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理气合而生物却理本气末的本体构架和审视维度,朱熹认为,命有两种——一为理命,一为气命;性分双重——一是体现理的天命之性,一是体现气的气质之性。在此基础上,基于天理至善、气质有恶的价值旨趣,朱熹要求人在处理两种不同的命和性时张扬天理之善、去除气质之恶,致使“去人欲,存天理”成为其人命论和人性论的共同归宿。其实,朱熹的安身立命之方和“去人欲,存天理”的宗旨落到实处都是尽心、格物和致知。  相似文献   

2.
朱熹思想之与陆象山金春峰陆象山哲学思想是心学思想。和王阳明一样,其哲学的基本命师题是“心即理”。朱熹讲“性即理”,不讲“心即理”,故学术界常认为朱陆为理学中两大对立的学派。“朱陆异同”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门题目。实际上,朱熹的基本观点是心学,不过心学...  相似文献   

3.
任吉悌 《学术界》2001,(1):192-196
“理”、“欲”之辨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大问题 ,南宋朱熹是儒学中对之集大成者。朱熹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 ;人欲胜则天理灭” ,因而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 ,要求人们“革尽人欲 ,复尽天理。”〔1〕朱熹说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 ,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2〕他还说 :“今天下之事莫不有理。臣之事君便有忠之理 ,子之事父便有孝之理”。〔3〕可见他说的“天理” ,其要义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三纲”、“五常” ,这似乎是共识。但对朱熹“人欲”之说的解释似有歧义 ,尚须讨论。以往一般认为朱熹讲的“人欲”就是人的一切欲望 ,…  相似文献   

4.
蛰楼随笔     
任光椿 《船山学刊》2001,(3):124-126
朱熹论性于理欠通朱熹《中庸章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解》云:“命,犹令也。性,即理也。”于理似欠通。余以为:“命”,乃赋予之意也。盖人之性,乃天赋予之本性也。天即自然,即自然所赋予人之本性也。性与理是两个概念,不可以混一。天赋之人性有正负两面,正为善,为人性;负为恶,为兽性。苟性即理,则是忽视人性中之负面,即恶与兽性之存在也,又安用率与教耶?率,统率也,率引也,人之性必须以道统率之,引导之,去恶扬善,去兽性而扬人性,是即道也。授人以道,使知如何去恶扬善,去兽性而扬人性,是为教也…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牟宗三对于朱熹的“理”作了完全不同的诠释,主要在于:冯友兰把理诠释为“共相”,并在此基础上把理先气后诠释为“逻辑在先”,讨论理的“无动无静”;牟宗三则把理诠释为形而上的“存在之理”,并在此基础上把理先气后诠释为“形而上的先在”,特别强调理的“只存有而不活动”。虽然他们都认为朱熹的理是客观的,并否定气由理而产生出来,但是,牟宗三反对冯友兰“以新实在论的思想解析朱子”,并且强调朱熹的理“只存有而不活动”是对于理的道德意义的减杀。从这个意义上说,冯友兰对于朱熹“理”的诠释,是哲学史的诠释,而牟宗三的诠释则是儒学史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人性论”是朱熹以“理”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论题。朱熹继承、发展了张载的人性二元论以及二程的“性即理也”的思想,并据此对理气、性命、道心、人心、天理、人欲、义利作了具体深入的阐释。朱熹认为“道心”为“天命之性”,“人心”为“气质之性”,并以其“理一分殊”论来揭示二者是“本与末、主与从、当然者与所以然”的关系。而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主张,认为“存天理、灭人欲”的过程,就是“克己复礼”的方法和过程。  相似文献   

7.
朱熹讲“理生气”,但不赞同解读为如同“母生子”,而是以孟子所谓浩然之气“配义与道”“集义所生”,从心性论的角度加以解读。清代刘源渌、吴廷栋阐发这样的解读。与此相类似,现代学者唐君毅从人的道德生活入手进行解读,牟宗三又用孟子所谓浩然之气进行解读,最后把朱熹“理生气”解读为“气之依理而生,依理而行”,或“依傍这理而气始有合度之生化”。冯友兰晚年的《中国哲学史新编》,虽然没有对朱熹的“理生气”作出解读,但非常强调“气和理的关系是‘依傍’”。至此,朱熹的“理生气”已经被解读为“依傍理而有气”,并得到合理的解释,而成为定论。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在朱熹哲学的研究中,往往偏重于对其“理”的学说的探讨,而对其“气”的学说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完整系统的专题研究.不可否认,朱熹作为我国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其哲学的最高范畴,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朱熹从未直接作出过“理生万物”的结论,而是通过气生万物、理为气之本,来构造其“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的宇宙生成图景的.为此,朱熹较为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气在宇宙万物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出自前人而又超越前人,从而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气”的学说.可以说,不了解朱熹“气”的学说,就不可能全面地把握其哲学体系.因此,如何分析和评价朱熹“气”的学说,应是我们研究朱熹哲学时所不能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二、理气不离不杂与道器相关联的是理气范畴。船山从《周易》道器论的融突而和合的精神来探讨理气问题,并对此作了总结性的发挥,达到了宋明理学中气学派的高峰。(一)实理条理“理”是船山关注的范畴。他认为,理的基本涵义是:“凡言理者有二:一则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一则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二者皆全乎天之事”。(《船山全书》第6册,第716页)。其实,除全乎天之事外,亦涉及人之事。在船山哲学逻辑结构中,理与气关系构成其哲学逻辑结构的重要内容。理在船山哲学中究竟是什么?船山对其做了规定:第一,理为实理…  相似文献   

10.
同是以“我”为主人公的抒情诗,实际上又有作者自言、代言之分,其甄别结果,有时会直接影响到对诗的把握。《诗经·国风》中有一批语涉男女的抒情诗作,汉代《毛诗序》全以代言视之,进而以为是“刺淫”之作;宋代朱熹《诗集传》又全以自言解之,进而以为是“淫奔”之作,由此生出《诗》学史上汉、宋之争的一大公案。其实,这乃是他们对《风》诗本身所具有的自言、代言双重层面不同理解的结果。而这种不同理解,特别是由此引发的“刺诗”“淫诗”说的对峙,则是由他们作为接受主体“先在”因素、条件的差异性所制约的。  相似文献   

11.
朱熹的德性伦理思想是建立在“理”的基础之上的。朱熹主张重德轻欲,在治国德性上他提倡“仁者爱人”。朱熹还特别重视道德修养,认为“私欲净尽,天理流行”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便是圣人。人们应当以圣人作为修养的模范、标准。他的德性伦理思想对于当今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要汲取其中的有益成分,为当代伦理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言论,有高深的理论和日常普通浅显议论之分。这里我们只摘录分析先秦诸子对于后者的论述,且只限于政治言论常态。 一孔孟所谓的“知言” 《论语》最后一篇的最后一句是:“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孔子这里的知言。知人,是指一个个的人与言,还是泛指社会整体的言与人?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倘联系上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以及从《尧曰》整篇看,显然是既指具体的言与人,也指整个社会的言与人。孟子对于“知言”之论,就详细些了。他对“何谓知言”的回答是:“ 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  相似文献   

13.
戴震论性、论才、论命,都是针对人性的不同侧面来说的,实质都是来源于他得“气化”思想。气化生人生物,据其“限于所分而言”谓之命;据其“为人物之本始”而言谓之性;据其“体质”而言谓之才。命、性、才三者本为“一事三说”:命说的是人的自然规定和限制;性说的是人的本性、本质;才说的是表现出来的形体气质。他们分而言之为性,为才,为命,合而言之就是性,戴震以此建构出他的人性学说。  相似文献   

14.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博大恢宏的哲学思想,包含着一个系统的范畴体系。只有了解朱熹如何阐发诸范畴的内涵,才能对朱熹哲学思想做出客观的评价。本文仅从朱熹的范畴体系中,选择理、气、性、欲四个范畴作为初步的探讨,以就教于方家。“理”的本义,在中国哲学史上通常指条理、准则。如《说文》释“理”为“治玉也”。孟子则从伦理学的角度将“理”与“义”并联,作为评判价值的标准。他说:“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①但不具有哲学范畴的意义。苟况、韩非讲“理”,既有条理的意思又有规律的含义。苟况说:“凡以知,人之…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冯梦龙“三言”中的人欲观与理学发展的关系,通过对理学“理欲之辨”和“三言”文本的双重解读,论证了“三言”中表现出的人欲观是辩证的人欲观,和王夫之等人的人欲观有前后辉映之处。  相似文献   

16.
二、理气不离不杂 与道器相关联的是理气范畴.船山从《周易》道器论的融突而和合的精神来探讨理气问题,并对此作了总结性的发挥,达到了宋明理学中气学派的高峰. (一)实理条理 “理”是船山关注的范畴.他认为,理的基本涵义是:“凡言理者有二:一则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一则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二者皆全乎天之事”.(《船山全书》第6册,第716页).其实,除全乎天之事外,亦涉及人之事.……  相似文献   

17.
韩伟 《船山学刊》2009,(4):95-99
朱熹既有推崇古乐的复古思想又有认可新声的通变意识,两者的契合点是对儒家“中和”思想的继承和发挥。雅与俗通变的内在基础是“性情”,“性”与“情”都是“理”的具体化,表现“自然之情”是俗乐被认可的特质。朱熹乐论完成了儒家乐论的哲学化、经典化、辨证化进程,也完成了“理”对“乐”的自上而下的干预。  相似文献   

18.
<正>关于理欲观,朱熹曾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论者往往一棍子打死。我的看法不然,认为它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有进步性,有重要的普遍意义,特别是在当今现实生活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发现了朱子之学对“体用一源”的割裂,并从朱子的“理一分殊”思想困境中走出来,他否定了朱熹所主张的分殊于事事物物之“殊理”的存在,承认事事物物只能是天理的发用流行,即提出自己的“天理发用”思想。阳明的“天理发用”思想既是阳明“心即理”思想的根源,亦是“心即理”哲学命题的归宿。  相似文献   

20.
<正> 一王夫之把他的一多“调合”“二重化”的方法论运用于其哲学体系的所有领域,而以人性论体现得最为鲜明。王夫之认为,人之生化,是“气以成形”(《尚书引义》卷三),“天之神笃于生而为性。”(《张子正蒙注》)卷二)人作为自然界的生命体与作为社会性的性命,有同有异,同异相即不离,王夫之说:“夫在天则同,而在命则异,故曰‘理一分殊’。……其同者,知觉运动之生,而异以性;其同者,细缊化醇之气,而异以理。乃生成性,而性亦主生,则性不同而生亦异;理别气,而气必有理,则理既殊而气亦不同。”(《读四书大全说》卷十) 王夫之以为,人有先验(“继善”)之性,亦有后天“日新”(“成性”)之性,它们共存于一体之内。他说:“初生之顷,非无所命也。何以知其有所命?无所命,则仁义礼智无其根也。少而壮,壮而老,亦非无所命也。何以知其有所命?不更有所命,则年逝而性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