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德谟克利特的科技伦理思想赵海琦关键词德谟克利特,科技伦理思想,贤智论,刻苦求实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370年)是古希腊原子论唯物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的科技伦理思想,是他原子理论的衍生。他认为,"灵魂是由原子组成的,思想也是物理的过程。"[1]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伦理思想:科学地探讨了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提出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科技道德原则;阐明了科技道德的主要规范。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伦理思想是批判地继承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科技伦理思想和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科技伦理思想精华创立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伦理思想及其理论主要来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儒家科技伦理思想深深植根于儒家思想的宏观系统之中,儒家科技伦理思想中经世致用的科技观念、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以德化知的知识理念以及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等对当代中国科技伦理体系构建、促进科技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科技伦理观的发展经历了初步探索期、基本形成期和发展完善期三大阶段,形成了既具丰富理论内涵,又具深刻实践价值的科技伦理思想。中国共产党科技伦理观发展的内在逻辑突出体现为:科技的发展要始终坚守“科技向善”的根本原则,要始终贯彻“因时而变”的有效方法,要始终遵循“内外协同”的转化路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科技伦理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与时俱进的必然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科技治理实践的智慧结晶,是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健康发展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5.
科技伦理道德,是指人们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中进行科技活动时对于社会、自然关系的思想与基本行为准则。科技工作者是科技研究与行为的主体,更须恪守科技道德。我们关注科技伦理道德问题,是要保证科学技术进步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6.
赫伯特·马尔库塞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以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为逻辑前提,以自然解放论为理论内核,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终极诉求。他关于生态危机成因、人与自然关系、科技异化等问题的精辟论述和独到见解,对于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比较中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很多基本问题是相同的,对此的比较性研究,可以有助于认识及了解人类文明发生及演化的历史。考察自孔子和苏格拉底以来至二十世纪初两千多年中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脉络,主要从古希腊伦理学与先秦儒学、基督教伦理学与宋明理学、西欧近代伦理思潮与明清启蒙思想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具有以下基本的精神特质:天人合一、以道驭技、以人为本和经世致用.天人合一是哲学基础,它决定了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的基本走向和理论旨趣;以道驭技为理论核心,它构成了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的光辉的一面;以人为本是价值归依,它深深根植于科学家和技术工匠的心灵之中;经世致用为突出特点,它奠定了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以解决实际问题见长的风格.这些主要精神是中国传统科技伦理的菁华,是处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历史依托.  相似文献   

9.
儒家科技伦理思想由孔子开其端。孔子的求真殉道的治学伦理、知德统一论与无神论倾向、惜生爱物的生态伦理与资源伦理思想以及将自然美与伦理美结合起来的比德教育方法,对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前科技伦理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科技创新思想体系的形成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创新是江泽民理论思维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创新在江泽民科技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江泽民科技创新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这也是江泽民科技创新思想的宽阔视域;在科技创新中,江泽民突出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认为自主创新是我们真正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基石;科技创新的基本战略、目标、重点、主体、保障、基础、国家创新体系等构成江泽民科技创新思想丰富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1.
如何看待科技活动的伦理代价,它可以区分为科技自由主义与科技保守主义两种基本不同的态度;两者之间的张力经常造成我们选择的困境,并且难以坚持一以贯之的立场。对科技活动的不同的伦理态度,通常都可以从利益和文化背景上分析其根源,并通过合理的社会建构,寻求两者之间的良性互补。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科技德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科技德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高校科技德育的比较优势;科技道德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人才需求具有内在契合性。当前,生态文明视野下科技德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育主体素养水平欠缺、教育内容不明晰、教育方法单一、教育管理体系不完善。为此,要提高科技德育工作者主体素养,增强协同性;明晰科技德育内容体系;改进科技德育方法,实现多元化;健全科技德育管理体系。以此,通过多种途径合力提升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3.
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在强化学生创新意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探究性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本文运用系统论的研究方法,结合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梳理了当代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发展历程,并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科学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运行模式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意义重大 ,针对目前我校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现状 ,提出适应我校情况的学生科技活动运行模式 ,促进学生科技活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试论大学生科技活动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 生 科技 活 动,是高 校培 养 创新 人 才的 重要 组成 部 分,是 对课 堂理 论教 学 的有 益 补充 。科 技与 人 文素 质 的错 综复 杂关系 是,科技 进 步与 人 文素 质进 步 必须 协调 发 展、才能 为人 类 带来 幸 福而 不是 灾难 。 人文 素 质教 育,有助 于 大学 生 文理 素质 的交融 ,有 助于 发 展大 学 生的 非智 力 素质 ,有 助 于培 养大 学生 牢 固的 社 会责 任感 。 加强 大学 生 科技 活动 中 的人 文素 质 教育 ,必 须要运 用人 文 精神 激发 大 学生 求 知动 力,要运 用人 文 精神 培养 大 学生 的科 学 道德 观,要运 用 教师 人格 的 力量 培养 大 学生 的科 学观念 ,要 加强 大学 生 科技 研 究方 法的 指 导。  相似文献   

16.
美国政府对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二战改变了美国的科研模式,确立了政府与高校在科研领域的新型合作关系.而中国高校科技工作受到政府的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虽然中美两国政府都主要从政策和资金两个方面为高校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支持与引导,但在支持的强度、支持的目的和引导的方向上存在较大差异.只有深入比较这些差异及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才能为中国政府加强对高校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续,在素质教育中,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高校学风校风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共青团组织是实施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主体之一.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发挥自己优势服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共青团组织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体现,也是创造性地开展共青团工作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大学自主创新与科技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科技自主创新主要是指大学利用自身的科技资源优势提高原始创新、技术集成和吸收消化能力。大学科技体制可分为外部体制和内部体制两个层面。当前,我国大学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归根结底在于大学科技发展体制性障碍,主要表现为科技投入管理效益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以及科技活动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滞后于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当务之急是要通过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推进大学内部科技管理体制与组织结构创新、加强大学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等途径,提高大学科技活动的效益,促进大学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相似文献   

19.
根据欧盟“欧洲翻译硕士”(EMT)的要求,结合作者多年从事科技翻译工作的体验,讨论MTI教学目标和培养翻译能力的途径。为提高学生的信息挖掘能力、主题知识能力和翻译服务能力,建议MTI课程设置中包括文献检索、中高级科普、科技文本类型、翻译伦理等课程。  相似文献   

20.
科技正义与法之正义关系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科技发展模式由行政计划模式向市场法治模式过渡,市场经济使科技主体与立法主体的正义观发生巨大变化,进而导致科技法的正义内涵也在发生着演化.科技产生的社会问题激化了伦理道德与实在法之间的矛盾,立法者亟须发掘当代科技的正义内涵,并适时创制或修订科技法,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应从正义内涵入手,拓展科技的正义价值观,为整合科技法的价值目标提供理论基础,并且探析科技引发现行法弊端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