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悲剧意识来源于对人的生命有限性的感知。李贺诗思考生命的长度,追询生命的意义,表达对生命的感受,希求对生命的把握,表现出彻底的生命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通过中国文化特有的心理机制,以"向空而有"的方式对人的生命意识、生存状态和历史价值的建构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承袭了中国的文化基因。《诗经》305篇中有数十首乡愁诗,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其内容看来,既有役者戍卒思乡感怀,也有女子出嫁思念故土;既有大夫官员故国之思,也有流浪异乡者所唱的哀曲。乡愁诗中体现了中国人的乡土观念、人伦情怀与尚悲情结,呈现出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3.
余光中早期的乡愁诗,主要表达历史文化乡愁和对乡土古人的怀念;中期的乡愁诗,是对大陆、台湾、香港的怀念与想望;后期的回乡诗,无论是写台湾还是写大陆,更多地表现出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是对其乡愁诗的解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人类生存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变迁切入,以历代乡愁诗作为线索,论述了中国诗歌中乡愁情结的形成、流变,及其由物质层面的乡愁向精神家园升华的轨迹。文章结尾探讨了中国诗歌的乡愁情结在实现统一,振兴中华大业中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技术范畴在语用上表现出成事与成诗的双重指向,物性技术被设定为人通达其诗意栖居的路径,技术与诗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由此被历史地建构起来,诗主技次的基本格局,以及和谐的技、诗关系者由此得到生成。中国古人对于世界诗性的价值认识,也在技术范畴的这种语用中得到充分地展示。  相似文献   

6.
“乡愁乌托邦”是现代性发展的核心概念,它是一个时空综合体的现代情感结构,存在时间上的流动与空间上的想象。延安时期关于乡愁乌托邦的抒写与建构所呈现出的“乡愁”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乡愁”抒写指向过去的家国乡土,乌托邦则指向未来社会的维度。《黄河大合唱》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艺作品,建构了中华民族的乡愁乌托邦,忠实地表达了中华儿女在艰苦抗战下奋起反抗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7.
杜甫蜀中诗自中国文学史以降第一次正式书写"乡愁"一词,并有大量乡愁主题诗歌传世.杜甫理所当然地成为乡愁文学的一代宗师.他不仅归纳与创造了"乡愁"这个语词,而且实现"诗意的栖居",在蜀中浣花溪畔等地写下大量意义宏深、悲剧意识彰显的乡愁文学精品,堪为后世典范.杜甫实为华文乡愁文学的"鼻祖".  相似文献   

8.
"乡愁"、"乌托邦"这两个概念都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乡愁乌托邦作为1920年代的情感结构的核心概念,它具有两个向度:乡愁指向过去的乡土中国,乌托邦却指向未来社会制度、人类合理的生存状态。乡愁乌托邦其实就有了过去和未来叠合在1920年代当下的特征。过去、未来和当下相互叠合的时间结构,城市和乡村的相互交织、紧密缠绕的空间结构,共同建构了1920年代乡土小说的情感结构。关注乡土中"人"的生存状态、主体生命价值和对乡土的眷恋纠缠在一起,成为1920年代乡愁乌托邦的核心指向。这对全球语境下文学创作的本土化也具有一定的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城镇化语境中的乡愁,是城乡居民对原乡生活的记忆留念、乡土家国的眷恋情怀和精神家园的文化皈依,存在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之分。究其生发缘由,受传统文化的心理惯性、城乡生活的身份迷失和城乡二元制度的掣肘。要放大乡愁的正面效能,消弭乡愁的负面效应,就需走向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通过优化城乡二元关系、提高城乡居民素养、激活乡愁文化记忆等方式来守望乡愁。  相似文献   

10.
乡愁,是中国诗歌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最情深意长、婉转动人的一曲.从诗的特质方面来说,<乡愁>是自我与非我的情思契合,是时空的跨越,是心灵的现实化;从诗的形式方面来看,<乡愁>一表现为结构美,二表现为音乐美.因此,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可以说是诗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合,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阐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人社会心理变迁的三个主题:1、在现代化冲击下,由于数千年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稳态生活失衡,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中国人的传统社会心理失重。2、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人们的行为方式在一定时期内普遍失范,以至无所适从,从而出现角色的迷惘与心理冲突。3、社会心理由失重到冲突,由冲突到更新,从而导致中国人传统社会心理的蜕变和职业心理、价值心理、文化心理的更新以及整个心理空间的拓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阐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人社会心理变迁的三个主题:1、在现代化冲击下,由于数千年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稳态生活失衡,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中国人的传统社会心理失重。2、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人们的行为方式在一定时期内普遍失范,以至无所适从,从而出现角色的迷惘与心理冲突。3、社会心理由失重到冲突,由冲突到更新,从而导致中国人传统社会心理的蜕变和职业心理、价值心理、文化心理的更新以及整个心理空间的拓展。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承载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着全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乡愁里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道德传统,是一代又一代人美好记忆的传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滋养。赋予乡愁新时代的内涵和价值,使乡愁成为当今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深厚源泉,让人们在记住乡愁中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视觉形式作为视觉艺术的感性直观呈现方式,可以通过视觉基本结构方式与人的心理之间建构起一种新型关系。这种关系既是建构人的完善心理的理论依据,又是完善人的心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场所。以视觉艺术的视觉形式为媒介的审美教育,是获得对美的视觉形式的感知能力、培养人的完善心理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凸显,不少人在个体价值体系建构中出现偏差,诱发出多种心理危机.文化引领人的心理建构,而人的价值观念在心理建构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如何引导人们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及预防是当今社会文化价值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尝试从人的存在意义引导、主流文化体系建构、危机干预的价值引领、强化人文关怀干预理念、普及生命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进行了文化价值探析及建设研究.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现实起点,内蕴着对人、对人的“自由个性”解放与实现所应有的宽容精神。这种宽容精神在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中国现实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呈现和彰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和建构,适应了社会主义基本精神和价值在中国整体展开的现实需要,同时也为自己获得了深厚的价值依托和根本的合理性确证。由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建构必须以中国现实生活境遇为前提,梳理社会主义宽容精神的具体呈现范式,并在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向度作整体性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文化乡愁是一种带有偏执性倾向的文化心理情感范型.郁达夫散文笔下故都的秋天传达了作家悲秋心理背景下的文化乡愁.悲秋是郁达夫文化乡愁的心理表征,它来自于作家对中国历史的深刻体认和对文化传统的深深眷恋,折射出郁达夫对理想主义与浪漫精神的执著守望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现实起点,内蕴着对人、对人的“自由个性“解放与实现所应有的宽容精神.这种宽容精神在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中国现实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呈现和彰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和建构,适应了社会主义基本精神和价值在中国整体展开的现实需要,同时也为自己获得了深厚的价值依托和根本的合理性确证.由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建构必须以中国现实生活境遇为前提,梳理社会主义宽容精神的具体呈现范式,并在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向度作整体性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张九龄的乡愁体现于不同的故乡称谓中,其具体内涵包括地生暇远的偏僻之愁、谪居故乡的庙堂向往之愁、地理睽隔的萱堂兄弟之念、人在他乡的乡土风物之思、异乡为官的归隐肥遁之梦等。它是唐初至于玄宗开元时期关中本位思想、甲门阀阅的时代风尚与进士华选的自豪、寒族孤根又出生于"荒陬海裔"的心理暗示相互纠结煎迫而成的具体呈现。其中浓缩着张九龄对故土亲人的炽爱、对家国君亲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君臣之"大义"、个体对国家之责任促使他甘心于忍受离乡别亲之"乡愁",又使他身处乡野而充满心系朝廷的"乡愁"。  相似文献   

20.
李白一生写下了大量的怀乡诗。随诗人人生际遇的变化,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意蕴和内涵.早年的怀乡诗在壮怀激昂中蕴蘖着淡淡乡愁,中年的怀乡诗更多怜子思亲的伦理亲情,晚年的怀乡诗体现了强烈的回归意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