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梁启超虽没有对<大乘起信论>论战发表过看法,但实际上受到了冲击.论战后,他的佛教信仰不变,但此后的佛学论著极少,正式研究佛学思想的论著只有两年后的一篇对原始佛教的研究,似乎表明他想从源头理清佛教思想.在这篇论著及其他涉及佛学的书信和演说中,他已不再将<起信论>的"真心说"作为评判其他教理的依据.不再轻言"真常心"了.他将佛教思想概括为"无我",此举解决了论战可能造成的佛教信仰危机;同时他又提倡积极意志,用于宗教修证或道德修养.但"无我"又如何能建立行动主体和道德主体,他无法从佛学中得到答案,于是转到儒学,从阳明心学中建立道德主体.因此在论战后,他并非真的放弃或否定了"真常心",而是对佛学采取了学术立场和修证立场的二分法.在学术上严谨地区分各宗理论;而在宗教修证和道德修养中,他仍坚持.真常心".实际上,在佛学中也可以建立道德主体.戒体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2.
董仲舒的科学思想主要就体现于他的天论和"天人感应"及阴阳五行说之中。他的"天"论严格说是有中国特色的自然神论,绝非是"正宗神学";其"天人感应"论所说"非有神,其数然也",显然是对有神论的拒斥,并提出了研究事物间"数"的关系的任务;他有关"十端"的"天"及宇宙图式的构成,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和相互关联的系统来对待,这对形成中国传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科学思想,无疑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所以把董仲舒的儒学体系看作宗教教义,并把儒术视为宗教,显然是错误的,也是对其科学思想的扼杀。  相似文献   

3.
费尔巴哈的"宗教"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尔巴哈的"宗教"情感和传统的宗教情感有本质区别,是费尔巴哈作为一个无神论唯物主义者热爱自然、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崇高精神境界.他试图建立"新宗教"取代旧宗教,实质上是要建立新的哲学取代旧的哲学,也意味着用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他反对宗教,但不否定宗教的精华,实质是反对过时的旧的思想、理论.他提出的用爱的情感取代宗教的思想,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毛泽东猛烈揭批"万恶社会",决心"改造中国与世界".他认定世界上"吃饭问题最大",坚信"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提出要确立一个"从事根本改造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五四时期,毛泽东认定"民众是天下的主人",坚定主张进行阶级斗争.从主张"呼声革命"到坚决主张"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不仅标志着毛泽东在阶级斗争这个重大问题上完成了从唯心史观向唯物史观的转变,而且也标志着毛泽东已经转变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同一切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一样,由民主主义者到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也经历了一段曲折的、不平凡的思想转变过程. 关于毛泽东同志在“五四”时期,思想信仰的转变问题,党史学界还存在一定的分歧,这主要是关于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时间问题,也就是以何时为转变的标志问题. 本文试图通过对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的考察,就毛泽东同志世界观的转变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事实为依据,论述了毛泽东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原因。纵观毛泽东早期思想发展的过程,他的每一个重要思想都是随着社会的大变动而发展并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创造性地建立了关于调查研究的理论体系与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作为我们党从事社会调查的开拓者,他所进行的社会调查,其内容之广泛,思想之深刻,时间之长久,规模之宏大,在我党的历史上是空俞的。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是他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在反对来自左的机会主义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毛泽东同志在求学时期,就认识了在中国进行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为了革命,必须掌握中国国情,调查研究的思想,已经根植于他的心灵深处。读书时,他经常利用寒暑假,  相似文献   

8.
从酝酿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毛泽东对过渡时期理论一再发生认识上的失误。究其思想根源,主要是毛泽东未能坚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与时俱进"地做出理论创新;而是拘泥前人,犯了他自己过去所一贯反对的教条主义错误。  相似文献   

9.
青年毛泽东价值观可追溯为以"无我"为核心的价值观、"唯我"价值观和"大我"价值观三个时期,其影响因素与各个时期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无我"为核心的价值观形成同他早期接受儒家学说的本体论观点和最高道德原则密不可分;"唯我"价值观的形成源于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充分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意义;青年毛泽东的"大我"价值观依然是他寻求"大本大源"的"宇宙真理"和实现"内圣外王"之业的思想模式,它不同于前两种价值观的关键是:"无我"、"唯我"价值观实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价值观,而"大我"价值观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地方自治思想是毛泽东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接受并亲身实践的一种重要思想 ,他从实现真正民治的目的出发 ,提出了湖南民族自决、建立湖南共和国、“湘人自治”等主张 ,这些观点有别于当时地方军阀所提出的“联省自治”的主张 ,亦与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存在一定的区别 ,这些观点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文化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般研究者主要是从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视角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而忽视了它的文化运动背景.这种理论上的偏颇,导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内涵理解上的偏颇,即只注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的实际相结合,忽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本文提供若干鲜为人知的史料,说明在毛泽东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前,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的文化人在总结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已从不同视角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中国化的问题,论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应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发展者的问题.毛泽东对"中国化"的阐述既吸取了当时理论工作者的观点,又大大高出于他们的思想,具有经典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涵是继承和发扬中国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继承和发展。2013年,不少专家学者对毛泽东政治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宗教思想、国际战略与外交思想和军事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13.
李商隐提出"属词之工,言志为最"的诗学观点是对儒家传统诗学观的继承与驻守.然而他的诗学观更多的是对儒家传统诗学背离主张"直挥笔为文",与儒家传统诗论的"主文而谲谏"观点是有明显区别的;重视诗歌缘情功能,提出"咏叹以通性灵",强调抒写性灵,反对文以载道,有意与"圣道"礼义相对;提出元气自然论,重视"真"与"美",倡导以情为文,体现其对儒家道统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杨昌济对青年毛泽东的成长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中西文化观上,杨昌济是持"中西融合论"的,主张融东西文化于一炉,冶出一种崭新的中国文化.杨昌济的这种中西文化观代表了当时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青年毛泽东继承和发扬了杨昌济的中西文化观,并成为他日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晚年,在接班人问题上有三大心结:国家安全心结、"赫鲁晓夫"心结、"独立王国"心结.国家安全心结促使他及早开始培养和锻炼接班人,在中央划分一线二线,并且反对"秀才"接班."赫鲁晓夫"心结使他始终担心接班人成为野心家和阴谋家,成为修正主义者."独立王国"心结使他对中央一线领导人不能真正放手,最终不得不在党的主席位置上"鞠躬尽瘁",而且无法避免在接班人问题上的权力斗争.在研究毛泽东接班人问题时,这三大心结是需要引起重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青春"哲学与"第三文明"观均衍生于现代中国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且忧患不断的"五四"时代,是同属于李大钊的两个独特思想命题,体现了他对处于水火之中民族的深切关怀和解决现实深重危机的渴望.前者融现代宇宙观、国家观、人生观、历史观于一体,为李大钊最终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理论前提和思想准备;后者则是李大钊社会政治理想的现实目标和价值述求,并以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俄国为现实指归."青春"哲学与"第三文明"观为李大钊最终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思想准备和现实图景.它们之间的递进关系实现了李大钊思想从价值理性到工具理性的飞跃,印证了他最终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寄语     
毛泽东是20世纪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是富有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他既创立了丰功伟绩,也在晚年犯了严重的错误.这是主持人对毛泽东的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刚一建立,毛泽东立即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他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提出了从我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原则。他深刻地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出了必须不断地调整、改革、完善用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他反对照搬外国的模式,提出要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他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些思想是毛泽东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杰出贡献。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正是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对<毛选>中关于"言必称希腊"一语应有一个完整、准确的理解.毛泽东这里所说的"希腊",既指苏联,也指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既指共产党内教条主义者所背诵的马列主义的个别词句,也指当时国内一部分资产阶级学者所鼓吹的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毛泽东在重点批评党内教条主义者的同时,也批评了国内的"全盘西化"论者.他虽反对"言必称希腊",但并不反对向外国学习.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科学观以及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在文革中有极端化的发展。毛泽东的科学观区分了普遍真理和具体特殊的经验,党或者党的领袖掌握了将二者相联系的权威。这一科学观有民粹主义的暗示,肯定"劳动"的伦理涵义,并成为攻击知识分子的武器,但更应从贫穷国家的发展需要来理解这一实用主义的科学观。毛泽东认为在官僚机构中会产生独立的统治阶级,与私有制产生的特权阶级一样。毛泽东的这一观点在文革中走向极端,认为党和国家机构一样有官僚主义的弊病。他彻底地反对官僚主义并不等于无政府主义,因为他强调在国家社会的范围内应该有一个具有压倒性的决策权力的权威。他反对官僚主义的方式是教化掌权者,与毛的科学观相关的是掌权者必须"参加劳动",与群众相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