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
周健 《学术论坛》2005,(2):143-145
文章对汉语中的音译外来词及其翻译方式进行了讨论,指出翻译外来词时汉字的选用是关键,有时需要兼顾汉字的音义,有时则需避开汉字组合的联想义。文章还评说了几类音译词的优劣。  相似文献   

2.
在顺应论视角下,将赛译《水浒》中的文化词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赛译《水浒》所选择的独到的表达方式和翻译策略,证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考虑到对社会语境的顺应、对心理语境的顺应、对物质世界的顺应情况,实现语境的动态顺应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翻译根源于人类交流文化、传播文明的需要。翻译通过改造语言常可起到改造民族思维方式、塑造民族精神的作用。对中国思想现代转型的历史语境的透视,显示了汉民族对外来语词的仰重,而近代中国出现的外来词引入高潮,加速了中国思想的现代转化和对传统封闭文化的拒斥。在新时期汉语外来词接受中出现了音译方法的回潮,这不仅挑战了传统的语言观,也挑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在给中华文化输入新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进一步加速了中国思想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华裔美国英语诗歌为研究对象,在语码层面上对诗歌中的汉语嵌入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了四种主要形式的汉语语码嵌入:符号对等、翻译、拼音和汉字。汉语语码嵌入的现象反映了美国华裔深藏的文化记忆。另一方面,华裔群体在异质文化语境中错置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造成了离散主体的迷失。面临这种困境,华裔诗人根据文化记忆所具有的重构能力,将象征文化记忆的汉语与现实语境中代表本土经验的英语进行结合、改写,建构出了独特的离散主体。  相似文献   

5.
宋敏  林杨 《阴山学刊》2006,19(1):41-45
英译中国唐诗目的是实现文化交流,在翻译过程中要采用诗化翻译法,做到文化语境顺应。具体来讲,译文语言的选择要顺应原文的意境,再现原文的修辞、风格,准确表达文化词。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种更加复杂的不断进行选择的活动,是在不同程度的意识参与下针对语言结构和语境动态地做出选择和顺应的过程。为了使该研究更具有实践意义,在顺应论框架下建立了一种翻译模式,用来解释顺应翻译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7.
语用翻译是一种新兴的翻译理念,它把语用学理论创造性地应用到翻译中,从而形成了该种跨学科的翻译观,本文从语境顺应论的观点出发,讨论语境顺应性对语用翻译的启示及其在语用翻译中的作用.在顺应理论的框架内,翻译不是一种固定的、不变的东西,而是一种动态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从交际语境顺应理论入手,探讨商标翻译中的"陌生化"倾向,并指出商标翻译应顺应产品特点、目的语语言体系、目的语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和目的语文化。"陌生"应有度,译者应积极地进行动态选择顺应,做出具有最佳语境效果的翻译。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发生在一定语境中的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元关系间的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以语言的顺应性理论为切入点,分析辜鸿铭《论语》英译本中名词的翻译特征,论证文化语境顺应对典籍英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语言顺应论考察程小青不同时期侦探小说译作的翻译语言选择策略。为了实现译作跨文化交际的功能,译者应当顺应具体的交际语境、语言语境及交际对象,选择相应的翻译语言。可以看出程小青早期侦探小说的文言文译作顺应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译作的接受条件,因此被知识阶层所接受和赏识。他的中后期侦探小说白话文译作顺应了译入语的变革和译本传播的需要,在当时的中国大受欢迎并广为流传,为西方侦探小说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侦探小说的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丁石林 《琼州学院学报》2012,19(4):131-132,135
文章从文化角度重新审视外来词的范围,分析外来词受汉语文化影响、干预的情况,并对当前书面上夹用外文现象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以汉语、俄语外来新词语借词为考察对象,界定了新词语的概念与语言符号学的基本理论。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谈论它的符号学意义:能指与所能、语码解谜与社会共变理论。  相似文献   

13.
蒋磊 《河南社会科学》2001,9(3):100-102
一个民族的语言借用、吸收另一个民族的词语,是语言的普遍现象,然而各种语言对外来词吸收、消化的能力存在着很大差异。本文通过对汉语外来词吸收的历史考证、吸收过程中对语音、语法、词汇的加工改造和力主意译,力拒音译,音译汉化特征的分析,旨在揭示民族文化心理积淀对语言吸收同化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振复 《学术月刊》2012,(8):101-111
三十多年来的中国美学史著写作,无论有关中国美学的断代史、通史、艺术门类史、范畴史还是佛教史等,均初获丰硕成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艺术哲学与文化哲学等治史理念与方法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而近年来对中国美学及其历史研究的所谓"破产"、"走进死胡同"与"困境"等说法,多陷于偏颇。事实上,研究者预设诸如"审美意识"、"美学理论"、"美学范畴"或"文脉"之类作为个别美学史著的主要研究对象,并非其研究理念和方法陷入了"困境"与"偏至",而是学术研究的自由。关键在于方法与对象的相互适应、逻辑与历史的如何统一。从文化、哲学角度研究中国美学史,也不是糟糕的"文化决定论",批评者所谓"面向事实本身"实为一伪命题。其所言"文化"、"哲学",不是其相应美学史的"外在"与"异在",而是涵泳、高蹈与沉潜之美学理性的"本在"。所谓"美学是美学,哲学是哲学"之说欠妥。  相似文献   

15.
鉴于国内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的成就和特色、误解及欠缺,拟以近百年来中西文化大激荡为背景,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为此,应以充分认知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为前提和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根据、文化前提、文化挑战等问题为研究对象和目的,以广泛借鉴、使用文化学、文化哲学、文化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特色,重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文化支撑,注重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和大众化,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置于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置于近百年来中西文化传播与交流、继承与整合、创新与变迁的发展过程中去理解,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去审视。  相似文献   

16.
浅析俄语中的外来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词在俄语词汇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是俄罗斯同各国、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反映。它借入俄语系统有语言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来词有其广泛的来源 ,尤其是 90年代出现的“外来词热”。根据借用的性质 ,适应的程度 ,外来词分为三种类型 :借词、异族词和洋泾浜外来词。本文阐述了外来词对俄语系统的适应程度 ,并提出如何正确对待俄语系统中的外来词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7.
张仲民 《学术月刊》2012,(5):135-144
三清末民初编译、书写的西洋历史书籍及有关文类,虽然一般都称道古腾堡印刷术的贡献,将古腾堡印刷术与中国印刷术进行对比,但并没有将古腾堡印刷术导源于中国,尽管个别人曾将火药、罗盘这两大发明归于中国西传。然而,这样的历史书写模式并没有一以贯之。特别是在20世纪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许多译者和译论研究者,或沿循本国诗文传统,或依附时代文化语境,从哲学的、功能主义的、文艺的以及文化的多向视角对翻译作为艺术的许多基本和具体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从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当代翻译诗学。  相似文献   

19.
以异质文化为研究背景,针对非裔和华裔在美国社会相似的经历和处境,以非裔文学和华裔文学中代表作家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类文学集中展现的文化身份建构问题,总结非裔和华裔在异质文化背景下影响其文化身份建构的因素,探讨白人主流文化与非裔和华裔本民族文化各自对建构文化身份的影响,提出在异质文化背景下双重性文化身份建立的必然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语境是语用学研究的基础,但目前的成果仅限于对具同一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交际的语境进行研究,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境却鲜有论及。从交际语境、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三大跨文化交际语境要素入手,运用顺应理论阐释跨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如何进行语境顺应,以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