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北约干涉南联盟后,"新干涉主义"成为影响国际安全的重要因素,其给中国带来的不利影响表现为对中国传统外交思想构成冲击,阻碍中国实现国际战略目标,干扰中国处理内部事务和破坏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干涉主义"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一定威胁,因此有必要对其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中国的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为应对列国交侵的复杂形势,清政府制定出"门户开放"政策,并确定以"自开商埠"为其运作形式,试图通过维持在华各国力量"均势"的方式,寻求自身的生存.这一政策对应了美国同期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但在实践层面,却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仅留下了近代中国外交艰难竭蹶的历史记录.  相似文献   

3.
论邓小平"政治妥协"思想的外交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国际冲突解决机制,政治妥协的根本目的是以建设性的态度解决问题,实现"双赢"."一国两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等战略思想,是邓小平"政治妥协"思想在中国外交的具体实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柳岳武 《江淮论坛》2008,(3):150-155
"华夷之辨"为中国从"天下一统"向近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搭建了桥梁.古代中国正是在"华夷之辨"的过程中实现了诸民族间的融合,并最终形成近代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本文立意不仅在于阐释华夷观念之演变在推动中国从"天下一统"向近代多民族国家统一过程中所曾发挥的重大历史作用,而且在于借此为中国近代国家的形成提供一种阐释模式.  相似文献   

5.
"'学'随'术'变"不仅是中国经学史的特点,同样也渗透在当代中国学术界中.如果对鲁迅和胡适的比较研究做一个历时性考察的话,这一特点就可以具体而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鲁迅与胡适的比较研究本身就是"胡适思想批判"的产物,紧密追随政治形势进行的鲁胡比较工作一直持续到了70年代末.整个80年代,学术界逐渐改变一味尊鲁贬胡的习惯,在逐步祛除强加在胡适身上的不实之辞的同时,也褪去鲁迅身上附着的政治釉彩.90年代以来,研究界更趋向多元化,对胡适的渐进式改良有了更多的认同.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形势变迁的大致脉络在鲁胡比较研究的课题中隐约可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先后出现了"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两种经济转型模式。两种"共识"具有不同的理论基础、政策主张、追求目标和改革方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华盛顿共识"在拉美及前苏东国家转型实践中遭到的挫折和"北京共识"在中国取得的成功说明,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只有结合自己的国情、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能在转型过程中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也是"北京共识"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印度利用国际局势的发展与变化,积极扩展外交领域,左右逢源,不仅借助反恐战争的良机修复了与美国的关系,同时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在同以色列的关系上取得了外交上的突破。美国、印度和以色列三个国家的相互接近是当前国际形势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对地区甚至国际形势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陆奥宗光作为日本外务大臣,以外交手段"狡狯"而闻名,对促成甲午对华开战负有重大的责任.但在日本国内,长期以来流行一种观点,认为陆奥外交是和平主义的.此观点能否成立,值得重新研究.本文认为,日本的"六·二出兵"最可表明"陆奥外交"的性质.从日本内阁做出派兵决议的时间、日本派兵的实际情况、出兵的规模和部署、按照<战时大本营条例>成立大本营等方面看,日本历史学者关于"六·二出兵"的目的诸说,如"出于被迫"、"和平目的"、"维护势力均衡"等等,都是基于主观臆测而提出的,难以凭信.继之分析日本历史学者上述诸说的4条根据(一)日本假想敌的改变,即从中国变为西欧各国;(二)日本军备不能独立,不足以支持一场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三)日本舆论倾向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四)当时的国际形势决定了日本出兵只能限于和平的目的.认为这几条用来证明日本"六·二出兵"不具有战争目的的理由,无一是能够站得住脚的.要确定"陆奥外交"的性质,必须根据陆奥宗光本人的言行作出判断.从其自述材料看,他本人不但不否认自己对甲午开战的责任,而且还以此而自诩.可见,"陆奥外交"决不是什么"和平主义"外交,而是预谋战争的外交.  相似文献   

9.
美国奥巴马政府摒弃了小布什时期"单边主义"的傲慢和蛮干,其外交政策奉行"新现实主义",力求以对话和协商的姿态解决国际争端、消弭外交裂痕,以赢取多方合作,共同击退国际经济、金融、安全危机,重新确立美国在全球独尊的领导地位.在中关战略盟友关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奥巴马政府不会在台湾问题上与中国发生正面冲撞,但出于美国传统利益以及制衡中国的考虑,奥巴马政府会始终保留着掣肘中国的潜在手段.  相似文献   

10.
罗成 《江淮论坛》2008,(3):176-180
"理论旅行"强调外来理论本土化过程中所面对的具体历史情境意义.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研究"建基于西方话语理论旅行与中国现象本土批评的双向互动过程,在它面对中国20世纪80-90年代的社会转型时,一方面有着批评介入的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又误入了学科夺权的理论迷途.在对于"人"的根本意义的理解上,"文化诗学"则在洞察"文化研究"价值缺憾的同时提供了我们超越于它之上的一层更高的价值论启示.  相似文献   

11.
"后"语境中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界开始引介与接受"后学"思潮,完成了一个理论观念的相遇、选择、接受、借鉴以及应用影响的过程.但在"‘后'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并没有放弃理论对话的努力,更没有遗忘理论建构的责任.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系统整理和消化当代西方文论的新现象、新思潮、新发展、新趋势,并有效地与中国当代文学现实相联系,以增强中国文论的生命力,这仍然是中国当代文论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2.
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的"存异"与"趋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西方经济学在20世纪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此过程中,呈现出理论和政策方面明显的"存异"和"趋同"现象."存异"主要体现在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理论与政策取向之间的互不相容,"趋同"表现为两者之间互相吸收对方合理的理论并进行综合."存异"和"趋同"与西方经济学发展过程中两大"转换"有着必然的历史联系.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促成经济理论的第一次大转换,即由新古典经济学向凯恩斯经济学转换.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的"滞胀"又促成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衰落.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新古典学派和新凯恩斯学派互相接近,形成西方经济学"趋同"的发展方向.了解当代西方经济学基本的发展演变趋势,有助于对其理论主张和政策的时效性形成清醒的认识,同时把握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巴基斯坦对新中国的"矛盾"外交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巴基斯坦加入了美英主导的针对新中国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在涉及新中国国家主权、国家核心利益的许多问题上,巴基斯坦的态度始终摇摆不定,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总体上呈现出矛盾性的特征.究其原因是由于巴基斯坦当时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其在外交战略、外交政策上追随美国的大方针决定的.巴基斯坦的这种"矛盾"的外交政策对中巴友好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的中国"大跃进"在经济领域优先发展量工业的方针,实行工农业"剪刀差",制定赶超型发展战略;在政治生活领域民主与法制残缺,个人集权,公共权力放纵,个人崇拜直接导致"大跃进"再发动.历史事实证明,中国"大跃进"并未走出苏联模式的窠臼.  相似文献   

15.
"两面出击"是1960年代中国面临的严峻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左"的政治氛围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在与苏联交恶、又没有与美国缓和的情况下的一种生存状态.中国与美苏同时交恶后,苏联逐渐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危险的敌人.中美两国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开始转向实施联合反苏的外交战略,"两面出击"最终终结.  相似文献   

16.
"李约瑟难题"中从未提及中国古代科技自某时期就衰落下去,而是说与西方国家相比没有15世纪之前的发展势头.无论在何种意义下,"李约瑟难题"都是成立的.它由两部分组成,彼此呈并列关系,没有逻辑上的必然关系,因此,解答"李约瑟难题"非同一般命题.近代科学技术未能在中国产生,其根源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具有游牧特点的少数民族占据中原并统治全国;其次是农民起义造成的改朝换代.在"后李约瑟时代"国人应追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积极创造条件去超越"李约瑟时代".  相似文献   

17.
彭松乔 《学术论坛》2006,(1):155-159
后新时期诗歌发展呈现出整体衰微的局面,自说自话的创作方式切断了诗歌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历史的联系,诗歌越来越失去阅读群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从"流行病学"分析方法来看,后现代主义审美诗学泛滥所形成的"三还原"、"三逃避"、"三超越"诗歌创作原则是导致它得病的"冠状病毒",而且流毒时间长,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新生代"诗歌直到本世纪初的所谓"第四代"诗歌莫不如此.中国新诗要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必须从抒情言志、精神家园和语言艺术三个方面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8.
"入世'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面临人才成长与发展的环境危机,但"入世"也使国人增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意识,加强了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大力发展教育,加大人才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健全人才录用与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9.
实用主义与奥巴马政府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用主义根源于美国早期的边疆拓荒史和新教伦理,得到美国大众和精英集团的广泛认可,是美国的大众文化,又是国家主导政治文化,自然发展成为美国外交的指导理念.奥巴马政府在"一场危机、两场战争"和国际形象受损的危急情况下执政,选择了"现实的理想主义"外交理念和"巧实力"外交战略,正是对小布什"单边主义"战略反思的结果,是实用主义的必然回归.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国家提出建设"五有"社会的观点出发,探索了当今城市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宜养"的"五宜"城市社会发展愿景,指出了着力提升城市居住品质、科教文化内涵、商务环境、旅游设施、健康医疗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发展理念.并从具体方向上论述了当代中国城市建设"五宜之城"的主要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