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小说语境下的"故事",是指被一定的时间延续着的、其间人物具有各种因果关系的、被叙述人有意进行强调或弱化处理过的事件."时间"使故事有了容量,"因果关系"使这些容量蕴涵了张力,而"强调或弱化处理"则是让这些容量和张力以一种技巧性的形式展开.  相似文献   

2.
施蛰存虽被视为是海派代表作家,但并不长于对上海的叙述。他作为派海作家的意义,在于自觉运用带有强烈的现代派色彩的观念和方法,分析人物和事件,而不在于对上海故事的讲述。他是上海的观察者,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感受上海。  相似文献   

3.
1968年1月,朝鲜半岛接连发生了"青瓦台事件"和"普韦布洛"号危机。在为两起事件定性和努力缓和紧张局势的过程中,美韩同盟内部产生巨大分歧,互信关系严重受损。表面上看,此次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是美韩双方对1968年朝鲜对韩国安全"威胁"的认识大相径庭,更深层次的根源却在于长期以来两国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和对国际事务认知方式的显著差异。比照格伦.斯奈德的"同盟困境"理论,从更长的时间段来观察,还可以发现冷战时期美韩"同盟困境"的外在表现形态有其自身特点,防止"受牵连"和"被抛弃"的手段也较为独特。  相似文献   

4.
“9·11”事件的根源在于现代性本身,其实质是;在全球化进程中,两种极端文化价值普遍主义之间的严重对抗,面对全球化趋势和世界的多元文化共处这个事实,走出“9·11”事件所反映的人类面临的困境,全球联邦的构想有着特别的价值。当务之急是,加强各民族国家,各文明,宗教之间的平等交往与对话,努力推进现代文化及其制度的创新,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公正和全球公正。  相似文献   

5.
"认同"本质上属于一种确认、确证行为,在这样的一种层面上来探讨民族认同需放置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历史的构成单元并非许多文献记载中的历史事件,而是造成这些文献记忆与相关事件的社会本貌。王明柯对民族的认同研究,从"边缘"视角观看,以"弟兄祖先故事"和"英雄祖先故事"为切入点,走进民族认同的微观情境,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李约瑟难题仍然是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文章从"爱因斯坦与北大擦肩而过"的历史事件出发,分析了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方思维的差异,并进而探讨李约瑟难题的成因。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社会中,神话与历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术概念。简言之,神话是有关"神的故事",是虚构的;而历史则是"人的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然而在早期历史或者是口传文化中,历史往往与神话交织在一起,这种历史也因此被称为"神话历史"。秦晋两地流传着一些关于秦太子扶苏的"故事",这些故事在顾及基本"史实"的情况下又大多带有将扶苏"神化"的色彩;而与故事想对应的供奉扶苏的建筑,也有两种不同的称呼:"扶苏祠"与"扶苏庙"。这种将历史人物"神化"或者说是"造神"的现象,往往又带有一定的目的——宣扬忠、孝等思想,进而为王权的统治服务。  相似文献   

8.
以"象征主义"的阅读态度解读俄狄浦斯神话,其叙事主题是以宿命式的故事情节展现表达了父子之间的敌对与冲突状况。这种冲突的根源也是神话叙事所隐含的社会与政治意蕴在于父系社会与母系社会代表的两种社会价值原则之间的斗争。在故事的主要显性冲突与次要隐性融合的复合叙事中,神话隐示了两种社会价值原则和谐共存的可能性及由此而生的人类理想社会的蓝图。  相似文献   

9.
"把"字句与"被"字句是两种表示致使义的句式,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和对比性.文章引入"致使力的传递"这一概念,基于致使力传递的观察视角,提出"把"字句表示正向致使,"被"字句表示反向致使,并分析二者的异同.二者的共同点在于:致使的发生认知域,致使者的强施力性和被使者的强受力性,以及语义重心--被使者及其变化.二者的差异性在于:被使者的直接受影响性与间接受影响性,致使者的间接致果性与直接致果性,动态过程性与静态叙述性,致使力的非单一来源与单一来源.  相似文献   

10.
<故事新编>中,古今杂糅,古代英雄圣人们都被拉到平凡琐碎的现实生活中.鲁迅的幽默、调侃和戏仿(鲁迅自称为"油滑"),让现代读者感到"大话"和"无厘头"的味道,导致了认为<故事新编)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或"类"后现代主义特征的观点.从表现和实质两个层次客观辨析<故事新鳊>与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本的关系,同时详细分析比较鲁迅与后现代主义者在文本中解构历史上体现的思想差异.  相似文献   

11.
"洪战辉报道"的成功在于其"成功的"议题设置", 整合资源,集中报道,营造强势效应,在于对整个事件的辩证处理,在于很好地坚持贯彻了以事实说话的原则,"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报道方式有效结合;洪战辉媒体报道的不足在于故事层面报道较多,深层挖掘不够,在于求独家,抢新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从洪战辉宣传报道启示我们应该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辩证地去运用新闻价值标准,新闻传媒应该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魂与身"的故事。细加区分,可以将这些故事概括为两种类型:一是人死后灵魂脱体的故事;二是生魂离开活体的故事。文章对这两类有原型结构模式的故事的发展作出简要概括,并试图从文化学批评中的宗教批评和原型批评两种视角对其形成背景作不同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叙事空白是故事时间大于0,文本篇幅等于0的叙事交流现象。简言之,叙事空白就是故事世界中的某些事件在文本中没有叙述出来。叙事空白并非意义的虚无,而是故事世界中的一些事件在文本中的缺席。它是文本中部分文本篇幅的"空"和"无",却是事件和意义的"有"和"多"。叙事空白的意义来自读者对叙事空白的填补。正是读者对叙事空白的填补使得作为一种中断的叙事空白成为连接作者意图和读者经验及意愿的桥梁和纽带,也使叙事空白成为一种特殊的叙事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14.
"新莽代汉"与"汉魏故事"是两次以"禅让"方式完成的王朝更替。在皇权时代,史家们一致认定"新莽代汉"是篡逆行为,而对于"汉魏故事"则评价不一。封建帝制结束后的20世纪,对于王莽和曹操这两位历史人物的评价则又多有分歧,甚至尖锐对立。史家评论多样性的背后,都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折射出时代性与客观性对于史家的制约。而在不同立场的史家著作里,这些史家通过安排情节结构来解释这两次事件,并赋予了两者完全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魂与身"的故事.细加区分,可以将这些故事概括为两种类型:一是人死后灵魂脱体的故事;二是生魂离开活体的故事.文章对这两类有原型结构模式的故事的发展作出简要概括,并试图从文化学批评中的宗教批评和原型批评两种视角对其形成背景作不同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这个故事既有令人心酸的凄婉,也有使人感叹的情愫:既有屡遭挫折的磨砺,又有凤凰涅槃的重生.家住大巴山深处的青年农民严朝荣,因火与贫穷结伴,因火被死神亲吻,又因"火"与心上人结缘,这个三场大火"烧"出来的农民企业家,在女皇故里传为美谈……  相似文献   

17.
通过闪回、断续、并行、穿越,将"熟人"陌生化等多种手段,东野圭吾重组故事时间,让时间出现有意味的"倒错"。与此同时,又通过具体的流行文化元素和历史事件来"标记"故事在时间轴上的位置和位移。各条线索并行叙述,渐进式地汇入主体情节之中,此种时间策略使得《白夜行》、《解忧杂货店》在叙事布局上呈现出"鱼骨架"模式。时间的疏密变化,又让叙事速度与事件频率相应变动,从而不断增加故事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史记·赵世家》与《左传》的记载中展示出两种不同面貌,前者为英雄神话,传递出"大复仇"的意义;后者则呈现为一场包含着通奸、诬告和利益的暗中转移的政治阴谋。在不以历史真相为诉求对象的意义上,通过对两种叙事中不同策略的分析,可以分辨出"专注于人物命运的叙事策略"和"专注于事件进程的叙事策略",而前者在历史上的传播远比后者成功。在对两种策略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与权力运作机制之间的复杂关系,而只有将话语与实践相联系,才能从历史陈述中间获得有价值的历史知识。  相似文献   

19.
白马藏族民间故事流传通道的三种形式,表现着在汉语介质下的"他者描述"之变动不居,由此而凝练出它最主要的特征,即白马藏族故事从史到事的表述。这种特征有四个方面的表现,总的意图在于白马藏族民间故事对本族的历史加以重新的审视、包装与修饰,努力在为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灌注时代的气息。白马藏族民间故事中原始的社会理想意识等所共同组成的人生未来意识,主导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以及将来白马藏族的故事观念和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20.
运动动词的语义合并指词根动词除了包含"运动"或"处所"等内容外,还表现原因、方式、路径等要素.英汉两种语言有共同的语义合并模式,即"动作+伴随事件(Co-vent)";同时,"动作+方式"和"动作+原因"这两种模式在某些动词中可以共存.二者的差异在于,英语倾向于采用综合式表达,更多的体现了语义合并;而汉语则更倾向于分析式,即借助于副词、介词等辅助成分来表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二者的共性和差异学习英语运动动词,有助于他们掌握地道的英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