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也是基层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基层社会矛盾主要是因为民众民主法治意识的提高与管理者能力缺失,利益主体和格局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与社会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之间的失衡,民众的文化心理、不同宗教信仰等带来的行为差异以及宗族势力、家族势力等各种潜在的非正规组织势力与社会管理不善等之间的冲突所引起的.为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应着力从提升基层政府能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矛盾处理合力、畅通利益表达渠道、提高司法效能、强化公民素质、完善监督制约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构建一个和谐、有序、高效、安全、经济、系统的基层社会矛盾化解的运行机制,惟此方可能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2.
姜胜洪 《社科纵横》2010,25(4):24-26
当前,不断壮大的网络监督浪潮,已成为网民表达诉求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成为监督官员的另一种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民社会的建立。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网络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同时,网络监督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和不足,如网民情绪化宣泄、侵犯公民隐私权、恶意诽谤诬陷等现象。因此,我们在看到网络监督推进社会良性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其带来的负面因素,积极引导网民合法、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3.
《探求》2015,(2)
城市基层政权既有的制度要素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加剧了社会成员利益诉求多元化与既有民意吸纳整合机制不完善之间的矛盾,增加了政权运行的成本。完善制度化利益诉求上传机制及其操作化设置,使基层治理机制有效运转起来,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广州市海珠区赤岗街以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充分履职为切入口,探索建立以"两代表一委员"工作体系为支撑的"303工作室",推动了城市基层群众利益诉求的整合与有序上传,有助于实现基层政权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有序互通关系,并促进基层政权的角色转型。  相似文献   

4.
刑罚存在的价值之一是满足民众的报应诉求.报应诉求与其说是基于报应,不如说是基于功利;报应诉求既是基于正义观念而产生的情感要求,也是基于安全需要而产生的防御要求.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报应诉求在内容上的渐趋轻缓化,必然导致刑罚的轻缓化.对杀人者的报应诉求不同国家会因政治、宗教、文化等的差异而有很大不同,就杀人行为而言,满足民众的报应诉求并不一定意味着死刑,"杀人偿命"只不过是对杀人行为的一种报应诉求而已.由于"杀人偿命"这一针对杀人行为而产生的报应诉求,在我国民众中普遍而强烈地存在着,因此现阶段不能完全废除死刑,只能保留和限制死刑.既然是"杀人偿命".那么基于此报应诉求的死刑也仅适用于非法故意致人死亡或伤残级别较高的重伤的犯罪,对财产犯罪等非侵犯人身权的犯罪理应废除死刑.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基础是1061份在俄罗斯境内进行的社会调查问卷,问卷根据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所设计,力图从社会文化、社会制度、价值观、外交关系等主要层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出发,考察中国文化软实力在俄罗斯民众中的认知与认同。调查结果显示,俄罗斯对中国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正在不断提高,中国软实力在俄罗斯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中俄两国在价值观层面有较大的共识,在制度层面没有明显的敌视和排斥,中国文化与中国的社会发展成就对俄罗斯民众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俄罗斯民众对中俄关系也给予普遍赞同。但受访者对中国制度方面的认知有偏差,对中国存有一定的戒心,对中国人的诚信和中国产品质量问题抱有疑虑。论文力图多维展现中国在俄形象,并探其缘由,为完善中国国家形象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今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学研究中把民谣视为"民间创作"和"民众意识"的倾向,本文从古代民谣在典籍中的呈现机制着手,把民谣看作是一种社会舆论和话语形式,通过对其产生和运作机制的考察,揭示了民谣的民众性实质民谣的创作者往往是社会的精英而并非仅仅是"民众";但民谣的传播和作为社会舆论功能的实现却离不开民众.因此,古代民谣具有互为悖论的双重特征,一方面,它作为民众的主要话语形式实现了民众的社会表达;另一方面,社会精英也掌握了民谣这一话语形式并利用民众传播来操控社会舆论.  相似文献   

7.
语言与社会结构互为建构的关系表明,作为民众话语重要形式的歌谣,不仅记载了民众"外在的"生活,也隐藏着他们"内在的"精神世界和生命体验.通过对舟山歌谣的总体性分析不难透视出近代舟山民众的生命意识:基本格调为沉重悲苦的生命体验;童年、爱情生活与节庆之中短暂的生命欢愉;顺应自然的时间意识和混沌的历史意识;顺应自然的死亡观、灵魂不灭的现念和祖先崇拜;"男性主宰生存、女性主宰生活"的两性关系模式等.同时,歌谣这一民众话语折射出的民众精神世界和生命体验,再现了近代舟山民众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心理,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变迁的微观路径,也提供了一个反思主流话语的参照.  相似文献   

8.
毕宏音 《社科纵横》2006,21(7):138-139
党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保证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的畅顺要把握舆情信息工作的六点特性:首先,把握舆情信息工作的原则性;其次,重视实践性;第三,强调科学性;第四,掌握理论性;第五,力求创新性;第六,注意保密性。  相似文献   

9.
王丽 《社科纵横》2013,(6):75-78
人民群众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价值基础,是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在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上,要不断健全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相关法律制度,构建良好的公众参与法制环境;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建立社会管理创新协商治理机制;培育公众参与的公共责任意识,提升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拓宽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渠道,发展多种形式的公众参与路径。最终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0.
杨刚 《社会福利》2003,(9):10-13
社区通常被视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中,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或人群表达着各自不同的需要和诉求,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这些需要和诉求能否得到有效的满足,直接影响着普通民众的生活,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而如何满足共同体内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或人群的需要和诉求,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6,(7):96-100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利他性价值观是维系人类群体生存发展的重要纽带。这一利他性价值观在儒家思想中的集中体现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价值观凸显出的正是群体性价值诉求,这是自我与他人、社会发生联系的桥梁,也是儒家展现其入世面相的理论基点。从本质上看,这一儒家利他价值观要求自我主体不应只关照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还应该将这种意识推及他人、他群体和他文明,最终实现儒家的大同世界。  相似文献   

12.
"敬畏"意识作为一种存在,在当今社会中更是一种修养。随着我国民生事业建设的大力推进,把"敬畏"意识融入其中就颇有意义,一方面可以逐步扩大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感,另一方面,以民生为主体的社会公共性建设也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撑,从而使民生事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是中国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加速,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社会风险日益明显。而且这种风险的分布符合"泰坦尼克定律"①关于社会风险依据社会等级进行分配的原则,即社会等级越高,受到社会风险的伤害越小;社会等级越低,受到社会风险的伤害越大。由新生代农民工为代表的劳动者构成了社会等级的底层,他们缺乏有效的利益保障机制和博弈手段,也鲜有合适的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所以社会风险必然较大。对此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调查的基础上,以"泰坦尼克定律"为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的社会风险进行了分析,同时对现行的社会政策进行了研讨,提出了九点看法和六点风险规避策略与社会政策倡导建议。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6,(6):49-52
近年来,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很快,各类慈善组织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各类社会服务中。但随着慈善事业的发展,一些慈善不端行为也逐渐显现,伤害了民众的慈善感情。为进一步保护民众的慈善行为,激发民众的慈善意识,规范慈善行为,促进慈善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监督、管理就成为当前慈善事业发展迫不及待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民国初年,北京社会各界开办了公众补习学校、半日学校和露天学校,以"教育救济"的方式,向失学民众提供文化教育。这些教育救济活动为失学民众开辟了一条接受知识的新途径,在提高民众素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求是学刊》2015,(3):109-118
梁启超是"文界革命"的首倡者,也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首倡者。与"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均兼顾内容与形式一样,"文界革命"既包括思想之内容,又包括表达之形式。梁启超之所以率先提出并大声疾呼"文界革命",提倡以简洁明快、富有情感的"启超体"输入、表达新思想,是为了抵制桐城派古文。因此,"文界革命"拥有多重内涵和诉求,不仅以输入新思想为宗旨,紧扣中国近代社会的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两大时代主题,而且与他趣味主义的审美诉求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进入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而且呈现愈加严重的趋势,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环境保护中,环境保护意识是核心的部分。社会工作中的增权理论对于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有很多值得借鉴和思考的地方。笔者从增权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我国民众淡薄的环保意识现状成因,并提出了通过为民众增权进而提高环保意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进入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而且呈现愈加严重的趋势,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环境保护中,环境保护意识是核心的部分。社会工作中的增权理论对于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有很多值得借鉴和思考的地方。笔者从增权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我国民众淡薄的环保意识现状成因,并提出了通过为民众增权进而提高环保意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致意礼在近代社会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主要有两大趋势:一是出于减轻身体负担的诉求,推动了礼仪动作的简化;二是在文化殖民的渗透下,西方礼仪文化对国人身体与思维起到了重要的形塑作用。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国家规训与自我控制分别通过空间、服饰等媒介对社会民众的行礼方式选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民众也从身体感觉与诉求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礼仪,最终形成特定的礼仪风尚,在日常生活中固化下来。  相似文献   

20.
吴彦 《浙江学刊》2012,(2):126-130
宗教政治运动的多元化与伊斯兰社会的政治现代化,是当代中东历史发展的重要趋势.世纪之交,觉醒主义运动、伊斯兰一自由主义运动和圣战主义运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沙特民众推进改革和分享权力的政治诉求.沙特统治者构建多种政治对话和政治参与的渠道,家族政治和政府政治均迈出改革的步伐.温和倾向的宗教政治运动和自上而下的政治现代化改革相结合,构成沙特阿拉伯政治发展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