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形象思维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吗?形象思维是不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它究竟属于感性队识的范畴,还是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它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还是也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是形象思维讨论中至今仍然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拟就形象思维讨论中疑问最多与争论最大的两个问题,即一,形象思维为什么是理性认识?二,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求得学术界同人的指教和帮助。  相似文献   

3.
(一)作家的形象思维和科学家的抽象思维都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都是认识的深化活动。两种思维都必须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一“认识客观现实的辩证途径。”也就是由事物的现象到本质,片面到全面,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的认识过程,“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就其性质来说,两种思维都是认识的  相似文献   

4.
以《神思》为出发点 ,通过对形象思维的主客观因素分析和心理各层面的比较 ,从心理学、脑科学的角度探讨形象思维的生成机制 ,认为形象思维是建立在表象基础上的表象链的动态过程 ,它包含抽象思维 ,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综合作用的对世界的整体观照。  相似文献   

5.
有一个时期,诗歌界对思维问题的认识,是有分歧的:一种认为文艺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和其他工作一样,都是逻辑思维来完成的。否认形象思维的存在。另一种认为诗歌创作就是通过形象思维来完成的。不存在逻辑思维,也没有什么内在联系,是势不两立的。 思维问题,这是文艺创作中很重要的理论问题。它既属于哲学范畴,也属于美学范畴。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较好地揭示和解决,必然直接影响诗歌创作的健康发展。有一个时期,由于只强调诗歌创作是逻辑思维,忽视了形象思维的作用,实质上是取消了诗歌所据有的艺术特点,消弱了诗歌的形  相似文献   

6.
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科学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人们对形象思维及其作用的一些说解,本文从思维科学和提高科学认识水平的角度,对形象思维的实质及作用进行探讨。形象思维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思维形态。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以不同的途径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逻辑概括性使形象思维具有明显的理性性质,赋予形象思维以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动作用。形象思维的独特的创造性、贯穿始终的形象性还使其在某些方面具备抽象思维所没有的优越性。形象思维为科学认识奠定可感的认识基础,为科学认识提供美的追求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不能把形象思维混同于感性直观在前一段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中,有的文章的基本论点是建立在所谓“认识和认识的表现之间有区别”的基础上的。从这个“理论基础”出发,把艺术反映现实的过程划分为认识过程和创作过程,认为艺术家在对现实的认识过程中,无所谓形象思维,“只有借助于抽象”,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而只是在创作过程中才有形象思维,因为艺术家“要借助形象思维而表达对社会生活的本质的认  相似文献   

8.
现代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多层次、立体型、网络状的认识。居于最高层次的是宏观的哲学认识,其次是中观的心理层面的认识,再就是微观层面的生理的或本能的认识。由于受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影响,我们以往的认识论只重视研究宏观的理性认识,而忽视中观和微观的非理性认识,这是我们以往在认识和实践中失误的主要的理论根源。认识是从形象到抽象的发展过程,因此,为了弥补以往认识论研究中的缺失,就必须研究非理性认识及其与形象思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形象思维也属于理性思维,它不同于感性的表象。观念的形象是思维的最初元素,在观念的形象之中蕴涵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既相互分离,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矛盾本质。形象思维以观念的形象为出发点和基本要素建立了形象运演系统。同时,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构成的理性思维的互补结构,形成思维系统的整体效应。因此,应该把形象思维作为重要的认识论范畴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两个飞跃”的过程中,精神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本文想就这一问题粗略地谈点看法。 我们认为,在“两个飞跃”过程中,精神既可以向内发挥作用,也可以向外发挥作用。所谓向内的作用是指精神在头脑内部的作用,这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摄取感性认识并使其上升到理性认识;使理性认识转化为“理想意图”。向外的作用是指精神对外界发挥反作用,这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反作用于精神和反作用于物质。 那么,精神对摄取感性认识并使其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些什么作用呢?我们这样提出问题,是以人们已从外界获得一定精神为前  相似文献   

11.
形象思维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学术问题。 据说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美学》就明确提出了“形象思维”问题,可是从Eestalungen这个词并不能明确理解到,因为它的“思维”的含义并不明确。虽然别林斯基、高尔基等人多次提到艺术家用形象思维的问题,但是对于形象思维并没有作出充分的、公认的、无可怀疑的论证。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如《文心雕龙·神思》是讲高远的构思,并非“形象思维”本意,倒是《比兴》《夸饰》《丽辞》等可以说包含有古老的形象思维理论。但和近代的形象思维理论差距很大。  相似文献   

12.
形象思维是文学艺术认识的规律。美是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形象思维的深入探讨,必将涉及美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对形象思维作些粗浅的探索。一、艺术与科学的区别何在? 在论证形象思维的过程中,不少同志认为艺术和科学在内容上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方法,并把这种看法当作为形象思维立论的重要依据。人们从别林斯基那里寻找证明,或者也可以说是沿用了别林斯基的论点:艺技和科学,“它们之间的差别根本不在内容,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里,虽然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环节作了区分,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作了确定,且指出了理性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发展过来的,但是这些阐述都过于简单、笼统。特别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跃变并没有得到说明。本文试图通过对表象的特点的分析、阐述,指出表象在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中的作用及相关问题,以求说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跃变是如何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一、重视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我们提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而智力的核心是逻辑性的智能,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这是不是说,可以忽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了呢?不是的,不仅不能忽视,而且还要加强.无论从心理学或从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来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二者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偏废.抽象思维如脱离形象思维的基础,则可能培养出大批华而不实、只能空谈、不接触实际从而也不具备实践能力的书呆子.为什么呢?首先,我们从人类正常的认识规律来看.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  相似文献   

15.
探究式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它更强调了学习的过程,通过学生的切身体验来掌握概念和规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应注意创设问题,营造探究氛围,循序渐进,在活动中应从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出发,让学生从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相似文献   

16.
一心理学著作中认为“表象是由感知到思维的必要的过渡环节”,有的心理学家认为表象是介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形式。这说明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大脑中保存着的印象,具有直感性,又是进行概括了的舍去了个别的独特的特点,保留下一般特点的事物形象,因而就有模糊性和不稳定性。表象的这些特点可以成为思维的初级形式,即非语言的具体思维的形式。巴甫洛夫认为动物在反映现象  相似文献   

17.
什么叫形象思维?在我国百家争鸣的大讨论中,各家畅述己见,这本是不足为奇的事,因为时至今日还没有给它一个严格而公认的科学定义.有趣的是各家在争鸣中,总不免要引经据典,称“形象思维”之说最早来源于俄国的别林斯基,还有不少材料辑录了从俄国的别林基斯到苏联高尔基、法捷耶夫等名家的关于“形象思维”的论述;由于众说纷纭,不能统一;又由于讨论中明明引用的原文是一个,只是由于译文不一,竟然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这就不免使人要对译文、甚至对原文论述产生怀疑,从而也就使人要对俄文中  相似文献   

18.
<正>从实践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人的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而从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这是人的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究竟是怎样实现的?这个问题至今尚在讨论之中.本文就其中的中心环节问题,方法论问题,模式问题发表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一第二次飞跃是一个过程,它是以环节系列为其中介的.第一次飞跃是一个抽象化过程.飞跃的中心环节是感性认识.通过实践活动,人们的认识从一般意义上说,依次经历了“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  相似文献   

19.
笛卡儿、斯宾诺莎和莱布尼兹,通常被看作十七世纪西欧大陆唯理论派哲学的主要代表,仿佛他们是属于同一个学派的。这只是在一定意义下——而且是在很有限的、非主要的意义下——才是对的。这就是说,只是就认识论上他们有着片面重视理性认识而贬低经验或感性认识的共同倾向这一点上来说,才可以把他们看作属于一派。至于说到按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解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毛泽东同志把这一认识过程简明地概括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来(或实践——认识——实践)这样两个飞跃的过程.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第二个飞跃的重要性,他说:“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①他认为认识运动只说到理性认识为止,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一半,更重要的还是后一半,即从认识到实践.那么,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呢?它是不是可以从理论直接变为人的实践活动呢?如果说前一个飞跃过程是经过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样两个阶段(也有的同志认为经过了感性、悟性、理性三个阶段)那么后一飞跃过程是否也有几个发展阶段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