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在史前先民的信仰中,月亮有自我发育和自我更新的神力,月神因而成为生命之神。上古时代胶东半岛西北隅活跃着以黾类为图腾的月族,即嬴姓的莱夷以及黄人和弦人。莱都归城,归城实即“鬼城”、“巫觋之城”、“月亮之城”。归城南侧的莱山,是莱夷巫觋祭月,将人之亡魂送归月亮以求能像月亮一样永生的神山。最早的一批方士正是从归城一带的巫觋中蜕变而来。其根据是,莱地月神崇拜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而灵魂不死的观念来源于月神崇拜;莱人很早就有航海活动,早期方仙神话中的海中三座仙山(岛),其得名都与莱夷以及月神崇拜有关;海市蜃楼的奇观胜景自古以胶东半岛西北海隅最为常见;莱地近齐,春秋末叶以降地属齐国,邹衍学说风靡于世,莱地自应得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2.
元代的巫觋与巫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大江南北普遍存在巫觋信仰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此风更盛。当时所谓“淫祠”、“妖祠” ,大多与巫觋信仰有关。巫觋被认为有治病的功能 ,且能预测未来 ,是人与鬼神之间的沟通者;又能施行厌镇、蛊毒、采生等巫术 ,致人于死。汉族地区盛行的算命、相面、占卜等活动 ,都与巫术有关。巫觋在元代社会中影响颇大 ,但亦有人持怀疑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赵天改 《理论界》2010,(11):168-170
合祀现象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古已有之。笔者以河南方志资料为中心,论证了中国民间信仰中合祀的类型,并把合祀背后的驱动因素归结为:经济上的不宽裕,或节省意识的驱动;淫祀针对国家祭祀政策的一种自我保护;地方巫觋在利益驱使下的有意推动;统治者对主祀者崇高地位的突出强调;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多神崇拜,及宗教观念的淡薄等五项。  相似文献   

4.
巫觋是一个古老的职业,从远古至唐前漫长的发展演变中,巫觋从神坛沉入民间、从神圣走向世俗,在交通鬼神的过程中为了生存需要,其创作了大量的故事来自神其术以吸引民众。本文从唐前巫觋的发展演变探讨鬼话的创作和繁盛情况。  相似文献   

5.
满族的传统信仰是盛行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萨满教。由祖先亡灵所形成的鬼神观念以及人间的各种疾病与死亡造成的恐惧,是萨满教神灵观念的核心,清代福州满族家庭普遍有供奉祖先的习俗。由于萨满信仰与福州巫觋文化在宗教思维方面相近似,加上瘟疫流行的历史背景,痘神珠妈成为两种信仰文化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6.
夏商周三代思想信仰的发展系从非理性的巫觋文化,通过祭祀文化的转折而走向理性的礼乐文明,对于神灵的崇拜经由祖先崇拜的转移而走向以民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与此相呼应,三代人神交接模式也经历了以甲骨、蓍草为中介的卜筮到以祝嘏为中介的祭祀的多种间接交接形式演变,作为最直接中介的巫觋则进一步演变为礼乐制度下的史,构成中国的巫史传统。  相似文献   

7.
瑶姬是西王母女神系列中的重要成员。在峡江地区,巫山神女传说的生成和流变是瑶姬神话人性化和在地化的体现,是人们追求美好事物和人间真情的结晶。巫山地境、山鬼形象、女神传统、巫觋文化以及文人的解释成为瑶姬神话峡江化为巫山神女传说的地域因素、文化动因和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8.
传世文献中关干楚地的"巫觋"之风盛行的记载,在出土医学简帛文献中得以印证.通过对简帛医籍的文化分析,在楚医学的早期阶段"巫觋"方术在巫医族群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楚文化中医、巫的社会角色并没有明显的区分,其中病占、禁忌、禳除等多种方术夹杂一起,是楚医学早期发展的一个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9.
太阳神是神话体系里话神中的重要种批,正如太阳崇拜是原始信仰中一个重要内容一样.不过,在对“太阳崇拜和太阳神话”这一课题研究的同时,我们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即;太阳崇拜与太阳神话,严格讲是两码事,前者是一种信仰形式,后者是一种传说。前者可归入原始宗教及其自然崇拜之中,而后者则更多地与民间传说联系在一起。然而二者却有实实在在的联系:太阳崇拜的唯一对象是日神,太阳神作为这一信仰的主神甚至唯一神,它在整个原始信仰历程中十分显著;太阳神在原始信仰里的烟烟光辉,尤显出原始文化的生动和丰富来。一、伟大的日神─…  相似文献   

10.
奥西里斯是古代埃及历史上一位重要的神祇,他被埃及人视为"来世之王"、"永恒之主"。奥西里斯神话的广泛传播、埃及第一中间期社会的动荡、《亡灵书》的盛行、奥西里斯神与王权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奥西里斯神祭司的非政治化,最终导致了奥西里斯崇拜在古埃及的兴盛。奥西里斯崇拜的兴盛,反映了古埃及人来世信仰大众化的过程,这种信仰既促进了古埃及文学艺术的发展和基督神话的诞生,也影响了古埃及人理性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相似文献   

11.
所谓的西王母打坐龙虎座图像,实际上不是什么打坐,只是表明了西王母与龙虎的一种关系而已。这就是视西王母为大母神,而左右的龙虎则象征着饮食男女的交合创世。这一图像形式直接来源于“太一·伏羲女娲交尾”图像模式,而其历史渊源则可追溯到濮阳西水坡所发现的蚌壳龙虎塑像。从美学的基本原理看,龙虎座源自于对称形式的艺术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2.
龙的文化意蕴与修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的文化源远流长 ,它植根于中华大地沃土之中 ,与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息息相关 ,充分体现了中国人龙的崇拜心理和人神合一、天人合一的文化意蕴 ;龙与汉语修辞也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比喻或比拟等修辞手法 ,对人或事物作出生动的描摹 ,把人、物神化了 ,给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和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13.
王青 《西域研究》2004,(2):87-93
本文首先考察了西域乃至印度各地与龙有关的传说 ,指出龙崇拜是流行于中土、西域及印度的一种普遍信仰 ,但三地对龙具有不同的观念。论文分析了西域龙文化在中土的传播 ,认为西域的舞龙杂耍、咒龙祈雨方术以及龙女索夫传说对中土的杂技、方术以及志怪传奇具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吕熙安 《学术探索》2003,(12):55-59
早期龙与恐龙形体的相似以及龙文化与恐龙化石产地的一致,说明中国龙的原型是恐龙石。文字史料更证实古代开垦者曾多次发现过恐龙化石,正是这些巨大的骨骼化石的发现,使古人确信了这种动物的真实存在,并依据恐龙化石创造了龙的形象,中国龙实际上是古代中国人对恐龙的复原。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龙舟竞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逻辑推理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历史学、民俗学、传统哲学、美学的视角,以中国的龙文化为主线,通过对中国传统龙舟竞渡与现代龙舟运动竞赛进行比较研究,剖析它们的异同,为中国龙舟竞渡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具有真正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殷卜辞以“出虹”为灾祸之兆。出虹可以影响收成,造成祸患,这与《诗经》所谓“(?)(?)在东,莫之敢指”是一致的。甲骨文“虹”字并不起源于拱桥或玉璜之形,而是双首的龙形。殷人以见到它为灾祸之兆,由此我们可以窥见殷商时代“龙”的社会观念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7.
外向型汉英词典中“龙”的释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与dragon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但人们一直把中国“龙”译成dragon,多数汉英词典及英语辞书把drgaon作为龙的唯一英译对等词。把dragon作为龙的英译对等词忽略了两者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含义,从而人为的在两者之间制造了一种假的对应关系。对于译者而言,具有浓厚文化意蕴的词语,不仅要译出它的表层意义,更要准确再现其深层的文化内涵。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从龙的这一文化原型出发,国内辞书编纂者在外向型汉英词典中把Loong作为龙的释译对等词才是恰当而准确的。  相似文献   

18.
王立  刘卫英 《晋阳学刊》2011,(5):116-122
雹灾具有瞬时突发、灾害立现的特点,史书把雹灾对应到政治悖谬导致的天气阴阳相激。认为冰雹是天界神人操纵工具播洒而成,雹子是虾蟆、蜥蜴、龙等两栖爬行类动物所吐,两龙相斗也会有冰雹,雹灾传闻体现了清代观察者、传播者的龙崇拜“先结构”存在。人们了解到雹灾是洪水前兆,及时避灾;并用火器驱赶雹灾,进而想象出某种宝贝作为御灾工具,可以抵御、驱逐来袭的雹灾。  相似文献   

19.
竞渡本招屈考——兼论龙舟竞渡的起源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罗生 《云梦学刊》2006,27(6):48-52
先秦至今历代龙舟竞渡文献资料及竞渡起源诸说表明,龙舟竞渡起源于先民的生产、生活,春秋战国时期融入纪念意义。各地、各民族原本差异很大,后世在文化传承过程中,纪念屈原成为共识。竞渡中的巫风与其他习俗源于夏、周时代,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作家,正是继承与发扬了夏、周文化。  相似文献   

20.
文化意蕴和深度思想是支撑《全民目击》的核心元素,也是该片能感动观众、获得好评的重要原因。影片的整体意象“龙背墙”可以拆解为“飞龙”“脊背”和“围墙”三个次一级的意象,分别象征影片中童涛、周莉、林泰的人物性格。在中西文化视阈下剖析这些意象的特征,阐述神话思想在本片中发挥的情感渗透、联想记忆、身份认同等的重要作用,进而反思传统文化意象与现代精神的冲突与融合,探索文艺作品将传统文化融人现代精神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