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作为政治哲学的个人主义以抽象的个人为基础,立足于个人与国家、政府关系的视角,提倡个人相对于国家、政府的本原和终极目的的地位。其蕴含的基本价值理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其缺陷只有在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融合中才能实现超越。  相似文献   

2.
美国、英国和日本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代表了不同的福利制度类型。美国是自由主义型的典型代表,在个人主义和新教伦理思潮的影响下,建立了以提高残疾人独立生活为目标的社会保障制度;英国则是西欧福利国家的典型代表,在集体主义和社会权利思潮的影响下,建立了以提升残疾人生活水平为目标且内容广泛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日本是东亚福利制度的代表,在家庭主义的影响下,建立了以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为目标的有限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三种残疾人福利模式各具特色,对中国残疾人福利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建国以来56项社会福利制度文本的内容分析可以发现,由于不同时期执政合法性机制不同,政府的福利责任承诺也大相径庭.建国初期,依靠“意识形态+政绩”的合法性机制,政府承担着“广覆盖、低水平、有等差”的福利责任,以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1957-1977年,国家转以“意识形态+克里斯马”合法性机制为主,福利责任受到忽视;1978-1989年,合法性机制又自意识形态转向政绩,政府恢复福利责任以激励经济重建;1990-1999年则主要依赖政绩合法性机制,强调个人通过市场获得福利;2000年以来,为了促进社会公平,我国逐步确立了“民生为本”的合法性机制,政府责任趋强,福利模式亦从补缺型转向适度普惠型,并鼓励多元主体共同承担福利责任.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建成福利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全球性经济不景气时期,福利国家遭受财政等诸多方面的危机,福利国家也因此受到尖锐地批评。为了解决财政上的危机,回应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与福利需求,同时为避免行政官僚僵化与无效率的行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福利国家试图通过社会福利“民营化”的方式对原有的福利制度进行改革。这种改革有成果同时也存在缺陷。对其改革成效的思考,将有助于建立一个福利与经济双赢的后福利社会。  相似文献   

5.
2018年民政部儿童福利司成立,标志中国现代、普惠性儿童福利时代来临。本文以国家福利责任和社会福利制度理论视角,界定儿童福利观的内涵、外延、构成要素与制度灵魂角色,论述儿童观、现代儿童观、儿童福利观、现代儿童福利观和家庭福利观之间的关系,描述中国特色现代儿童福利观和儿童福利制度范围内容、层次结构,探讨现代儿童福利、家庭福利观与现代儿童福利、家庭福利制度建设之间的内在制度逻辑。中国特色、现代、普惠、广义儿童福利制度建设的当务之急和关键之举是:重构中国特色现代儿童福利观和家庭福利观,中国特色现代儿童福利与家庭福利制度建设的福利责任主体是国家;现代儿童福利制度建设的主要制度途径是国家为本的政治责任与政治机制;中国特色现代儿童福利服务制度体系建设的优先领域与战略重点是以现代家庭福利服务为基础的现代儿童福利服务制度。  相似文献   

6.
刘继同 《人文杂志》2012,(5):145-154
2010年既是中国社会福利元年,又是中国儿童福利元年与家庭福利元年,标志中国儿童福利运动,尤其是儿童世纪和儿童福利时代的来临,儿童福利概念成为核心概念。儿童福利概念内涵外延、界定取向、社会理解与社会建构成前提性基础理论与重大政策议题。本文首次概括中国儿童福利概念界定个体化、专业学科、模仿西方、职能部门化和行政管理化五种传统取向,率先提出学术理论研究、纵横交织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建构界定等方法,构建了儿童福利概念框架。儿童福利概念框架决定儿童福利制度框架。以现代性儿童福利概念框架为基础,笔者首次提出中国特色儿童福利制度框架与服务体系,强调国家儿童福利责任主体与责任范围内容。最后,笔者简要讨论中国儿童福利制度建设对世界和平发展、中国全球战略、国家形象建构、国家最高利益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多重长远和战略意义,强调国家是儿童福利制度框架建设的责任主体,指出儿童福利是社会福利制度最基础与最核心的部分,儿童福利制度建设是国家最大和最优先的政治问题,当务之急是形成"社会福利共识"。  相似文献   

7.
郭聪惠 《理论界》2007,37(9):21-23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在毛泽东和邓小平伦理思想科学体系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毛泽东与邓小平对集体主义的认识在理论上形成了一些共识,并各自自成体系。邓小平既坚持了毛泽东的集体主义思想,又进行了创造性理论构建。在充分肯定个人利益的基础上,既反对极端的集体主义,又批驳个人主义,从而走向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发展,这也正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在现代境遇中转型的根本着眼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过一些调整,表现为分配领域的福利制度的加强,特别是“福利国家”的出现,引起了世人关注。国外有些学者对“福利国家”评价颇高,甚至将它视作对资本主义的一种和平超越,称之为“社会主义”。“福利国家”与社会主义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它真的是走出了一条与我们不同的社会主义道路吗?这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本文试图对此问题作一点历史的考察与现实的分析。一、从历史起源来看,“福利国家”的产生是与“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它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对立物而出现的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经历了一…  相似文献   

9.
现代国家福利制度通过提供扶贫济困为主的基本保障,以维持人的尊严并承担伦理责任。在英国福利国家治理过程中,英国福利责任伦理历经数次发展演变与不同范式推进,缓和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危机和社会矛盾。责任伦理为变革时代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伦理视窗,我们必须牢牢抓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治理的责任逻辑,在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补齐民生短板,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和利益结构加快调整的背景下,农民工群体步入代际转换的重要时期,“80后”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和生力军。“80后”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包括身份认同、对城市的认同、对乡土社会的认同和未来归属认同四个方面。应从政府、企业、市民和农民工自身四方面努力来推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建构出一个基于公平机会之上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1.
论新时期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处理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然而,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务实倾向和功利色彩,突出问题是集体主义意识淡化,态度与行为脱节。因此,有必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阐释集体主义价值观,着力建构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真实集体”,强化大学生集体意识和集体主义的价值争向,切实把道德实践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从而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史角度,依据社会福利理论,主要运用文献回顾方法,以西方国家残障福利制度历史经验为参照,首次系统回顾、总结中国残障福利制度发展规律.笔者认为2010年是中国社会福利元年,残疾人福利是社会福利制度与福利时代的重要内容.中国残障福利制度与服务体系分为两大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前尚未成为"独立性"政策议题.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人道主义式道德化"福利模式,制度化与法制化残障福利制度初见端倪.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构建和谐社会宏观社会处境下,道德化福利模式战略转型迫在眉睫,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积极性"残障福利政策框架.本文首次提出"积极性"残障福利政策框架范围内容,指明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与优先领域.最后笔者根据现代杜会福利制度发展变迁普遍规律与历史经验,充分考虑中国的现实状况,针对残障福利工作战略转型,建立"积极性"残障福利政策框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重点的状况,提出若干宏观战略思考与政策建议,描绘"积极性"残障福利政策框架建设路线图与方向,明确阐述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和残障福利制度建设中的责任主体角色与国家行动议程.  相似文献   

13.
试论新形势下个人主义的危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集体主义思想,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必须摒弃个人主义价值观。为此,我们在划清个人正当利益与个人主义界限的前提下,必须充分认识个人主义的危害性,从而提高反对个人主义、坚持集体主义的高度自觉性。  相似文献   

14.
非营利组织(NPO)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是与政府、市场机制相平行的一种制度安排,在国外社会福利事业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传统福利制度进入转型时期,从福利制度自身规律出发,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建立新型社会福利制度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合作主义福利模式”应为我国福利制度创新的目标取向。这种模式是以非营利组织的存在和有效运作为支柱的。我国应当重视非营利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福利领域的优势,推动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五四是一个“人的发现”和“人的自觉”的时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认识到“发展个性”的极端重要性:一方面,如果要阻碍个性之发展,破坏个性之存在,那就是“万恶之源”;一方面,每一个人都要“做大群里独立健全”的一分子,这是“完成人格”的必要条件。五四“个人主义”与“个性解放”思想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充分认识个人的价值与认真体现个人的责任。“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为公众的福利自由发展个人”。这是对五四“个性主义”或“个性解放”的最好的解释。五四“个性主义”或“个性解放”思潮是推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强大动力。但五四新文化运动存在消极的左倾形式主义的倾向,致使五四运动之后革命文学主题迅速由“个性主义”和“个性解放”转向了“集体主义”。鲁迅、胡适、茅盾、巴金等作家坚持和发扬了五四文学的个性解放思想,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农村社会福利的制度转型和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社会福利经历了互助合作福利、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集体福利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化福利三个阶段。农村社会福利的转型要求政府的角色要从“最小-最强国家”转向责任政府。政府在福利领域中的退位趋势从福利责任的意义上说对中国农村并不适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个时期以来,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被当作过时的道德观, 受到种种非难. 《高校理论战线》1993年第4期刊登的魏高新同志写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伦理思考》(以下简称《思考》),就提出了下述观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集体主义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集体;个人主义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个人”.“ 多一点集体主义还是多一点个人主义,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 还提出:“社会主义不能只讲集体而无个人…, 其实像美国、西欧资本主义国  相似文献   

18.
中国福利制度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因袭传统的根深蒂固的社会性别观念,我国女性福利频受侵害,福利制度建设也步履维艰.从女性主义福利理论视角透视女性福利与福利制度现状,提出建构中国福利制度的路径:消除社会性别盲点,优化福利制度顶层设计;增进反性别歧视意识,完善劳动女性福利制度以及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保障女性家务劳动合法权益,这些对完善中国福利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福利服务的供给、管理及促进机制是伴随着福利制度的变迁而发展演变的.西方发达国家就曾经历了从二战后的"福利国家"到70年代末的"福利社会"的重大变革.伴随着这一变迁,原先被政府取代的慈善机构、民间互助组织,以及社区、邻里、家庭等传统社会福利供给主体在"福利社会"建设中又重新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0.
通过本位价值取向与社会行为取向的二维视角,可对农民行动逻辑的演变进行深入剖析。农民行动逻辑经历了从伦理本位的集体主义到国家本位的集体主义再到伦理本位的个人主义的演变过程。中国当代社会所出现的个人主义不是权利本位的个人主义,也不是自我中心式的个人主义,更不是唯我主义,而是伦理本位的个人主义。伦理本位的价值取向与个人主义的行为取向之间既存在相互融合的一面,也存在冲突,这取决于行动者对"私域"范围的界定是否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