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俊哲 《民族学刊》2020,11(2):77-83, 138
宗喀巴指出,佛陀所创正法,唯在于“教”“证”两种,“教”是指佛教教理,“证”为修道中的证悟。宗喀巴《密宗道次第广论》具有鲜明的“教”与“证”相结合的特色。此著在“教”方面体现为本体论、佛性论、人生论、道德论、方法论等哲学思想,贯穿于《密宗道次第广论》的哲学主线是中观应成派一切诸法缘起性空论。通过灌顶、诵咒、观想及借助坛城、法器等修各种瑜伽,以亲证或体现这些哲学思想。诸如此类的哲学思想是《密宗道次第广论》所论述的各种修行实践的深刻内涵,而各种修行实践是其外在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徐小霞  赵毅衡 《民族学刊》2018,9(1):62-67, 122-125
曼荼罗是佛教密宗极为重要的宗教仪式和文化符号。通过对密宗的曼荼罗符号“去自然化”,并从话语分析角度入手,对“曼荼罗”概念进行谱系学考察,分析发现冠以“曼荼罗”事物的命名实际是一种话语实践,一个纠缠着特定时期社会群体的修辞、知识实践和其他话语形式等的关系网络。论文详细梳理了古印度各种话语实践的“曼荼罗”涵义及指涉物的演变,发现曼荼罗最终被密宗置于整个教义和仪式的中心的成因,与密宗关于真如实相的符号话语和符号策略直接相关。密宗《大日经》《金刚顶经》及其以空海为代表所作的释论注疏等知识话语,在曼荼罗、绝对界(真如实相)、现象界间构成了符号理据关系,三者因类同性成为全像似符号链并彼此等同,曼荼罗就此被建构为真如实相法界。这一建构过程也将现实世界以曼荼罗化和结构化。在此意义上,曼荼罗是密宗盛行地区的地理空间句法。  相似文献   

3.
佛教分大乘、小乘两大体系;大乘佛教中又分显宗和密宗。密宗又称密教(Esotaeric Buddhism)、真言乘(MaNtra-yāNa)、持明乘(Vidyā-dhara-yāna)、密乘(Esoteric-yāna)、果乘(Phala-yāNa)、金刚乘(Vdjra-yāNa)、续部等。国外学者或称之为“咀特罗佛教(TaNtra Buddhism)。密宗据称受自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传授。以密法奥秘,不经阿阇梨(导师)灌顶、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其教义遂鲜为人知,复以其迥异显宗的佛像,秘不示人的修行方法,及“即身成佛”的教旨,遂使人有神秘莫  相似文献   

4.
佛教分大乘和小乘,大乘佛教中又分显宗和密宗。由印度传人西藏并广为传播的是大乘佛教,其中密宗较为兴盛,提倡显密共修,先显后密。藏语称密宗作“桑俄”,意为“秘密真言”。密宗的发达是藏传佛教重要特点之一。十三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泯灭后,唯有藏传佛教保留了密宗四部修习的完整形态。藏传佛教密宗有自己的传承,在所重经典、修习次第、仪轨、制度等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5.
藏族人民的喜爱的优秀藏戏艺术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藏戏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顽强的生命力。与其他艺术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藏戏与宗教跳神之间的区别藏戏与宗教仪式上举行的跳神,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已为多数学者所公认。由于需要,在此简略地叙述如下:宗教跳神是专门在寺庙里表演,其来源是从前释迦牟尼传播密宗时,根据密宗内容,显示了各种不同的形象,这些形象有做成塑象的,有画于壁上的,也有做成面具的。无论哪个教派,都在密宗坛场修行时所用。有时正修行时用之,有时修行完毕了,穿上喜怒神群的服饰,进行火祭。烧铁堡、抛食子伏魔、驱魔、消灾招福。这些神群的步法要随密宗仪轨内容击鼓敲钹吹号,诵出的词句要和韵,不能各行  相似文献   

6.
据密宗典籍说,曼荼罗是密宗修行者通过这种形式在其精神世界里交通"神灵"的一种神圣场所或道场。作为一种宗教艺术纹样,它流传甚广,影响巨大,其制作用料和色彩搭配都有其深刻的民族心理和宗教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别具特色的藏密僧伽炼体功谢健藏传佛教密宗僧人在长年的虔心修道中,通过对命瑜伽、精进瑜伽、光明大手印瑜伽、往生瑜伽、中阴瑜伽的修炼,以求达到明心见性,修成金刚持身,即身成佛①。而在修习这诸多功业之时,都配合有气息、运气及观想②。于是,今人就把这种带有气...  相似文献   

8.
宗教仪式与财富消费密不可分,它们是一种互动的关系。瑶族宗教色彩浓郁,宗教仪式贯穿生活,仪式中的财富消费也就愈来愈受关注。为了探究瑶人对这二者关系的态度,文章将立足于公母山瑶族社会中的各类宗教仪式,将仪式中的消费情况作为关注重点,试图去了解瑶族人的消费观,尤其是与宗教密切相关的消费观,并试图去分析瑶族社会宗教仪式与财富消费的社会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藏佛教特重密宗,西藏佛教徒向来把密宗视为佛教的“精髓”,提倡显密兼修,先显后密。密宗教法渊源于印度,兴盛发展于西藏。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泯灭后,唯有西藏佛教保留了密宗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修习的完整形态。密宗的发达是西藏佛教的重要特点之-。。藏语称密宗为“桑俄”,意为“秘密真言”。西  相似文献   

10.
藏传佛教金刚法舞面具有独特的制作工艺,根据所代表的角色,法舞面具大致可分为四类,而数量最多和最主要的是护法神面具.每一法舞面具的制作是仿照了其所代表的密宗神像的面部,面具的造型同样含有各种象征意义,表达了丰富的密宗文化内涵,法舞面具是一种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11.
三、密宗四部密宗经典说:“由诸笑及视,抱与两两合,续亦有四种。”即按佛像的形态,而有四续部,一事部(也称作密)、二行部(也称修密)三瑜伽部、四无上伽瑜部。宗喀巴大师认为所以有四部之分,一是由于学者根机不同;二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学习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2.
佛教有大乘小乘、显宗密宗之分。小乘只有显宗,没有密宗;大乘则包括显宗和密宗两大部分。佛教密宗渊于古印度,传入西藏后有所发展,自成系统,称为藏密或西密;传入内地的以显宗为主,密宗仅昙花一现,故信奉和研习密宗者极少,藏密艺术则  相似文献   

13.
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行为,属于宗教经验和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产物。至今,舞蹈仍然是宗教仪式的主要手段。本文以中韩两国宗教仪式舞蹈为研究切入点,对两者之间的异同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密宗是西藏佛教的一个重要部分。西藏自公元五世纪传入密宗后,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以印度佛教中的密宗为基础,揉合吐蕃时期原有的本教,兼收并蓄汉地佛教的部分内容,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藏传密教,或称“藏密”、“西密”.因为密宗的传授是以秘密的方式口头单传,外人不得而知,因而给后人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笔者因工作之便,接触了一些与密宗有关的藏文史料。现拟就具有代表性的西藏佛教格鲁派上、下密院的历史沿革及所传密宗两部分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15.
吐蕃名僧毗茹札那是藏传佛教史上最早正式出家的“七觉士”之一 ,又是赤松德赞时期 2 5名密宗大成就者之一 ,同时 ,成为吐蕃时期号称 1 0 8位大翻译家之首。他的一生既是坚韧不拔、追求佛法的宗教生涯 ;又是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长期在穷山僻壤修炼密法、获得大成就的密宗人生 ;在藏传佛教史上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藏族密宗大师的人生悲壮之歌。本文通过对这位大师生平事迹的考述 ,揭示藏族密宗大师们那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以及他们对宗教的执著追求和奉献精神 ,从而使人们对藏传佛教密宗有一个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藏传密宗瑜伽修法(二)噶尔仁波切著李钟霖译注编者按:“密宗”是藏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目前,世界上正在掀起一股“密宗”研究、修炼的热潮。本文对“密宗”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且译文流畅,注释详尽,特予发表,以飨读者。本译文之一,见《青海民族学院...  相似文献   

17.
也许我们曾在梁羽生、金庸等新派武打小说大师的世界里,约略得知过有关藏传佛教密宗的某些神奇功夫,但毕竟是小说。确实,密宗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或者干脆就是一个神奇而古怪的谜。记者在西藏一年又半载,多方求教略得只鳞片爪,作为传奇献给读者诸君。  相似文献   

18.
玛吉拉珍生活在公元11世纪,她是一位继西藏著名女宗教大师意西措杰之后,在西藏佛教史上享有崇高威望而且颇有影响的女密宗师。她依止参拜当时印度著名的瑜伽行者帕当巴桑杰,研习参修般若经,对般若性空获得不同寻常的内证与体验,首创了在藏传佛教中独具一格的能断教派的先河,成为能断派的开创人。能断教派是以般若性空义为显密特法的哲学思想基础的。旨在断除人生苦恼与生死总根源——我执。藏传佛教尼  相似文献   

19.
说“傩”     
“傩”(nuó)这个汉字,早些年,不少文人都较为陌生。现在,不仅为大多数人所熟识,而且,还有了新的发展和创造。  傩,最早是古代一种驱鬼逐疫的宗教仪式。它源于原始社会的巫舞。舞者头戴假面具,手执干戚等兵器,并不时发出阵阵喝声,表现驱鬼捉魔的内容。我国最早的傩舞是古代的“方相氏舞”,表演者头戴一种叫“黄金四月”的面具,在巫师的指挥下,用一系列捉鬼逐灾的舞蹈语汇,表现驱邪恶、保吉祥的思想内容。总之,傩,是古人神圣、庄严的宗教仪式,是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  后来,傩发展成为一种娱乐艺术。我国西汉期间已有了…  相似文献   

20.
吐蕃古寺夏拉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夏拉康全称为“他茹夏白玛旺庆寺”。意即“帽子寺”。‘则五知”汉译为“中翼”,乃卫藏四茹之一,“白玛”粉莲花生,“旺庆”意为佛教密宗大灌顶。夏拉康寺位于拉萨市墨竹工个县以东约25公里处尼玛江热主秀城河与艺热河汇合处的南岸,夏村北侧,是历史上重要的古代寺庙之一。夏拉康的两件盟文诏敕碑,在王尧《吐蕃全可录》,陈践《吐容碑刻钟铭选降书中均有著录,但对夏拉康的碑刻进型、规格及寺庙建筑历史沿革等方面,未能作完整的介绍。1989年7月,西藏文管会文物普警队对墨竹工卡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对夏拉来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