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易》云“生生之谓易”,而乾坤乃“易”所以然者。乾之性为健,坤之性为顺,故健、顺之德乃生生所本有。从而,内在于生生的健之性、顺之性势必影响生生。基于对儒家文献的考察可以看出,生生中的健、顺关系主要表现为主辅、互补和互渗三种形式,健、顺正是通过此三种形式展开对生生的影响和作用,促使生生顺利、完善和成功。  相似文献   

2.
《周易》的生态哲学以“生生之为易”的生命哲学为根本,以“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为核心,既主张人类自觉主动地顺应、遵循天地“生生”之道,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又强调人“厚德载物”、“赞天地之化育”,臻至自然生态整体和谐的审美理想境界.《周易》的“生生之为易”、“天人合一”、“保合大和”等观念蕴含着极为丰富深刻的生态审美智慧,对中国美学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哲学博大精深,《周易》是中国哲学神圣的源头和经典,中国学术神圣的源头和经典,中国生态智慧宝库和智慧宝典,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核心,形成中国文化独特的易学形式。《易经》阐述的“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人“三才”的思想,区别于主-客二分的现代哲学,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思想。它是建设现代环境伦理学的重要思想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依据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在思考生命生存时,知晓“生命各得其养以成”,以“需”和“养”两个重要概念,表示生命的生存权利,并把它提到“仁”的道德高度,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4.
<正> 一《周易》的理论体系建立在其自然观的基础之上,“天地养万物”、“天地感而万物化生”的观念充斥了这部经典的一切方面。在八卦系统中,以象征天地的乾坤两卦为最重要,《系辞》所谓“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天地乃是自然万物之最本原的存在。《系辞》曰:“生生之谓易”,又云:“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晋韩康伯注:“天地者,易之门户;而易之为义,兼周万物,故曰行乎其中矣。”这种关于天地生成万物并支配一切的思想,构成了《周易》哲学的理论基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尽管也认为“唯天为大”,但似乎并没有象《周易》那样将天的原则与社会的伦理政治礼乐等等神秘地联系起来。是产生  相似文献   

5.
"生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观念,它最早在《周易》中被系统地阐述。其基本内涵可概括为"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日生"、"天地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言"天道生生",其实是立"人道",要求人间的"盛德"、治世的"大业"应该坚持"恒久"、持续的精神。这一观念对当今世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宝贵的智慧资源。  相似文献   

6.
一《语丛一》第18简云:“天生百物,人为贵。”人之所以为贵,自然是与天生之百物相比较而言的。在此有几个问题需要弄清楚:天生百物,天何以能生百物?而人之所以为贵,与天命到底有何内在的关系,与诸物相比到底有何所以为贵者?天命是“天生百物”的生生之原,而天自身才是此生生系列所从出的根柢。天命自身即无即有,天命之纯命是一种创生的活动力,而天命之所命则是命物的内涵或结果,从天命之纯粹自身性到天命诸物的生生过程中,其中必然涵摄“物由亡生”的原理。不过纯从天命的直线性下落来看,它也只是一个生生的过程,物的形成则是其结果。天…  相似文献   

7.
"生"字的背后隐藏着一切认识论、知识论、本体论或存在论、生态论哲学的最高机密。生的哲学、生生的哲学的意蕴非常丰富。是"生",让我们存在,让世界活脱脱地在我们的面前呈现,让万物是其所是而成为它最本己的自身。作为一个高度概括的概念,"生生"把物的存在及物的运动的最基本特征与最内在的秘密都包容了进去。离开作为它存在的基本条件的"生生",物不可能形成它的整体感。天道即生道,或物道、人道。物的存在通过生生而使它自身不断创新。每一个物的内部、每一个物与他物之间都广泛地存在着生态,物的存在本身就是生态化的结果。人活世间,每一件小事、每一个俗物都是属于我的存在,体现着我的关系,构成了我的小生态。道德学与生态学也可以被整合到一起。  相似文献   

8.
受神秘的生殖崇拜文化影响,《周易》美学尚“生”,推崇“生生”.所谓“生生”,即孳生不绝,繁衍不已.《周易》之学六十四卦的演变就是一个阴阳间化生化合的自然“生生”流程.宇宙天地就是一个“生生”的有机整体.“生生”中相互依存、相互转变,化生化合,此即为“易”.“易”为“生生”.“生生”即生命的绵延.生命绵延的根源在于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动.《周易》这种强调“易”与“不易”,以生生变易为恒久之道的审美意识正好体现了中国美学求新务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张载的"民胞物与"论及其现代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载哲学以《易》为出发点,在“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基础上建立了“天人合一”的儒家新伦理体系。在张载看来,人与万物之间有广泛意义上的伦理关系。与天地为友,与万物相随。人应该将天地万物视为亲密无间的朋友,以宏大的气魄、广博的视野来审视宇宙人生。这些思想对当代中国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社会无疑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瑞雄 《理论界》2023,(11):29-34
《周易》的生态思想集中体现在其宇宙论或自然观中。在自然的生成上,《周易》主张天地万物自然而然地生生不息,强调生生的顺成性、反生性、交互性、开放性和时机性。在自然的秩序上,《周易》提出了天地父母、万物同胞、宇宙一家的关联结构。在自然的意义上,《周易》强调天地生物之仁德,显示了一种无目的和无意志的道德宇宙观,并以此作为圣人治天下的模范。《周易》“生生之仁”和“万物一家”观念,有助于在生态危机背景下对机械论自然观和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1.
"生之谓性"与二程的"复性"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世陵 《中州学刊》2005,(1):138-142
中国儒学宋以后的复兴实质是复性,复性多方而二程选择了"生之谓性"."生之谓性"与"性善"的矛盾通过"性中元无"与"生之而有(善恶)"在二程得以沟通,并新解"性善"之"善"为叹美之意.人不能言说"人生而静"的天性本身,但可以通过人的修道或澄治之功对天性施加影响.从天地之大德经絪緼化醇到生之谓性,表现为一种经由"生"之善道而从一般本体到具体人物之性的生成过程,因而天下无性外之物.但天道性命的客观普遍性需要"通之以道"才能实现,这既是指心超越形气的束缚而实现内外、己物一体,也是因为性道一体乃在于人"天德"自足.自足的天德会有污坏,需要敬治以"复旧",回复到"天然完全自足"的"本质"上.  相似文献   

12.
陈文殿 《天府新论》2009,(6):103-107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龙”不是“神”,而是中华民族生命存在方式和生命生成方式的凝炼、概括和提升。中华“龙”文化的建构历程及建构机制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形成及生命生长历程。从生命生成视角和文化建构视域来看,天地之大德日生、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构成中华“龙”文化的生命理念;其生命生成方式和文化建构模式是一种融合兼容、有容乃大的模式;其基本特性是优化创生性、开放性兼容性、协调和谐性、系统整体性、一体多样性。中华“龙”文化内蕴着宝贵的生命生态精神和生命伦理智慧,从生命生成的生态性视域解读中华“龙”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老子》中的"物"主要分为"道"、天地、万物、器物等四类存在体。"道"是绝对的"有",是形上之"物",它开出了天地、万物等天然现象之"物"。"道"在展开自身的存在过程中孕育出天地,继而由天地的运作产生万物。在这一宇宙生成论中,"道"始终"不自为大"。天然现象之"物"依"德"而展开其存在。天地的"不自生"即是天地保持着自身合理的存在状态,天地与万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万物分为自然物和人,万物的普遍存在状态是"自化",人如何"自化"影响着万物的整体走向。器物是人造现象之"物",是被动的存在体,其"德"本自万物。辨析《老子》之"物"具有三重意义:其一,理清层次、结构、关系、价值向度、侧重点、思想特色;其二,利于语词、文本的遴选和文意的理解;其三,进入"自"的向度。  相似文献   

14.
尽管人类还不曾弄清每一个“世纪之交”或“千僖年”之于自身历史进程的实际作用究竟何如 ,地球村的居民早已借“跨世纪”的名义载歌载舞 ,纷纷为各行各业展望21世纪的前景。近年来 ,笔者时常碍于同行师友之催约 ,进退两难。惟当盛情难却之时 ,辄硬着头皮勉从一二 ,还忝为外埠两家学术刊物的“笔谈”联络员。虽并未成心与主流声浪过不去 ,却俨如外星人模样 ,凉水没少泼。大概也可以说 ,“知我者 ,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 ?”自己最忐忑不安的倒是动口太多 ,动手却太少 ,光耍嘴皮不啻犯史学之大忌。瓯越大地宛如风水宝地 ,确乎生生不…  相似文献   

15.
程丽芳 《江淮论坛》2006,(5):125-128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上的一个古老命题,与西方“天人相合”的观念不同,中国哲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崇尚自然的道家哲学对此有较多论述。《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圣人高出众人之处即是能顺应自然,取法于天。《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正是“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追求极致。这一哲学命题为中国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石,体现在东晋诗歌的山水审美中,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更有一种动人的景象。  相似文献   

16.
《东岳论丛》2016,(3):106-114
唐岱在《绘事发微》之《自然》篇中提出了"以笔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思想,表明笔墨之自然与天地之自然具有一定的共同性,这一共同性使笔墨之自然能够合于天地之自然。这一共同性关键在于对自然的理解,在中国古代哲学观念中,自然即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因此"天地之自然"指的是天地化育万物时那种自然而然的生命状态,"笔墨之自然"描绘的是天地中那处于生命的自然状态的山水,也因此笔墨成为绘画显现天地生生本体的载体,二者相合于体现自然状态的生命境域。但是,唐岱并没有详细解释二者的根本差异与相合的方式。从当代自然美学的视野来看,天地之自然是自然审美对象,而对应于西方自然观的应该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地观,"天地"近似于自然美学中"自然","笔墨之自然"所描绘的应是形而上的天地观。"相合"思想折射出的重大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贯通自然美学与艺术美学。而笔墨为何能描绘山水生命的自然状态,完成与天地之自然的相"合"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种观点认为 ,中国哲学自然观的特点是从“生命存在”角度理解自然 ,同时把天地自然看作是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生命之源和存在基础 ,天地自然因之具有“生生”之德。万物均出于自然 ,各有其道 ,人之所以被超拔出来居于“三材”地位 ,乃因惟独人道具有“成万物”之理性作用。由此构筑的天人关系理论即形成中国独特的生态哲学之主轴 ,其内在理路是 :1.天地自然生成万物 ,故乃人生命之源 ;天地自然同时形成以人间男女、夫妇为基础的礼义原则 ,故它又是人生意义和价值之依据。 2 .人生价值即实现自然所赋予的目的 ,此亦即完成人之自我本性。 3.天…  相似文献   

18.
《易传》辩证法中的人生哲理陈书翔《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它的作者汇集了前人丰富的思想内涵,把《易经》推向先秦辩证法思想的最高峰。它精湛的辩证法观点对中国后来的辩证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易传》最简要的命题是“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一阴一...  相似文献   

19.
王船山从天人关系的视域阐释了位财与仁义的关系:作为天地之心的人,是天地借以用来治理和使用万物的;作为人类生活重要现象的位财,是天地用来治理和使用人、也是人类实现自治的重要方式;作为人类德性的仁义,是天地一阴一阳之道及生生之德的呈现。二者关系可概括为:位者仁之藏,财者义之具;仁以守位,义以理财。基于"生生之谓易"的易学语境和儒家重义轻利的道义论传统,船山从人类与万物"生成"和"存有"的存在论视域阐释了位财仁义的本体论内涵。  相似文献   

20.
黄仲则是乾隆诗坛一位声名籍籍的人物。他一生落拓,才高不遇,但不依门派,不傍前人,卓然自成一家。他以自己的清才秀笔,直抒胸臆,吟唱自己的悲愤,歌哭自身的不幸,发出对时代的“不平之鸣”。黄仲则生当“盛世”而吟唱悲歌,自谓写诗“好作幽苦语”,被后世论者称作“为封建末世鸣奏哀曲的卓特歌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