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试论国家神道之思想理论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国内首次较全面地概括了国家神道的理论主张,并从神道思想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入手,系统地阐述了在历史上出现的神道思想理论形态与国家神道理论主张的渊源关系。认为以《古事记》、《日本书纪》为代表的古典文献,是国家神道思想理论的"原典",复古神道则是国家神道的"近源"或"直接根源";除此以外,反本地垂迹说,据此而形成的伊势神道和吉田神道,垂加神道,水户学派的思想,都为国家神道的形成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2.
设A、B均为Hermite矩阵或者均为反Hermite矩阵,本文用简洁方法证明了(AB)2 的迹不大于A2 B2的迹。  相似文献   

3.
《周易·系辞》中的"垂衣裳"解释,有两种影响较大:一是指衣裳作为管理者的标志;二是指对"无为而治"思想的一种含蓄表达。不过,第一种观点已经偏离了"垂衣裳"所要传达的根本意指。该观点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是陈传席先生。把"垂衣裳"作为管理者之标志的解读至少在三个方面存在商榷的必要:其一,悬置"盖取诸乾坤"的解读行为缺乏充分的、直接的历史史料支撑;其二,忽视了"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思想文化语境;其三,未注意到"衣、裳"分制的历史发展逻辑和衣裳并置背后所潜在的语境玄机。其实,"垂衣裳"句不过是后人假托黄帝尧舜宣扬无为而治的思想罢了。而"垂衣裳"之所以是"无为"思想的隐喻性言说,主要在于与"非垂衣裳"所关涉的有为行为相比较,"垂衣裳"所呈现出的是"守静"的意义,它是"垂衣裳"与"无为"思想相联系的拱顶石。  相似文献   

4.
由于文化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意义时往往会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方式。英语的肯定结构在汉语需用否定结构来表达,英语的否定句要用汉语的肯定式翻译,在翻译技巧上即谓“正说反译,反说正译”。本文着笔于后者。  相似文献   

5.
新文学中关于"孝"的描写论述是一种以幼者为本位的观念,和传统的以长者为本位的孝道不同.启蒙者在提倡彻底反传统的非孝时,又用变奏的声音来努力表现美德孝道,呈现出一种悖论,表现出与传统文化难以挣脱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桑塔格提出反对阐释是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艺术内容说的一次彻底反叛,传统内容说中人为的二元对立和内容的凌驾之势源于内容至上的价值论。桑塔格反对的阐释是一种把形式置之度外,对文本没有虔敬之意的概念的符码阐释,对她来说就是对艺术的过度阐释。反对传统内容说是对本质主义进行抵制的反本质主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吉普赛女郎艾斯美拉达、圣母院敲钟人加西莫多和副主教克罗德的人物形象和命运,揭露19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教会与封建王权勾结,对宗教教义刻意歪曲,借"宗教"力量打击进步人士的罪行,探讨雨果反教会、反宗教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及中国的反文化侵略是抗日战争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八年抗战的艰难岁月中,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国民政府采取各种方式对日本进行了反侵略斗争。文章通过分析日本军国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和国民政府的反文化侵略措施,力图使读者对中国抗日反文化侵略有一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反映了两部分研究工作:一是通过研读原著,力求如实再现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四种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的"取代宗教说",即陈独秀所代表的"以科学代宗教说"、蔡元培所代表的"以美育代宗教说"、梁漱溟所代表的"以道德代宗教说"和冯友兰所代表的"以哲学代宗教说";二是通过综合反思,以期寻求学术启发,积累问题意识,推动现今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半模范畴中,定义了迹TrM(U)与亦迹TrjM(U)的概念,并研究了迹与亦迹的性质.在命题2.5的假设下,我们有:迹的像是像的迹,亦迹的像是像的亦迹.  相似文献   

11.
日本文化具有双重结构的特征,日本民族在坚持固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吸收外来文化,在不断的摩擦融合中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神道教和佛教是日本两大并存的主要宗教,本文通过探究神道教与佛教在历史变迁中的双向交融过程,从宗教的角度展现日本双重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中西人性论的冲突:近代来华传教士与孟子性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来华传教士以基督教教义为评判尺度,对儒学人性论尤其是孟子的性善论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他们认为,性善论主张人只能依靠自身进行道德完善,这种典型的人文主义思想不仅排斥宗教信仰,而且容易导致对道德真理采取实用理性的态度。传教士们的批评意见既表现了一种宗教偏见,也展示了中西思想在此问题上的实质性的歧异与冲突。  相似文献   

13.
狂欢节是欧洲宗教节日的一部分,在《圣经》中有所记载。从古希腊和中世纪的宗教活动,可看出狂欢节起源的宗教意义;巴赫金本人的世界观具有宗教性,由狂欢节衍生的狂欢理论起源于宗教仪式,如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祭仪式。在狂欢理论萌芽、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始终受到中世纪宗教环境的束缚,洋溢着浓厚的宗教色彩。狂欢理论的思想渊源、叙事方法、表现内容、精神诉求,都可以找到宗教仪式的影子,所以狂欢节自始至终都不仅仅是一种纯娱乐的活动,而是城邦政治生活和宗教生活的一部分,狂欢理论也是西方古希腊、中世纪宗教哲学的衍生物,只不过是在当代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原因,日益淡化了隐含其间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14.
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多元文化论"是时下流传广泛的社会思潮.笔者对多元文化从内涵、历史由来和现实依托三个方面进行考察,提出多元文化的世界,要正确处理多种文化之间冲突与融合的关系.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冲突是必然的,但融合仍是主流,正是通过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文化适应和外来文化本土化以及文化转型等文化融合的主要方式,人类文化才得以繁荣发展,并将在未来别样多彩.  相似文献   

15.
主要以耶稣会向东方传教为契机,西方绘画开始传入中日两国。东西方文明及其绘画的交汇,在中国和日本体现出许多共同的特点。但除了外部因素之外,主要由于中日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背景,中日两国社会文化和绘画界也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形成有趣的对比。面对西方文化,日本不同的社会阶层都表现出与中国不同的倾向,民众的思想和生活境况使他们倾向天主教,促成了天主教美术的兴盛;作为武家政权的中央政府能够折衷性地学习西方文化中于已有用的成分,促进了兰学的发展和绘画中科学的因素的运用;而以中间阶层为代表的武家文化的现实主义、功利主义倾向使得各种画派可以吸收西方近代绘画的写实主义因素。  相似文献   

16.
关帝信仰的形成、东传日本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帝信仰形成于唐,至宋广为流播,历经元明清各代,备受推崇,深受民众信奉.宋元之际,大量的中国僧人和商人往返于中日之间,关帝信仰遂东传日本.伴随着长崎中日贸易的发展和移民的东渡迁徙,关帝信仰迅速流入长崎并传播各地,不仅在当地华人中极为繁盛,而且还对日本的民间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关帝信仰的东传来探讨中日两国神灵信仰之神韵,实为研讨两国社会心理和信仰文化交流的一条蹊径.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教义学说中,神爱论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苏菲学者把神爱观念纳入修行理论,爱被视为苏菲修行的最高状态。在吸纳不同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苏菲神爱论思想维度不断扩展。10世纪中叶,为避免与正统教义相抵触,苏菲神爱论渐趋哲学思辨,强调爱主和敬畏的结合。自安萨里把苏菲精神纳入到正统教义以来,神爱论在教义学、哲学和诗歌方面得到发展,并被赋予社会属性,转向"爱的宗教",强调爱主基础之上的宗教宽容。  相似文献   

18.
关于日本文化本质属性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对日本文化发展演变过程的考察,认为日本文化在形成与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第一,日本文化是在不断摄取外来先进文化营养中成长起来的,具有明显的外向性特征和随时进行"拼接"的文化结构机制,同时还产生了另外一个重要后果,那就是使之"本土化";第二,架构日本文化的主载体是日本的神道和中国的儒学,它们构成了日本文化的本质内涵,也是衡量和接受一切外来文化的价值标准;第三,每当日本社会危机发展到必须变革的关键时刻,日本人总是首先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为武器进行变革,最终使社会发生进步性的质变。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社会建构的研究方法 ,对中日近代科技发展的外部史即社会生产方式、社会政治制度、社会文化传递方式、教育体制、两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及国际环境六个方面的因素及其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加以比较分析 ,回答了古代先进的中国科学技术到了近代反而处于落后地位 ,古代落后的日本科学技术到了近代却超过了中国并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原因  相似文献   

20.
作为服饰文化之一,发型是不同民族心理状态的视觉符号。中外发型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具有显著的特征。不同的发型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具有文化功能、识别功能、审美功能、价值功能及政治理念和宗教信仰等功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