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灾祸、病疫和死亡是人类面临的最大疾苦,凉山彝族丧葬习俗作为人生礼仪中最后的"通过"仪式,源于彝族日常生活独特的神灵观和祖灵崇拜,寄托着彝人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信仰表达,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追求。在历史迁徙和文化流变中,凉山彝族丧葬仪式仍保持古朴深厚和人性化的文化传承,调适和维系着彝区社会秩序,强化着族群自我认同,不断满足着彝人的精神需求,因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深刻的社会记忆而被凉山彝人视之为极富生命力和神圣性的独特文化叙事和活态信仰传承。本文以凉山彝族丧葬习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凉山彝族丧葬仪式、禁忌文化、文化意蕴等进行分析阐释,解读凉山彝族丰富而深邃生命观的文化内涵和认知价值,揭示其背后蕴含的生存智慧和合理性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2.
彝族"尔比尔吉"是生产与生活经验知识的结晶,其内涵丰富,独具特色,与凉山历史文化相辅而行,反映了凉山彝族自然地理和各个民族经济、政治、历史、文化以及人民心理素质、语言风格等各方面的特点,成为广义的、独特的、典型的凉山彝族文化特征,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和保留价值。  相似文献   

3.
哭嫁歌是一种独特的女性文化,其创作、演唱及传承,极好地折射出女性的角色心理及生命历程。哭嫁歌中有许多反映女性生命史的内容,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女性的生命史。哭嫁歌产生、兴盛、消亡的过程既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必然,也彰显出女性文化、角色心理、女性生命史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4.
凉山彝族丰厚多彩的口传文化浓缩深邃的思想于精炼的言语中,承载着历代彝族的生活镜像、历史记忆和族群认同,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充满着生存的智慧和审美取向,展示凉山彝族高度的口头创作才能,其独特价值对现代人弥足珍贵。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大多处于淡化、衰退和变异,甚至面临旁落、失传、濒危的状况,保护与传承形势严峻。当前,结合国家重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现实以及彝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需要,对凉山彝族口传文化开展抢救保护、合理开发和系统研究,认识其所蕴涵的理性智慧和精神特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保护自觉,凉山彝族口文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富有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自古以来,凉山彝族一直生活在大渡河、金沙江流域的崇山峻岭中。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之经济、政治、民族等多种历史原因的影响,凉山彝族长期处于相对孤立和封闭的生存状态,其文化传承因而更具独立性和完整性。在凉山彝区广泛流传的《姿子妮乍》是毕摩用于驱鬼祈福宗教仪式的驱鬼诗。受彝民族传统述源思维的制导,诗歌用一个富于神话色彩的爱情故事演绎鬼的起源,是一首文化意蕴极为丰富的彝族原生态诗歌。《姿子妮乍》把美女、君主、英雄、鬼神、爱情、宗教等母题交织在一起,兼具宗教仪式与艺术审美的双重功能,有着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彝族火把节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和中国十大民俗节庆之一,蕴含着彝族人民的农耕文化记忆和族群认同 标识,具有十分突出的传承保护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然而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冲进,凉山彝族火把节传承社区和文化空间 的存续状况令人堪忧。对凉山彝族火把节保护的现状进行梳理,对彝族火把节传承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新时期彝族火 把节整体性保护的路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每一种民间习俗的传承都有其特定的深层的文化内涵和原因机制.哭嫁这种在现代社会还广为流传的民间风俗同样也印证了这一点.本文认为哭嫁是婚礼的辅助仪式,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现代哭嫁应该更多地发掘其艺术价值,使其可以作为一种先进文化传承下去,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优秀本质和精髓.  相似文献   

8.
土家族"哭嫁歌"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具有道德教育功能,是土家族口传教育的重要形式。随着土家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外部文化的冲击以及青年一代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叛离,土家族"哭嫁歌"发生了嬗变,其道德教育功能逐渐削弱。  相似文献   

9.
文章选取凉山彝族疾病仪式治疗中具有普遍性的"斯尔几"仪式为个案,讨论疾病仪式治疗的地方知识、地方经验与文化认同。该仪式在凉山普遍受到认同,源于彝族独特的疾病信仰与仪式治疗信仰体系。毕摩仪式实践、世传毕摩的文化资本及社区成员长期的经验积累,使"斯尔几"仪式治疗成为彝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斯尔几"仪式中涉及生态观、人文关怀、文化人格、社会秩序修复等内容对社会和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仪式治疗的模式主要由治疗师毕摩、仪式主家、文本、动植物等构成。凉山彝族疾病治疗仪式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让患者获得身体与精神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试析哭嫁歌     
一、东西南北都有哭嫁歌 我国56个民族中,婚姻习俗方面,许多民族都有哭嫁习俗与哭嫁歌。解放前,哭嫁习俗与哭嫁歌,乃是我国南北许多民族婚俗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正如云南芮增瑞同志在《论<哭嫁歌>》(《彝族文化》第202页,楚雄文化研究所编)一文中指出:“过去,我国许多地区和民族,姑娘出嫁都有‘哭嫁’的习俗,在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中,这种习俗尤为普遍。从内容上看,又是妇女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进行控诉的怨歌。  相似文献   

11.
结合"尼木措毕"仪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对凉山彝族洁净与污秽观念进行文化分析。洁净与污秽作为一种分类和象征观念体系,并非孤立存在于凉山彝族宗教文化中,而是深嵌于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凉山彝族的洁净与污秽具有神圣与秩序、外部边界与内部区隔、隔离与阶序、三元对立的四个原则,把握这四个原则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凉山彝族文化。  相似文献   

12.
填补道德领域研究空白——简评苏克明等著《凉山彝族道德研究》徐诺居住在大小凉山一带的彝族是我省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也是彝族中聚居程度最高、保持传统社会结构与风俗习惯最完整的一部分。研究凉山彝族,特别是其丰富而独特的道德文化,不仅是民族学中的一个颇具...  相似文献   

13.
凉山彝族民间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大众中有广泛的流传和影响。从类型来说,大致有“克智”、“史诗”、“哲理诗”、“抒情诗”四种。每一种诗歌都个性鲜明,富有特色,尤其长于叙事和抒情。这些民间诗歌不仅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为研究凉山社会、历史文化和凉山彝族思想意识等方面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凉山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文化功能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缺乏正规学校教育的凉山彝族传统社会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同样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支撑。彝族传统家庭教育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功能,其主要表现为传承和保存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吸收和借鉴异族文化发展本族文化的教育功能,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丰富的彝族民间口头传统在各种婚丧礼仪过程中以真实的、活灵活现的状态存在,它们在这些场合里获得了极强的生命力,并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笔者选择了安宁河流域的一个平坝彝族村子——冕宁县回龙乡"舒诺村",对他们的哭嫁歌进行调查研究,试图从中分析平坝彝族口头传统的传承及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婚嫁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哭嫁歌中,出嫁姑娘是各个环节的主体,具有典型的女性主位特征,具有土家族姑娘成年礼仪的意义。从哭嫁歌参与者、过程、内容等方面,哭嫁歌反映了土家族文化的认同及其与"他者"文化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7.
凉山彝族毕摩宗教仪式除了独特的宗教和文化特性外,还具有其他传统教育类型无可替代的教育内涵和功 能。凉山彝族人正是通过这种集体性的参与,深受演绎场域的熏陶,保存和丰富着村落的集体记忆,增强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凝 聚力,同时也承继了彝族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哭嫁歌是一种曾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古老习俗,我国汉、土家、藏、彝、壮等族都有这一婚姻风俗,土家族的哭嫁歌无论从其存在的时间长度、空间广度,还是从其内容的丰富、音乐的精妙等来看,都具有代表性.哭嫁歌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成果丰厚,但也留下了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从以前的对文化事象的关注到深入女性心理是哭嫁歌研究的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土家族的"哭嫁歌"是土家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家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本文从语体归属、话轮转换和篇章修辞结构角度对土家族哭嫁歌进行篇章解读,为人们更全面的了解土家族哭嫁歌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凉山彝族漆器"2008年6月7日被国家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是先辈留下的宝贵遗产,给彝族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宜,升华了彝族人民的审美观。彝族漆器以餐具和酒具等生活日用品为主,以其产品的实用性、工艺的独特性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通过对凉山彝族漆器的产生与发明,凉山彝族漆器传承元素,凉山彝族漆器髹饰传承地,凉山彝族漆器髹饰传承人的调查,分析凉山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