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9 毫秒
1.
夏娃在基督教文化中被视为“原罪”的根源,同时也被视为情欲的象征。她的形象是基督教宣扬禁欲主义用以惩戒与救赎最有力的工具。中世纪时期,在充满浓郁的忏悔与赎罪的宗教氛围里,夏娃的形象被塑造为邪恶的、负罪的程式化形式。  相似文献   

2.
研读欧美文学史,就我的认识而言,欧美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中所塑造的女主角形象,均客观存在着一种模式化。若在一种纯文学欣赏式的研读中来审视这种形象模式,往往是这种模式以其深蕴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而我们很难阐析出一套系统的、概括性的理论来。本文试从自己研读、比较作品的感受与认识中去寻找小说中女主角形象的模式特征及其内涵。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路遥批评、出版和阅读活动的知识社会学解读,勾勒路遥形象的历史建构曲线。认为随着历史语境和意识形态变迁,路遥经历了"现实主义"的回归者、坚守者、殉难者三种在叠合中演进的历史镜像。在建构其形象的过程中,作为主导话语的"现实主义"一方面在言说着路遥,塑造着路遥形象;另一方面又在经历着自身的艰难蜕变和历史考验。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的小说建构了独特的乡村共同体世界。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乡村空间发生时空分离与脱域,传统乡村共同体面临地缘冲击、精神观念和治理模式等方面的困惑,但是其中蕴含的优秀思想文化和理念智慧对于现代化建设依然具有借鉴意义,以此为切入点可以找到现代性与传统性的耦合及共融路径。对于共同体内的人物,贾平凹以一贯的慈悲怜悯用回乡的形式尝试救赎,暗合国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回归性”发展战略。通过乡村振兴与治理改善,美丽宜居的新时代乡村形象对于建构立体多面的当代中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民间口头传说到文学创作,宝物形象不断地出现在幻想故事中,尽管它们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种种不同的形态和文化内涵,但其内在的根源是相通的,即潜在人们心中的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向往。由此探讨了宝物形象的原型模式及其承载的文化要义,并着重分析了《“称心如意”秤》中宝物形象(“称心如意”秤)的当代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和多丽丝·莱辛,这两位成长于东西方文化土壤中的传奇女性,都以善于塑造女性形象著称。她们的作品都颠覆传统的母亲形象,刻画了恶母形象,描写了爱恨交织的亲子关系。然而,由于时代背景的迥异,对于困扰女性的因素有着不同的理解,两人走出了完全不同的女性困境和救赎道路。  相似文献   

7.
在《日瓦戈医生》中,拉拉完成了从受难到救赎并获得精神永生的转变过程。与恶势力的苦苦抗争,对爱情、自由和美的追求都在拉拉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作者通过对其堕落、抗争、追求的描绘,升华出一个从受难到救赎、从救赎再到永生的基督圣徒式形象。《日瓦戈医生》展示了作者的人道主义关怀,带有浓厚的启示性色彩。  相似文献   

8.
《蛙》用高密东北乡的日常生活营造了计划生育60年的宏大历史空间,不仅对主流的历史叙述进行了解构冲击,而且突破了对庸常生活完全认同的所谓"现实主义"模式,对人性的幽暗地带进行细微剖析,直指人类的俗世生活之罪。文本中关于恶、罪感、忏悔与救赎之间的缠绕与搏斗可以说是当下生活图景的精神镜像。但因无法祛除的私利牵绊,个体忏悔寻觅到的仅是一条无望的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9.
王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引领者,他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品性。他的小说以关注现实、介入生活见长,他通过人物命运与情节发展的辩证性构述实现了小说对人生、对社会的反思,在他的作品中始终贯通着一种批判意识,这也是王蒙以文学反思历史、探讨文化的重要方式。对现实的关注、辩证法的运用以及带有自省意味的批判性,构成了王蒙创作中现实主义品性的三个重要维度。王蒙的文学创作,将现实主义品性与故事情节、人物的表现完满地融合在一起,使其作品成为当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典范。在新的历史发展语境下,王蒙文学创作内蕴着的现实主义品性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提供了至为宝贵的经验,探讨其创作中一系列现实主义问题对于丰富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小说《赫索格》是美国著名犹太裔小说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展现了美国后现代社会的文化信仰问题及其造成的文化危机。该小说的同名主人公赫索格,承受着时代施加的离于文化信仰的幻化力量,陷入后现代文化危机;他同时展示出合于文化信仰的反幻化力量,尝试着文化主体的自我救赎。然而,他挣扎于离合两股力量之间,陷入救赎困境。赫索格的遭遇表明,要成功实现后现代文化危机中的主体救赎,关键在于良性社会关系的重建,在于从思想救赎向社会救赎的转化。  相似文献   

11.
清末的启蒙精英们推出了许多“新女”楷模,这些楷模主要是西方的女豪杰;对于这些人物的传记符号处理,往往属于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历史重构。本文以梁启超的《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为例,阐述了风靡其时的西方女豪杰传的叙事模式是:采用将其神话化的历史-文学认知途径,让传主的所言所行锁定于“女杰救国”的宏大目标中,以激发清末妇女的救亡意识。  相似文献   

12.
美国犹太裔作家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通过其主要人物的异化表征了一种断裂的“人-环境”关系。这种断裂的关系模式及其引起的身份异化在后现代文化的非理性荒诞氛围中加剧,呈现出其后现代形态。在生态美学的阐释视野中,小说的结尾暗示了这种后现代断裂之劫的救赎希望,一种于融通之序中救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美国20世纪四五十年代重要的南方小说家之一。她在病痛缠身的短促一生中,留下一批优秀的中、短篇小说。其小说具有深刻的宗教意味、怪诞的哥特风格和浓郁的南方乡土气息,成为福克纳以后南方文学传统的优秀典范。她的所有作品似乎都是在致力于构建一种特殊的宗教救赎方式,而这种宗教救赎方式的表达使其与狄更斯、雨果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救赎方式的表达明显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4.
《易经》的思维方式极具诗性品质,是美学性质的。《易经》思维方式的诗性品质由以下三种特质构成:“类”性思维特质规定了《易经》思维方式的基本性质,构建了《易经》思维方式诗性品质的总体框架;“象”性思维特质凸显了《易经》思维方式的唯象特征,生成了《易经》思维方式诗性品质的运思模式;“悟”性思维特质揭示了《易经》思维方式的心理机制,形成了《易经》思维方式诗性品质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5.
英国运动派诗人领袖菲利普·拉金创作了大量亲密空间诗歌,揭示了城市中亲密空间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异化现象。物质层面异化是由于城市空间扩张、条块分割和不断加剧的流动性;精神层面异化原因是商业化和个体化。依据马克思和弗洛姆对异化的论述,从拉金的创作中也可窥见抗衡异化的救赎之路:缩短与自然的心理距离、调整城市人际距离、充分认识个体的内在性,用人化的自然、富有意义的亲密关系、创造性劳动等,最终通过这些精神层面的努力削弱异化力量的影响,实现对亲密空间的救赎。  相似文献   

16.
分析思维方式的变革对科学研究的影响,并从科学哲学对科学反思的角度提出对我国理工类大学生思维方式培养时应吸取的合理内容,以及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各种激进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面对内忧外患,中国文学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启蒙"与"救亡"的时代要求,表现在文学上功利色彩日益浓重,意识形态的规约抑制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文学工具化的理论削弱了文学自足性的价值,战争环境下的思维方式影响了对文学的价值判断,忽视了对文学的审美要求,造成对作家及作品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评价方式。一元化的评价标准限制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取象思维方式产生于《易经》,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之一。《古诗十九首》借助取象思维方式,或传达男女之间的相思,或抒写行客望归之感,或诉说面对现实所产生的种种失意感伤和愤懑不平,或在慨叹无常人生的同时思考生死忧患。另外,《古诗十九首》中这种取象比附的思维方式对后世五言诗,尤其是对魏晋五言诗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基督教文化中,耶稣以其在十字架上的殉难实现对人类的拯救。因此,十字架成为救赎的象征、盼望的象征、转变的象征。约瑟夫·康拉德小说《文明前哨》中出现的十字架不仅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也使得小说人物与十字架存在某种隐喻关联,更具有人的文化生存与自我救赎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主要由两组对立的故事元素构成:强者和弱者,拯救者和被拯救者。由它们构成的小说结构具有表里不一的特点,即在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和未完成性,在形式上却呈现闭合性的状态。这种结构模式的建构是由陀氏的宗教意识和困惑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