卫历史学科学性的勇气。  相似文献   

12.
朱谦之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20世纪30年代,他担任中山大学史学系主任,创办《现代史学》杂 志,开展现代史学运动,讲授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很有影响。其《现代史学概论》一书,集中反映了他关于史学理论 和史学史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历史学总论、史学史、史学在科学中的地位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历史学方法论等。  相似文献   

13.
邬国义 《学术月刊》2012,(8):128-147
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者,马可波罗及其《游记》第一次较全面地向西方介绍了文教昌明的中国形象。从鸦片战争前夕传教士最早提及马可波罗及《游记》之事,到1913年第一个《游记》中文译本的出现,期间经历了约近七八十年的历程。从传教士最初简单的介绍,至国人的初步反应,进而至日本教科书大规模的引入,报刊传媒的宣传,在这一过程中,随着读者层面与社会影响的扩大,其人其事愈来愈广为人知,从而成为传媒中的一种公共知识。马可波罗及《游记》在中国接受及其逐渐扩展的途径与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样貌。它既反映出其在中国早期的反响,也为此后的研究作了必要的铺垫。这对于研究近代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有某种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沙文涛 《学术探索》2012,(8):96-100
戴季陶长期重视和关注边疆问题,曾亲身参与一系列的边疆治理活动,对边疆问题提出了不少具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从中国国情和自身经历出发,根据边疆的情况和国民党统治的需要,将孙中山思想加以改造并糅合到自己主张里,从而形成了较具特色的治边思想。其治边思想内涵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内容。同时,其治边主张考虑到中国国情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将中国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及边疆现状与其治边策略相结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此外,戴季陶还十分注意总结历史经验,在吸取历代王朝治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治边主张,使其治边思想根植于深厚的历史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5.
暨南大学已故校长何炳松先生是中国 2 0世纪前半期杰出的史学家和教育家。过去在研究何炳松史学思想时没有对实证主义思想进行充分研究 ,更无人提及他对中国蒙元史研究的贡献。本文以此两题展开讨论 ,论证西方实证主义派与中国传统的乾嘉学派的关系 ,进化论史观在中国的传播 ,以及何氏三篇蒙元史论、译作对中国蒙元史研究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初期中国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大背景下,梁启超开始了中国民族史研究。其目的是想激活中国人的自觉意识、激发中国人的爱国精神,但客观上却在民族概念、民族源流、民族关系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众多学术成果,为中国民族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最早提出中国民族史的学科概念,把民族史作为中国史研究的核心,认为中华民族的起源是多元的,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17.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50—60年代前期为萌芽和初步形成时期;70年代末—80年代前期为发展完善时期;80年代后期至今为深入时期。对实践美学的主要概念和命题,如主体性、积淀、自然的人化、内在自然的人化、新感性、人的自然化等进行梳理及对实践美学的形成、发展和深化过程的知识社会学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把握实践美学作为一种学术理论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可以使我们对中国的现代性进程研究多了一个视角———一个现代美学学术史的视角。李泽厚对美学的研究从来不是空中楼阁,不是形而上的纯粹思辨,他的所有的问题都植根于现实生活并力图在此基础上为中国甚至整个人类、为每个个体幸福生活寻找出一个方向。李泽厚的实践美学不仅从美学上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命题和学说,而对中国的现代性启蒙产生了重要作用并且必将对新世纪中国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周纪文 《阴山学刊》2003,16(2):5-12
周来祥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他提出的“美是和谐”理论在中国美学界独树一帜 ,因而又被称为和谐论美学派。周来祥先生的和谐论美学思想体系包括了方法论和体系论 ,美学和艺术本质论 ,美学和艺术形态论 ,中西方比较美学研究和中、西美学史研究。在五十多年的学术研究中 ,周先生始终坚持辩证思维和历史主义观念 ,理性精神贯彻如一。和谐为美是其思想的核心 ,三大美的理论是其精华 ,主潮风格是其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9.
张涛 《齐鲁学刊》2006,(5):52-58
钱大昕是乾嘉学派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经史考证成果在中国学术史上影响巨大。在这些经史考证成果中,隐含着积极的经世意识和深刻的义理内涵,隐含着诸多社会政治思想,其中包括他对国家统一的颂扬,对文字狱的不满,对专制暴君的批判,对仁德之治的向往,对广大妇女的同情,也包括他的某种民族意识,等等。我们研究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思想史,对此应该有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美国作家温台尔·威尔基在所撰写的《天下一家》一书中,通过自己在中国的现场体验和对中国政治、经济及民众抗战的切身感受,在美国人民面前呈现出新的中国形象。这种新形象的建立,为美国对华援助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