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探索的道路     
托尔斯泰在其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都在探求生命的意义.从安德烈、彼埃尔、列文和聂赫留朵夫,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由"生"的困惑到"生"的解惑的过程,以及他由寻求自己灵魂幸福到为别人活着的探索道路.托尔斯泰晚年的出走则是他在生活中最后完成了探索的道路.在托尔斯泰毕生的痛苦与困惑中,我们看见作为俄罗斯人独有的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2.
列夫·托尔斯泰于70岁高龄时写下了不朽代表作——《复活》(1889——1899)。这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不断追求与探索的光辉结晶.《复活》深刻而广泛地表现出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重大社会问题,最集中地宣扬了“托尔斯泰主义”,体现了托尔斯泰“撕下一切假面具”,达到“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思想。《复活》是通过男、女主人公的不断忏侮、反省走上精神和道德上的复活,借以表现人性由丧失到复归的过程。它反映了俄国千百万农民推翻沙  相似文献   

3.
列夫·托尔斯泰的终身宏愿是拯救人类灵魂,开拓大同世界。他终生不懈地从哲学、政治、经济、宗教、道德方面进行探索。在封建势力强大的俄国,妇女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同时也是托尔斯泰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托尔斯泰认为,男女是社会的主体,妇女生来只配当妻子和母亲。妇女只能到育婴堂、厨房、卧室去。托尔斯泰反对妇女解放,反对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研究文化艺术和科学。他对妇女的道德要求高于思想要求,提倡贤妻良母的妇女观。但这并不是托尔斯泰的全部妇女观。同其它问题一样,他的妇女观也是矛盾的。这位“东方不动制度”的思想上的代表者,作为一个“暴虐与奴役的敌人,被压迫者的友人”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是我国早期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从最初信奉西方功利主义,到佛学,再到儒学;不管是哪一种选择,他都走得坚定而有力。他认为儒家和佛教在本质上都是为解决人世问所面对的困惑和苦难,在生命的终极关怀意义上具有一致性。因而,在一定意义上,“援佛人儒”是可能的,是行得通的。梁漱溟是徘徊在“佛”“儒”之间的智者,他的文化哲学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和色彩,但归根结底,他认为自己的思想主体仍是儒家的。本文试图对粱漱溟的文化思想进行一个简单梳理,主要包括其人其思想,而侧重点则在于他对“儒”“佛”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本文比较研究马克思和列宁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旨在探讨揭示像俄国、中国这样的刘、农结构”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般规律和具体道路。一、马克思的“困惑”与他理论研究的深化1842年,马克思初次接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问题。他一方面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问题对于先进的欧洲国家首先对于英、法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又承认现有的知识和以往的研究不容许他对法兰西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妄加评判,我们不能用一句话解决在由两个民族解决的问题。马克思首次面对他不能解答的社会主义之谜。“’为此…  相似文献   

6.
美的本质再探索樊德三美的本质问题,康德和列夫·托尔斯泰都曾说它是美学中的一个谜。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说:、“美是个象谜的东西”。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艺术论》中说:“‘美’这个词儿的意义在一百五十年间经过成千的学者的讨论竟仍然是一个谜。”确实如...  相似文献   

7.
从“农二代”的青春与梦想遭遇困境角度切入,就如何帮助他们走出迷茫,分析生命际遇困惑,关注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其生命的价值意义,从教育文化、企业管理、社会管理多层面挖掘问题的深层次根源,多角度探索有效路径和应对策略,为维护他们身心健康,解决生命困惑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论波伏瓦的《人都是要死的》曾艳兵生的价值和意义不能仅由生自身来展示与证明,因为无论是怎样生,轰轰烈烈也好,默默无闻也罢,潇萧洒洒也好,苟苟营营也罢……“人都是要死的”。“即然存在着死亡,我们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可见,死亡促使人类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五四”前夕,茅盾为探索十月革命的“动力”与“远因”撰写了第一篇文学论文——《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直到晚年,茅盾仍怀念托尔斯泰这位“天才的艺术家”。茅盾与托尔斯泰——这两位属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现实主义大师,从文艺观到文学创作方面,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存在空虚症”是当今社会较为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但高职生的这种现象比本科院校学生更为突出,因此开展生命意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以弗兰克尔意义分析学说作为重要理论借鉴,经多年实践探索,构建了一个与我国高职学生生命意义现状相适合的,由生命意义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构成的高职生命意义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1.
有岛武郎与托尔斯泰,尽管一个在日本,一个在沙皇俄国,而且时代相差50年,但是他们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托尔斯泰一生完成了许多杰作,他的名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风靡全球,历久不衰。研究它的思想,著作,生平的作者遍及全球,人才辈出;有岛武郎身为画家,小说家,生在东京,是大藏省官僚的长子,自学习院高等科辍学后,进札幌农学就学,壮年因生父及妻子之死的震撼,加入笔耕行列,中年自杀,结束了的生命,作为日本白桦派文学兴盛期的重要作家之一,发表《一个女人》、《该隐的末裔》等20篇不朽的杰作,是大正小说的一座丰碑。事实表明:有岛武郎与托尔斯泰尽管生在两个国度,却同样誉满全球,虽一个中年夭折,一位高龄。可是,都是世界文坛上永不陨落的璀璨巨星。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眼于19世纪后期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创作,对其不懈的探求精神、人物形象的塑造、叙事声音的处理、结构特色以及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其与传统现实主义、现代派文学的联系或区别,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了托尔斯泰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长老制是俄罗斯东正教传统的核心之一。虽然,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与俄罗斯东正教传统思想存在分歧。但是,托尔斯泰晚年的宗教思想却有了长老制思想的影子。文章从托尔斯泰与俄罗斯东正教长老的交往入手,结合他的日记和晚期文学作品,分析俄罗斯东正教长老制对托尔斯泰晚年宗教思想的影响:托尔斯泰同长老的交往改变了其对修行思想的看法;长老制顺从原则动摇了托尔斯泰理性信仰基督教思想;长老制中贞洁原则改变了托尔斯泰禁欲思想以及俄罗斯东正教长老制中神化理想对托尔斯泰"天国"理想的补充,最后指出托尔斯泰晚年受到长老制思想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诗集中有不少直接以死为题的诗,表现了西方人对死亡的热切关注。但不同的是,里尔克并不仅仅沉醉在死或夜的审美意境中,他认为,对死亡的恐惧和悲哀,乃是生命意志对命运的不屈抗争;在死亡的角度上反思生命的意义,死亡在大自然和人类恒新恒异的发展进程中显示了真和善的积极意义;孤独的生命现象又不可能是真正孤独的,它是在一种看似寂寞的生命当中体现出广阔而普遍的精神。面对死亡向人类展开的全部艰涩和困顿,里尔克阐明了他智性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5.
北村的苦难意识形成于意义匮乏的当代社会现状和他忱于哲思的个性,表现的是个体生命的精神苦难,它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北村小说强调的是形而上的苦难形式和虚幻的精神救赎,具有某种主题先行的说教和传道色彩。托尔斯泰的苦难意识形成于俄国19世纪的黑暗现实和他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受苦的主体是广大的下层人民,它的核心是人道精神;托氏小说展现的则是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及不同的精神类型。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揭示人物心灵的辩证法,再现出人的心灵的真实,托尔斯泰经常采用以下几种艺术描写方法:把人物的生活经历划分为几个阶段,通过不同生活阶段的不同心理活动,写出他们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过程;运用符合人的思维规律和思维方式的内心语言,创造人物的内心独自;通过一连串的心理细节,反映人物心灵发展的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17.
戚国华 《东方论坛》2012,(2):70-73,79
"路"在史铁生的人生历程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含义。由于双腿瘫痪,他无法走路;将近四十年,他不断地探寻人的生命困境的缘由与终极希望之出路。从荒诞的命运谜路走向"爱命运"的审美与艺术之路,他经历了漫长的求索之路;至终他坦然认同并走在仰望与奉献的爱愿之路上,完成了他的"过程即目的"的人生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18.
托尔斯泰高度评价老子思想,其思想中有与老子相近的观点,如"禁欲"和"无为"。他提出了自己的"勿以暴力抗恶"的主张,认为这与老子的"无为"相通,并以老子"柔弱胜刚强"佐证。他看到统治阶级的奢侈享受,和老子一样反对统治阶层扰民。但是,将二者比较后可以发现,托尔斯泰在接受老子思想的同时进行了带有浓厚博爱色彩的变通。老子"无为"是深谋远虑的治国之策,托尔斯泰的"无为"则带有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深关中国革命和建设成败的事业。毛泽东不仅开创和奠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而且毕生都在探索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 ,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毛泽东在理论上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20.
徐讦对生命意义的执著必然地联系着他的宗教情怀,但他对宗教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从他的小说创作我们能清晰地看出他日益深厚的宗教情感,特别是后期的<彼岸>、<时与光>展现的宗教对于生命的神圣救赎意义,更昭示着他力图追寻终极关怀,渴望精神超越的生命情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