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个体生命的自觉──《古诗十九首》主题意义阐释解德枫汉代是以赋为主要文学样式的时代,“自王、杨、枚、马之徒,词赋竟爽,而吟咏靡闻”①,“诗人之风,顿已缺丧”②。直到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才幸有诗之绝响。作为文人抒情诗的典范,五言之体的冠冕之作,...  相似文献   

2.
顶针修辞在古诗中的运用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反映了诗人思维层次的深化和艺术表现力的拓展。建安诗人对顶针技法的运用超越了《诗经》、汉乐府描摹叙述的功能,将其与个人情志结合,西晋诗人又发展其缠绵的抒情特质,在赠别、行旅等题材中大放异彩。谢灵运则大量采用连珠格与连环体模山范水,并影响到后人关于“谢惠连体”的解读。刘宋时期诗人将顶针修辞与声韵节奏的探索进一步结合,成为诗人“破骈为散”追求句法变化的先声。  相似文献   

3.
改写古诗也是一种作文模仿。要求我们用心灵去理解古诗,把诗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是每一个字都弄懂,然后再用自己的话语去表达,再现乃至再创造出诗的优美意境和美妙感受。改写时要“走入”诗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从诗人的角度出发,体会诗文的情中之景,景中之情。另外,在深入理解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补充描绘成分,补充相关情节,补充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注意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要处理好人物与景物、环境之间的关系,运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方法,使改写后的诗文浑然天成,不露雕琢的痕迹。  相似文献   

4.
在对吴均以及与其同时代的柳恽、阴铿等诗人的诗作以及《诗经》、汉乐府、古诗十九首、汉魏古诗进行统计后发现,吴均体“古气”形成的重要原囚在于其诗中双声、叠韵以及重音等联绵词的高频使用。他顺应并超越了当时这种普遍存在的写作现象,进而形成了这种独特的诗体。  相似文献   

5.
刘禹锡的两首“低徊沉着启人遐想”的怀古诗赏析李剑秋要想深刻理解“片言可以明百意”的刘禹锡的怀古诗,首先就要了解他多次遭贬的生平事迹。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是中唐时期的优秀诗人,又是著名的思想家。他与柳宗元、白居易志同道合,诗才...  相似文献   

6.
论赵秉文的七言古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秉文是金代中叶著名的诗论家和诗人。他主张作诗要师法古人,通过“不执一体”的模仿途径,最终达到“自成一家”。其七言古诗成就较高,多登临览胜之作,亦多国势衰微的感慨,诗风雄放杰出,豪迈刚劲,在学习李白、杜甫、苏轼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身特色。他的理论和实践,开启了金代诗坛学习唐人的先声  相似文献   

7.
本文梳理贾岛涉及文学理论的吉光片羽,首次指出其文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复古倾向,且使其仰慕孟郊、张籍的古诗与古乐府,力矫浮艳,变格入僻,形成特立独出、雅正清奇的“贾岛诗格”并深深影响一代诗人,致使晚唐五代被称为“贾岛时代”而饮誉后人。  相似文献   

8.
“古诗文”这个中国文化上的明珠,不管是从文学手法角度还是思想内涵方面,对小学生来说都是受益无穷的。 学生所受的文化熏陶绝大部分源于学校,一个学生是不是满腹诗书,要看学校有没有古诗文化,要看我们是否为学生创设学诗的氛围,而营造学诗氛围的主要阵地应该是课堂。怎样利用有限的课堂对学生进行古诗文化的熏陶,这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古诗十九首》与三曹诗歌传世的数量虽然不多,却诸体兼备。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这些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动物,它们不但种类丰富而且意蕴深厚。它们的引入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象图群,拓展了诗歌的题材,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它们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处境、心境和对人生的感慨。通过品味这些“动物”的审美意蕴,我们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对落寞仕途的失意、建功立业的渴求、游子思妇的孤独、身居乱世的忧惧和人生短暂的喟叹以及行乐游仙的向往。这些情感互相交织在诗人的内心中,让我们找到了一个走进诗人内心世界的入口。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破解学生读不懂古诗的难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借鉴古人的读诗方法,结合古诗的句法结构特征,在教学中通过实施“断”—“译”—“联”—“对”四步赏析法,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地心领古诗表面文意,神会古诗情志内涵。  相似文献   

11.
台湾诗坛一直把尹玲看成是一个单纯的“战争诗人”。实际上,战争只是尹玲诗创作的一个诱导性因素,诗人真正关注的是与人类的生存处境有着更普遍、更本质关系的“不流血的战争”的时间,以及人类超越时间困境从而达到“永恒”的可能性。诗人的结论是:只有“回忆”才能超越时间,拥抱永恒。  相似文献   

12.
当代著名诗人邵燕祥在新时期“归来”之后继续创作了大量诗篇,并呈现出了与他以前的创作截然不同的风貌,对于这些诗作中所展现出的精神世界进行探索,是我们理解“归来”诗人邵燕祥的一把钥匙。从“一颗有璺的心”、“人格理想的倔强坚守”和“用‘临终的眼’看世界”这三个方面对“归来”诗人邵燕祥的精神世界进行分析,可探索他的诗作与他的内心世界之间的隐秘联系。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的新诗史研究中,从未把30年代中后期涌现出来的一批诗人──“密云期”新诗人作为中国新诗现实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加以重视和研究。有关文学史著作只是把几位重要诗人视为现实主义诗人,而略作孤立的概述。但当我们从群体研究的角度,对“密云期”新诗人的创作成就作具体的分析和整体的考察后,就不难发现,他们在整个新诗现实主义发展史中有不可替代的独特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历来人们把曹植看成是建安时期最杰出的代表诗人。钟嵘《诗品》称曹植为“建安之杰”,说他在文学领域里的地位“譬人伧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风。”谢灵运更激赏曹植的才气:“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其它赞赏曹植及其诗歌的评语,如“风雅当家,诗人本色,断推此君”(成书倬云:《多岁堂古诗存》卷三)、“与‘三百五篇’异世同律”(张戒:《岁寒堂诗话》)等等,比比皆是,俯首可拾。从现在学术界的情况来看,对曹植的评  相似文献   

15.
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个特殊的类别.它的最大特点是以历史题材作为直接的吟咏对象,从而表达诗人某种见解与观点,寄寓诗人某种特定的思想感情.张玉榖《古诗赏析》卷十一说:“(咏史诗)初非呆衍史事,特借史事以咏己之怀抱也.”这里所说的“怀抱”,既包括诗人寄寓于历史题材中的某种特定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诗人对历史题材中人物与事件的某种看法和评价.  相似文献   

16.
元代后期的重要诗人萨都刺是一位少数民族作家。他的七言古诗取径宽广,特色鲜明,创获显著,不愧是元代诗坛上的佼佼者。本文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三个方面,对其七言古诗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生活在此处     
李愚 《社区》2013,(20):64-64
19世纪,法国天才诗人兰波创造了“生活在别处”这句话:20世纪,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把这句话弄得世人皆知了。“生活在别处”是一种虚妄的追寻。“别处”的生活永远值得我们去追寻,然而,它却是不真实的。每个人都向往着“别处”的生活。其实,“别处”仅仅是用来调剂“此处”的,真正的生活不在“别处”.而在“此处”。  相似文献   

18.
时间,似乎带有哲理的属性,是引人关注、令人思索的富于诗意的题材。在我国古代诗史上,有多少诗人以诗的语言,塑造了生动的时间形象,表现了深刻的时间感,并表达了他们对于人生的见解。如李贺《苦昼短》中的“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若不识青天高,黄土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便是。诗人艾青说:“古诗是古人用他们的眼光看事物,用他们习惯的表现手法,写他们自己的思想感情。”事实正是这样。统观古诗,诗人往往面对欲挽难留的“飞光”、短暂易老的人生,或秉烛夜游,或举杯消愁,或留念往昔,或无限感伤……其总的特点可说是从过去吸取自己的诗情。这  相似文献   

19.
韦应物与陶渊明并称“陶韦”,学陶是韦诗的基本方面。除此以外,韦应物还很注意学习《古诗十九首》、“大小谢”以及其他汉魏以至晋宋齐梁的诗人,形成了其诗歌“源出于陶”,融汇诸家的艺术风貌,取得了自创新格的成就,颇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早在1995年2月,“诗国忠臣”、老诗人高加索生前把诗人冯亦同喻为“一把火”,“在生活矿藏中聚焦j在情感喷井上点燃”,“有了火的热烈,火的光焰”,这种特殊的“光热效应”熔铸成激情澎湃,立意高远,构思精巧,韵味隽永的大量诗篇。近日由新华报业图书出版中心和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诗集《紫金花》,是冯亦同的第三本诗集,是其代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