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浅析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青少年犯罪具有八个特点:暴力性犯罪居多,共同犯罪居多,犯罪人背景是单亲家庭居多,犯罪人家庭经济条件拮据居多,犯罪人员中无业人员居多,犯罪人中低素质者居多,外来流动人口犯罪居多,犯罪人低龄化趋势加强。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筑牢“家庭、学校、社会三道防线”。  相似文献   

2.
论一词多彩     
<正> 词的意义内容由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三部分构成。正如词汇意义有一词多义,色彩意义亦可一词多彩。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谓的一词多彩主要指一义多彩,即针对单义词或多义词中的某个义项而言的,因为一词多义未必就是一词多彩,而一词一义也未必就是一词一彩,同一词中色彩意义的数量不受该词词汇意义数量的制约。色彩意义是由词的诸多感性特点形成的,这是有别于词汇意义的理性特点的。从客观存在本身看,各种事物、现象立体地存在于客观现实之中,由多方面的特点构成,受许多相关因素制约,这多种特点及许多因素都由词汇意义来反映是不可能的。词汇意义仅从中抽取内在本质属性、一般特点,而对事物、现象的非本质属性、具体特点不予承认和接纳,因而客观存在的某些非本质属性、具体特点就要由色彩意义来反映。当然并非所有的非本质属性、具体特点都能转化成色彩意义的内容,而是那些具有鲜明特色的给人印象深刻的非本质属性进入色彩意义。如果这种特色(包括词本身的某些特点)在同种事物、现象中表现为不只一个方面,那么就要由多种色  相似文献   

3.
杜道明  张丽 《中州学刊》2012,(4):161-165
在词南方化的进程中,以吴歌为代表的江南传统声乐对词尤其是南唐词产生了特殊影响。南唐地处江南,在地理和声乐传统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以吴歌西曲为主的清商乐成为江南文化的重要内容。吴歌对南唐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词作的情感特征、声乐审美特征和艺术技巧上。要而言之,以传情为主的吴歌,其特点可概括为软、糯、甜、媚,在表情技巧上以绮艳为高,发乎情而非止乎礼义,对我国古代文学尤其是词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再论同义词     
葛本仪 《文史哲》2003,(1):108-111
一、现在对同义词的界定是不恰当的 ,应该把意义相同和相近的词分开 ,并给同义词以应有的地位 ;二、词的意义内容 ,即词的词汇意义及其概念对应性 ,以及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是确定同义词的标准和理论根据 ;三、同义词有完全同义词、不完全同义词、义项交叉同义词、言语同义词四个类型 ,并各具不同的性质特点 ;四、古今词和词素也可形成同义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 ,色彩意义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彩霞 《阴山学刊》2009,22(4):46-49
“乌”族词的形成源于乌鸦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又蕴含了汉民族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乌”族词可以分为形象词语和象征词语两部分。形象词语又以视觉形象居多。象征词语包括借物征取义和借谐音取义两类。  相似文献   

6.
辛派词人词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辛弃疾为主帅的辛派词人是宋代词史上最重要的一个词学流派.辛派词人的词学思想既体现在他们的创作实践中,也散见于他们的词集序跋和有关词话词论中.其思想内涵和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弘扬主体,崇尚词品的词学主体观;二、陈经济之怀,作陶写之具的词体功能观;三、以气为词,刚柔兼济的词体风格论.  相似文献   

7.
孙雪霄 《齐鲁学刊》2013,(1):128-131
辛弃疾是宋代成就最高的词人,其词作不仅抒写了雄浑壮阔的内容,而且具有词这一文体幽深精微的美质。文人和英雄的双重身份,使辛弃疾的情感格外深沉复杂,发而为词,就使其词作盘郁顿挫,具有特别动人的力量;与此相应,在意象上"摧刚为柔"和大小意象的对比,在结构上"以文为词"、"引气入词",在用典上丰赡贴切等艺术特点,也使其词作具有一种独特的曲折含蕴美。  相似文献   

8.
汉语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非常丰富。文章列举了"右扩式"亲属称谓词的表现形式,总结分析了其构词特点。指出"右扩式"称谓词除了"中心语素 词缀"这样的构词方式之外,还有其他的构词方式,如:"中心称谓语素 与之称谓含义相同的语素"等,并指出"右扩式"亲属称谓词中表示姻亲关系的居多,在语音表现上不受双音节基本音步规律的限制,多为三音节。  相似文献   

9.
词以其体制的特点而导致其创作具有特殊性。宋人“以诗为词”当确解为以宋诗为词,即将宋诗的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创作特点加予词之一体,具体表现为词中的议论、用事、脱化等方面。尽管如此,词在这些方面仍然适应了词的体制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三音节词是一个特殊的集合体,从数量上看,汉语里三音节词有增长的趋势.它既具有与占汉语词汇绝大多数的双音节词所共有的某些属性、特征,同时又表现出区别于双音节词以及其他词汇成分的特殊之处.从三音节词的语法功能入手,对其词类分布进行比较系统地、全方位地考察,可使我们对三音节词的词类划分及每个词类的功能特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自宋以后,词的审美风格主要呈现为"豪放和婉约"两种类型。豪放雄伟壮丽,婉约清秀优美,其间包含中正在内。与之相似,山水画在宋以后也有"南北宗"的划分,北宗阳刚宏伟,南宗阴柔秀丽。"宗派"来自"禅家",虽不恰当,却得默认,而这二者,就其宏观层面的美学韵味来看,说的是同一个道理。用豪放美与婉约美这对审美范畴,着重讨论宋代山水画的美学特征,并将词评作为评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对照面,发掘宋代山水画展现的"豪放美和婉约美"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唐宋茶道,萌芽于魏晋六朝,成于唐中叶,盛于宋代。在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品饮等方面,唐宋时期逐渐形成和建立了一系列的程序、礼法、规则。唐宋时期,茶道大行,究其原因,社会经济条件是其物质基础,茶之药用价值的进一步发现及养生理念促进了茶道嬗变,唐宋文人的品格特征引导茶道发展,饮食文化的贵族化特征使茶道趋于精致。在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的影响下,唐宋大行茶道的出现绝非历史的偶然。  相似文献   

13.
对北宋七绝审美风格迥异于唐人的原因,清代一些诗评家将其归结为北宋诗人对七绝诗体源起的错误理解。此类论述涉及问题有二:一是北宋诗人认为七绝乃截律而成;二是北宋七绝不像唐代入乐而歌。其评述似是而非。  相似文献   

14.
南方文化的崛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从唐代开始,到宋代就进入了全面超越北方文化的时期。宋代文风的形成,是南方文化鼎盛的一个突出表现,二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南孔文化"传承了洙泗遗风,对南宋书院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南宗族人在教育方面的作为对书院的影响是外在的,衢州孔氏家庙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书院的影响是内在的。"南孔文化"影响了江南世人的心理结构与思维方式,使南宋学者在思想上逼近儒学原点,并使南宋出现重教兴学之风,从而推动了南宋书院的发展。南宋书院的时空分布也受到了"南孔文化"的影响,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以衢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在时间上则先后形成了孝宗朝和理宗朝的两次发展高峰。  相似文献   

16.
清代宋诗选本地域性特征非常明显,编选、校勘者多为江南人,辑撰、刊刻、流播地也多在江南,这不仅与江南丰裕的经济条件有关,还与其尚文好诗的诗性文化极为密切。江南宏富的私家藏书为清人编撰宋诗选本提供了有力的文献支撑。  相似文献   

17.
罗超 《殷都学刊》2001,(2):56-60
阐释方回降元的文化依据.以历史考证与文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宋元之际文人降元的深层次原因.周密以"人品卑污"评价方回降元,于史实不符.把方回为自己辩白的理由与时势背景相联系,说明支配传统文人政治行为的儒家处世原则,存在着内在矛盾.从方回降元前后的心态变化,可以看出由宋入元的士大夫文人所具有的循规蹈矩、进退失据的文化心态.方回降元是陈腐的南宋文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晋、宋之际,中土传译的《大般涅槃经》有“北本”与“南本”之分。“北本”为昙无谶所译,“南本”为谢灵运、慧严、慧观等所译。“北本”与“南本”在结构、内容、文风等方面皆有差异,而谢灵运在《大般涅槃经》的改治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综合各方面的文献看,谢灵运不仅参与甚至主持改译新编了《大般涅槃经》,而且还在此基础上做过相关的注释与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 ,一些专业的辞书、论著 ,一致认定公案小说是在宋人的勾栏瓦舍中“说”出来的。其实不然 ,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始终伴随着中国古代小说走完了产生、发展、衰微的全过程。作为一种文体概念 ,公案小说是在大量的作品产生之后 ,经宋人的“说话”而定名的  相似文献   

20.
据最新考订与统计,两宋词坛所用词调总数共计1490调,其中词调正名为844调,词调异名为646调;常用词调正名为206调,"低频词调"正名为638调。宋代词调"十大金曲"为:《浣溪沙》、《水调歌头》、《鹧鸪天》、《念奴娇》、《菩萨蛮》、《满江红》、《蝶恋花》、《西江月》、《临江仙》、《沁园春》。宋代词调不仅总数远超唐五代,而且众调兼备,体式多样,中长调反而显现出超越于小令的优势;宋词沿用唐五代词调仅75调,宋代创制和运用的"新声"词调则多达769调,而以创制长调慢词的成就最为卓著。宋代词调的创制和运用既有力地印证了宋词的繁荣气象和绚丽风采,而宋代词调的统计与整理也必将弥补清人所编《词律》、《词谱》的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