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生态文明的四个向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谓生态文明?目前人们众说纷纭。笔者认为.作为生态文明的内涵至少应该包括四个向度。第一,生态文明的物质文明:自然环境的美丽、和谐与稳定。文明是指人类脱离野蛮的过程,而人类脱离野蛮的起点则表现为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改造。当原始人凭借自己的智慧打造出第一个用于加工自然物的石器工具时,人猿便揖手相别,人类由此开始了自己的文明历程。  相似文献   

2.
作文题目 “文明”是具有较高文化的状态,“野蛮”是指蛮横残暴的行为或不文明的状态。“文明与野蛮”既可以指人的具体行为的特点,也可以指人类历史、社会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一个政府是否是法治政府,其最重要的区别标志是看它是否认真对待和尊重公民的权利。《认真对待权利》的作者德沃金说:"如果政府不给予法律获得尊重的权利,它就不能够重建人们对于法律的尊重。如果政府忽视法律同野蛮命令的区别,它也不能够重建人们对于法律的尊重。  相似文献   

4.
工业社会之前,“生态”不构成“文明”的形态,它只是一种“原生态”。科学技术、全球化、市场之所以与生态危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因为它们脱离了“人民性”。不应该简单地否定资本、市场、科技、全球化,它们正是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力量。把生态文明建设仅仅当作一种思想上的革命,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它将阻碍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的变革,并最终影响人与自然和谐局面的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正备受重视,厘清一些思想上的错误认识,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建设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的又一次升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从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关系看,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又一次升华。  相似文献   

6.
成人看儿童和儿童文学类似殖民者看殖民地的人民和文化。成人为了确证自己文明、理性的现代人身份而创造了具有野蛮、幼稚、不文明、未开化等特征的原始人/乡野人/儿童这个他者形象,以将自己和他们、自己的文学和他们的文学区分开来,这自然赋予儿童文学某种保守性质。保守于儿童文学并非都是负面的。现代“并喻社会”“后喻社会”的到来也为儿童文学挣脱保守主义的羁绊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7.
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不是突兀出场的,而是三重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理论逻辑看,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当代运用;从历史逻辑看,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规律性在当代中国的生动体现;从现实逻辑看,是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内生出来的新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呈现出多维立体表现形态:第一,本质形态是人类文明的中国版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第二,总体形态是“五位一体”的整体文明;第三,道路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生出来的文明;第四,价值形态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双重重要意义:从理论上看,这一理念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发展进步对于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是以“中国话语”“中国声音”阐述中国方案的标识性概念,掌握了关于人类文明走向的话语权;从实践上看,新形态的创造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而且变得更强大的中国正在并将继续深刻影响世界。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审美中,审美逻辑在原则上应服从、遵循生态活动规律。具体来说,一是审美感觉与生命之态具有一定的认同性,在人的审美逻辑中,美之态无一例外均为生命之态,而生命之态是自然生态的基本状态。二是从审美情感与生命之情上看,动植物的情感与人的情感有异,也有同。同主要表现在同为生命上,我们称之为“同情感”。三是生命物的生存充满智慧,它们的智慧为审美启迪提供了源泉。四是凭藉着人道主义与生态主义的统一,人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与动物拟审美相通,但因为生态主义的限制,物物有别,这种相通具有一定的限制。展现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动植物审美有三种形态:美美相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生态是生命之基,而审美是生态之乐。文明的人借审美实现了与生态的愉悦邂逅,创造了生态与文明和谐,此种和谐之乐,可以称之为天乐。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新时期建设的重要核心和目标指向,不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有着深刻的哲学辩证内涵。从其组成上看,生态文明是一种整体的、全面的观点;从其存在上看,生态文明是一种和谐的、共生的思想;从其时空性上讲,生态文明是一种持续性、延续性的理论。这些辩证的维度,对生态文明进行有机的约束,而且也正是对这些辩证性的客观的、正确的把握,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对生态文明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达到对生态建设形成一个合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喜新厌旧,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可以肯定地说,并不是坏事。求新,才能进步;求新,才能有所创造;求新,人类社会才能从野蛮走向文明。一个不愿、不敢求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没有出路的。文学创新是永恒的目标,学生作文同样要创新,没有新意的文章人们是不愿看的,当然是拿不到高分的。记叙文是作文训练的重点,应努力在“新”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新时期建设的重要核心和目标指向,不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有着深刻的哲学辩证内涵.从其组成上看,生态文明是一种整体的、全面的观点;从其存在上看,生态文明是一种和谐的、共生的思想;从其时空性上讲,生态文明是一种持续性、延续性的理论.这些辩证的维度,对生态文明进行有机的约束,而且也正是对这些辩证性的客观的、正确的把握,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对生态文明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达到对生态建设形成一个合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约·贝·福斯特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探讨了生态-社会革命与绿色工业革命及其对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之间的效能关系.世界环境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处于紧要关口,一场生态革命势在必行.离开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试图只通过技术的、政策的、市场手段的绿色工业革命来解决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是不可能成功的.福斯特强调,只有通过生态-社会革命——真正的全球性的生态革命只能作为社会革命——而且是社会主义的革命的一部分才能行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本身就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和生态价值相统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为了创建更加有机和可持续的社会-生态关系,与地球和平相处.福斯特的理论发现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启示:对待当代资本主义要批判和扬弃;对待马克思主义要继承和创新;对待社会主义要融合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乐观奋斗是毛泽东生死观的价值取向;乐观奋斗是毛泽东生命观永不熄灭的亮点。要奋斗首先必须有健康的体魄,为此,毛泽东提出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命题;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正确地对待生死,使得毛泽东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畏艰难,以乐观奋斗的精神笑对人生;正确地看待生死,使得毛泽东以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奋斗不息的人生方式去与命运抗争,并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只争朝夕”,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死观和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也有人称之为自然中心主义)之争,而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超越了单纯的"人类中心"或"自然中心",表现出"两个中心"的辩证统一。正确理解这一点对于指导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霍克海默、阿多诺而言,启蒙的辩证法就是理性历史的辩证法。而对康德而言,人类理性的再次觉醒就是启蒙。可以说,整个近代西方的启蒙运动都是理性再次觉醒的过程。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以深层的文化批判精神为动力对启蒙以来的技术理性主义至上的文化价值观念进行批判和反思,进而得出结论:那就是神话就已是启蒙,而启蒙却倒退成为神话。启蒙精神不仅包含着从野蛮到文明的进步过程。同时也包含着由文明再次进入野蛮的退步过程。这就是神话与启蒙相纠缠、文明与野蛮相伴随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6.
以电影《赛德克-巴莱》的两个版本为基础,还原"真实"的雾社历史事件,雾社事件中台湾原住民反抗日本殖民暴政是表,捍卫本土文化信仰是本。台湾少数族群有14个,包括9个较大族群,主要是从祖国大陆自北而南迁到岛上的古越族后裔,原本是一家人。日本殖民台湾50年并没有使台湾原住民产生文化认同,台湾原住民的出草书写了另外一种类型的"抗日"历史,是"文明与野蛮"的冲突。在文明与野蛮、殖民与反殖民的对垒中,文明固然可贵,但"野蛮的骄傲"也同样让人尊敬。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建构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构成看,生态文明包括了三个基本要素。其中,人本是生态文明建构的方向,和谐是生态文明建构的实质,发展是生态文明建构的根本。面向生态文明建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突出整合效应,也需要突出创新效应。当前,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培育农村人力资本,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大力弘扬和谐精神,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报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生态文明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一种革命性变革,它是从生态危机中引发的忧患意识出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的模式、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深刻反思和变革,以确保人类社会得以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摈弃功利主义发展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观念,需要人们生态意识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需要决策层的正确引导,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等措施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政治与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政治起源于对文明的企盼,政治的目的是追求文明的生活,政治的词义上内涵了文明,政治的发展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政治文明建设是政治领域兴利除弊的工程。人类在政治领域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脱却野蛮而趋向文明。政治因文明而进步,文明因政治而生辉。  相似文献   

20.
王夫之的“自然权利”思想是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开新,集中表现在:为“合同而不相悖害”的理念;以“仁”的精神对待自然万物;以“礼”的伦理规范维护自然万物的生存权;发挥“人”在维护自然万物生存权上的主体性作用。王夫之生态伦理思想中的自然权利观,丰富和发展了古代中国生态伦理思想,也为初步回答“施韦策诘难”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对增强社会活动主体的道德责任意识从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亦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