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盛唐诗人王维一生创作了许多边塞诗,本文根据陈铁民先生的王维年谱与作品编年,探讨王维边塞诗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嬗变。  相似文献   

2.
王维的边塞诗不仅形象地展示了西北边陲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广阔的社会生活,还生动地反映了盛唐的时代风貌,体现了劲健雄浑的盛唐气象,与其山水诗一起,代表了盛唐诗歌的最高成就。通过细读文本、梳理文献、考察文化,对王维边塞诗创作的主客观因素、文化背景及其艺术个性等方面进行整体观照,以期揭示王维边塞诗所蕴涵的独特魅力之成因。  相似文献   

3.
唐代边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成熟繁荣乃在盛唐时期。盛唐诗坛上不仅出现了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崔颢等诗人共同形成的边塞诗派,而且汇聚着李白、杜甫、王维等著名诗人描写边塞的诗篇,使边塞诗在盛唐诗坛上光彩夺目,蔚为壮观,因此,盛唐边塞诗作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近年来,学术界对盛唐边塞诗作了较广泛深入的探讨,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看待唐王朝在开元、天宝年间与四邻少数民族所进行的战争的性质,以及边塞诗人对这些战争的态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在空前繁荣的盛唐诗坛中,高适和岑参一向是以擅长边塞诗而著称的。虽然王昌龄、崔颢、王维、王之涣、李白等盛唐诗人也写过边塞诗,而且各有其特色,但在数量上和某些篇章的艺术成就上没有高、岑突出,所以高岑是盛唐边塞诗派的重要作家。 边塞诗不始于盛唐,汉魏古诗中就有《战城南》、《陇西行》、《饮马长城窟行》、《雁门太守行》等乐府古题。六朝诗人象陆机、谢灵运、谢惠连、鲍照、沈约、庾信等,都有乐府旧题,写边地或征战生活之作。到盛唐时期边塞诗大量出现,这固然与整个唐诗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但也有其社会政治原因。  相似文献   

5.
边塞诗是唐朝诗歌的独特流派,盛唐边塞诗又是唐代边塞诗的典型代表。盛唐边塞诗是唐朝新边疆主义的产物,它彻底地扭转了六朝以降的颓靡诗风,它特有的文化观念,有效地改良了盛唐士人的精神。盛唐边塞诗所达到的文化高度,是多民族文化高度融合后的产物,同时体现了大唐风华和盛唐精神的最根本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维李白边塞诗比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这两个角度比较分析王维李白边塞诗的异同。文章指出盛唐时代氛围的影响形成了王李二人边塞诗共有的昂扬乐观的思想基调和雄奇壮美的艺术特征;各自不同的政治遭遇和理想定位使二人边塞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各有特点;精神气质及文化学养的不同使王李二人在景物的描写、艺术手法的运用、体裁的选择上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7.
"诗佛"王维不仅是个歌咏田园山水、寂处礼佛的居士,也是盛唐气象下边塞诗的积极歌者。他的边塞诗充满着昂扬奋发的情调与宏大壮伟的气势,彰显着尚武精神,表现出慷慨激昂、昂扬向上的风貌,本文就尚武精神在其边塞诗歌的体现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8.
边塞诗是唐朝诗歌的独特流派,盛唐边塞诗又是唐代边塞诗的典型代表。盛唐武力强大,士人精神腾越,盛唐边塞诗不仅呈现出乐观主义的基调,还把唐人尚武传统变成了审美对象和时尚内涵。盛唐边塞诗是唐朝新边疆主义的产物,为唐朝鼎盛时期国家过剩精力的显现。盛唐边塞诗彻底地扭转了六朝以降的颓靡诗风,它特有的文化观念,有效地改良了盛唐士人的精神。边塞诗树立了一面崇尚阳刚、标举慷慨的大旗,舍弃了六朝宫体诗的诗歌道路,延续、发展并超越了建安风骨的内涵,属于唐人在吸收了包括罗马、波斯和阿拉伯文化后所缔造出的新的文化品类。盛唐边塞诗所达到的文化高度,是多民族文化高度融合后的产物,同时体现了大唐风华和盛唐精神的最根本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维送别诗与其山水诗、边塞诗一样,代表了盛唐诗的最高成就。文章从“功名情节”、“节义精神”和“至真性情”三方面概括其送别诗的内容题旨。笔者认为,王之送别诗不仅生动地展示了光耀着盛唐气象的广阔社会生活图象,还生动地表现了盛唐优秀分子的健康心理和高洁人格。文章的第三部分重点发掘了其山水诗慷慨激切、格调奇高的风格特点,揭示出诗人多方面的开拓性建树以及对于诗美学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提及王维,人们立即会想到他“诗中有画”的山水诗。其实,检其诗可以看出,王维的诗歌题材丰富,风格多样,诸体均备且又众体皆长。他创作了为数不少的边塞诗,只是其边塞诗成就为山水诗名所掩。他共留下诗歌四百余首,其中边塞诗三十余首,这个比例虽比以边塞诗擅名的岑参略少,但与高适则相差无几,高适二百多首诗中,边塞诗也只占二十余首。王维的边塞诗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边塞诗大部分创作于  相似文献   

11.
"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种审美理想的概括。唐代风骨盛行,盛唐时已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和共同的美学标准。唐诗中最能体现"风骨"特征的是盛唐边塞诗。现以王昌龄为例,分析盛唐边塞诗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盛唐蓬勃酣畅的时代精神和美学风貌,说明边塞诗在唐代是最富于盛唐诗歌所焕发的魅力,闪烁着"风骨美"的光华。  相似文献   

12.
边塞诗的渊流一直在发展着,其中盛唐边塞诗特别引人注目,究其原因是三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盛唐强大的国力、巩固的边防与时代的种种条件;其次是在这种国力下,诗人们本身形成的与时代相一致的胸襟与气度,及至反映在其诗歌中的风貌;最后就是盛唐边塞诗本身的发展,继承了建安风骨,实践着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并且盛唐诗歌在内容与题材上都有突破。以上三方面的原因实质体现了一点:盛唐边塞诗的时代性格-英雄主义。  相似文献   

13.
边塞诗是唐诗中倍受赞赏的代表性诗歌 ,它从盛唐的乐观昂扬经过中唐的幽婉感伤到晚唐的悲愤哀痛 ,每个时代都表现着特定的审美风貌。历来对边塞诗的关注 ,常着眼于盛唐和中唐 ,而忽视晚唐边塞诗。本文拟通过对晚唐诗人马戴的边塞诗及其审美特质的论析 ,以反映晚唐边塞诗的风貌。  相似文献   

14.
 从特殊的西北地域文化环境角度来探讨盛唐边塞诗“雄浑”“浑厚”美学风格之形成,可以看作一个很好的但绝非是唯一的切入点。盛唐边塞诗风格的形成还可以从技术层面上来考察:诗人通过对“汉文本”的引用和改写,突破边塞诗这一诗体自身与生俱来的局限,从而把其原本处于封闭状态,即受到“边”与“塞”之束缚的诗歌类型,引入到一个以汉文化为代表的整个古代文化传统的价值范式之中。盛唐边塞诗的展开空间,是一种与历史贯穿于一体的大文化时空观。盛唐边塞诗的创作是一种与历史文化紧密相关的创作。盛唐边塞诗体现出“浑”和“厚”的艺术特质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5.
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岑参一生诗作颇多,风格不尽一律,堪称“悲壮”的,主要应指边塞诗。南宋人对岑参边塞诗有一种特别的爱好,如陆游,在读过岑参的“天山篇”时,就曾感慨流涕。所谓“天山篇”,当然是指边塞诗。南宋偏安一隅,爱国者对反映出盛唐雄大国力的边塞诗,感情异乎寻常,这完全可以理解。但岑参边塞诗只占  相似文献   

16.
唐代边塞诗经历了由初唐四杰时代的长篇边塞诗,到盛唐初期三王开元时代的短篇乐府边塞诗,再到盛唐中后期高岑的七言歌行式的长篇边塞诗的转型。高适的歌行边塞诗,正是这种转型的关键。高适现存古体诗148首中,多用七言古诗,用韵较宽,多用古风歌行,一首诗中常出现换韵,换韵方式多种多样,换韵的第一句大多押韵,邻韵之间同用的情况较多。  相似文献   

17.
从李益的边塞诗看唐代边塞诗的兴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的边塞诗在盛唐达到鼎盛后逐渐走向衰落,这一转折从李益开始。本文对初盛唐和中晚唐两个阶段的边塞诗的主要倾向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时代政治风气和诗人创作目的的变化探讨了唐代边塞诗在中唐以后不再振兴的原因,从总体上对唐代边塞诗作了较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如果远望真的可以当归的话,那么这世界上就少了那无数的征夫思妇,当然也就不会有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盛唐的边塞诗其实是一些白面书生的想象或者游历的产物,那个时候是个什么气象?边关万里,明月如照,国内是一派强盛和繁荣的景象呀,连手无缚鸡之力的李白、杜甫们都意气风发地佩上一柄宝剑。  相似文献   

19.
在盛唐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大量文人渴望到边塞建功立业,他们直接成为了边塞诗的新的创作主体,写下了许多关于边塞战争、边塞风光、边塞风俗的诗歌,创造了一个个新的审美对象,由此促成了盛唐时期边塞诗的空前繁荣。  相似文献   

20.
唐代边塞诗的先声——谈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的边塞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盛唐边塞诗,是有唐一代边塞诗的高潮。然而任何高潮的出现,都不可能是平地风波,总有它的基础和准备,边塞诗也毫不例外。 在整个唐诗的发展上,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可说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先行者。在初唐,写作边塞诗的作者有五、六十人之多,而其中能够开一代风气、影响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