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西游记》中的300多条俗语、谚言进行了归纳整理分析,认为《西游记》中的俗语、谚言设置有许多明显的特点:因人而设、语如其人,体现了人物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无论出自何人之口的俗语、谚言,皆富有哲理,同时体现了一种世俗化倾向,多具明代世俗社会的人情味;内容广泛,涉及社会人生诸多方面,表现出明代社会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社会风气。俗语、谚言的运用形成了《西游记》文中语言生动幽默、活泼趣味、流畅滑稽、明快诙谐的喜剧风格,显示出浓郁的世俗化风气。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的风格与礼乐文化的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行文学史一般认为《西游记》的风格是幽默和诙谐,然而,风格应是作者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体现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各种要素中,而幽默和诙谐只能概括作品的艺术特色,不能概括作者玩世不恭的创作个性,注意的是作品的形式而忽视了作品的内容。本文从分析作者玩世不恭的创作个性入手,通过对礼乐文化的发展变迁的历史考察,揭示了《西游记》的游戏风格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漫画技法的稚化和演进——张天翼前期儿童文学艺术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天翼是一位世所公认的幽默作家,或称讽刺作家,也有人称他为“文字的漫画家”。1932年5月22日,鲁迅写信给日本友人增田涉,为其选编《世界幽默全集》的“中国部分”,推荐郁达夫、张天翼的作品,并说:张天翼“是最近出现的,被认为有滑稽的风格。”“幽默”、“讽刺”、“滑稽”和“漫画”,这些概念自有细微的差别,但用来评价张天翼,却是同一意思。由此也可以想见张天翼创作总体上的艺术特色了。日本评论家伊藤敬一说:张天翼  相似文献   

4.
胡适《西游记考证》谓《西游记》的长处“就是它的滑稽意味”,其中“种种神话都带着一点诙谐意味。”对此,他似是赞赏,又似鄙夷,而认为《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它至多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而“不用深求”。近人据此而批判胡适诬蔑、贬低、乃至否定了《西游记》;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批评。我写这篇文字,对胡适的学术思想暂不作评论,而只是说明:滑稽诙谐、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人物的语言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大量俗语的运用形成了生动幽默、活泼风趣、流畅滑稽、明快诙谐的喜剧风格,显示出浓郁的世俗化风气;类似童话语言的特性使整个作品充满了童趣,富于童话的诗意和美感;声口毕肖的对话语言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的形象,展示了人物的性格。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的幽默艺术以现实生活内容为根基,富含审美价值与艺术魅力。其具体体现在作品的幽默技法、幽默语言、幽默风格、幽默内涵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通俗戏曲小说插图深刻影响了浮世绘,浮世绘《西游记》插图在和式世俗化、幻想具象化上的努力,使精心翻译制作的《绘本西游记》更易为江户时期的日本民众所接受。浮世绘画师对异域的想象,在插图中仪礼、衣冠、相貌等和汉兼容的样式上,体现了江户民众对中国唐代的理解;对《西游记》中妖怪的形象、奇幻的场景等作精心的描摹,又满足了江户时期民众热衷于妖怪的心理,对感官刺激的诉求以及对人间场景奥义的探求。其艺术处理与接受方式,体现了日本市井的观念。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虽然位居经典之列,但纵观现有的评价并不充分,也不尽合理、到位。运用文学场、多元价值系统等现代文学观念对《西游记》作新的价值评定,可以认识到艺术本体价值、文化载体价值、学术价值、创新孵化价值构成了《西游记》价值系统的丰富性,而开辟再生态神话实现中国神话的复兴、与儒释道主流文化的深度契合、以科学未来意识提升理性思维,是《西游记》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价值体现。要准确认识《西游记》的价值系统,除了在理论上的探索,还需要进行现实的、物质的显性转换。  相似文献   

9.
要讨论幽默艺术,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幽默。我们应把它与更高层次的美学概念“喜”区别开来,又与同一层次的其他美学概念“讽刺”、滑稽”等区别开来。幽默是喜剧中的一个范畴,是喜剧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与讽刺、滑稽不同。在笑的领域里,对肯定性事物的缺陷付之同情的嘲笑为幽默,对否定性事物的无情的讥笑为讥刺,单纯而不含道德评价的逗笑为滑稽。老舍也说:“滑稽可以只是开玩笑,而幽默有更高的企图,凡是只为逗人哈哈一笑,没有更深的意义的,都可以算作滑稽,而幽默则须有思想性与艺术性。”[1].幽默是老舍语言的一贯风格,较…  相似文献   

10.
在以往的《西游记》研究中,对于玄奘史实与小说的关系,以及玄奘史实在小说成书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玄奘史实之最终衍变为“神话”,究其原因,是由玄奘事迹本身的超一般想象、宗教题材的神秘性、民间传播渠道的调制三端所共同促成。而《西游记》小说中的游戏色彩、诙谐滑稽特征、取经主人公与实际主角发生错位等特征也是在不同程度上,经过民间渠道的传播后所打上的历史印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分析《红高粱》、《甲方乙方》、《武林外传》以及湖南卫视精心打造的“超级女声”等影视热点的狂欢化表现,探讨狂欢化深受观众欢迎的原因,在传统遭受颠覆的背后,体现的是人们文化审美观念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大众更为喜欢滑稽幽默、搞笑热闹的喜剧。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作者在深入研读《西游记》文本及《性命圭旨》一书的基础上,发现二者的主题和结构竟然完全吻合,后者是前者的文化原型,前者是后者的艺术体现。《西游记》的作者所要表现的是阴阳五行、金丹大道、三教合一、实现人生等中国传统文化。因此,《西游记》不是一部神魔小说,而是一部空前绝后的文化小说。《性命圭旨》与《西游记》如出一辙,可以推断这两部书的作者很可能同出于安徽歙县唐太史之手,而不是吴承恩所著。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这部神话题材的小说,通过一系列充满离奇幻想色彩的故事,在给人一种快意娱乐和幽默感悟的同时,传达着明朝教育家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在它神幻奇异的故事之中、诙谐滑稽的笔墨之外,蕴藏着深刻的警世教育功用,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唐僧精神垂范世人;行者经历劝喻世人;取经磨难教化世人。修身必先修心,修心重在除魔。人们要常静处体悟,省察克治,要注重事上磨练,要贵于改过。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考察繁本小说《西游记》宗教描写的迁移情况。从本事缘起的角度看,《西游记》的写定者对于《心经》作用的特定呈现,体现出宗教情感思维依然是小说创作的内在依据;历代僧传中的高僧感通故事及其在民间的广为传播,对于《西游记》小说创作具有文本拓展意义。小说中宗教意识与世俗观念的贴合,以及宗教描写向现实人生的转移,隐现了时事缘起的写作意图,代表了宗教描写艺术转换的主要进路。  相似文献   

15.
对《西游证道书》的评点文字进行了探考,认为其中固然有宣扬道教金丹大道的内容,但亦揭露和批判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不平,揭示《西游记》的哲理性内涵,赞美《西游记》的奇幻特色、诙谐幽默的艺术笔法和情节结构的感人魅力,可供借鉴之处良多。从丰富的典籍和不同的角度对其评点者进行论证,认为《西游证道书》的评点者既非如清人所言为汪象旭,亦非如当今学者所言为黄周星,而是黄周星和汪象旭共同评点。  相似文献   

16.
作为"神魔"小说的代表,《西游记》一书不仅对后世的"神魔"小说,而且对当时的各类小说都产生了广泛影响。以近年在韩国奎章阁首见的《型世言》为例,该书卷九所记之奇人异事,卷十所述之精异灵怪,与《西游记》详加比较,在情节和语言上都明显见出前者的影响。这种情形固不足为奇,但也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游记》的巨大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对《西游证道书》的评点文字进行了探考,认为其中固然有宣扬道教金丹大道的内容,但亦揭露和批判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不平,揭示《西游记》的哲理性内涵,赞美《西游记》的奇幻特色、诙谐幽默的艺术笔法和情节结构的感人魅力,可供借鉴之处良多。从丰富的典籍和不同的角度对其评点者进行论证,认为《西游证道书》的评点者既非如清人所言为汪象旭,亦非如当今学者所言为黄周星,而是黄周星和汪象旭共同评点。  相似文献   

18.
消解精神是《西游记》自由精神的重要表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上解构既定观念,形式上采用玩世性的游戏笔墨。所谓既定观念,主要包括构成《西游记》思想基础的儒道佛等观念;所谓玩世性的游戏笔墨,因其玩世的不严肃性,而具有了消解意义,主要包括具有戏谑、幽默、闹剧和童话特征的形式。这种消解精神,主要源自《西游记》写“心”的特征和人物如孙悟空市民式的浪漫与自信。  相似文献   

19.
从分析《西游记》的思想倾向入手,探讨了《西游记》在民族文化中的创新意义和价值,认为《西游记》对于中国古代封建官僚体制及其所制造的神圣的东西毫不留情地彻底打碎,呈现出追求解除束缚、思想解放和追求自由的意愿;艺术上的变奏曲式的叙事手法,文学上的史诗性和想象力的张扬,是这部名著在民族文化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是神魔怪异小说的代表作,虽然金庸认为它过于玄怪,但《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名著,人物鲜明生动,情节离奇,环境奇异,语言幽默,而金庸对孙悟空印象深刻,因而金庸小说对《西游记》自然有所借鉴,这主要表现在塑造人物、构思情节、营造奇境、妙用趣语以及描写武功、门派、丹药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