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自觉追求文学独创性的作家,1946年其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的出版让他在文坛上享有盛誉,在这部短篇小说集中作者用一种诗意的叙事方式围绕果园城讲述了一个个亲切又凄凉的故事.作者着重分析师陀《果园城记》中的人物形象是游走在爱情边缘的女性,孤独不得志的知识者和卑微坚忍的小人物,并探究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及作家独特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2.
《果园城记》是师陀先生的代表作,以18篇小说连缀成集,抒写了日常中浮动着无常的小城人生。平静的日常以习惯窒息着人的生命,时间的无常又带来历史与命运的无奈悲情;原本无常的想象在小城人的叙述中也成为日常。面对以上日常与无常的悖论,《果园城记》展现了小城貌似平静下的大变动,以及时间与历史的无情。师陀以此完成了对破碎旧梦的追寻与失望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不少媒体刊登类似《中国空巢青年催生"孤独经济",可望超日本》、《中国"佛系"青年喜欢独来独往催生孤独经济》、《养蛙游戏霸屏,背后是"孤独经济"的兴起》的社会报道。报道指出,目前国内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孤独寂寞"感,正在催生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孤独经济",许多商家正试图利用"空巢青年"的生活方式赚钱。这种"空巢青年",有着怎样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今年1月份,一家职场社交平台发布的一份《孤独经济》  相似文献   

4.
《果园城记》是师陀在抗战期间于上海怀想故土写就的一组诗化小说。作家立足于果园城的各类生活样式,从文化检视和人生审美的双重角度出发,通过情调结构、象征隐喻、意象组合、以文作画等诗意的笔法实现对国民精神和乡土文化的理性烛照,并越过批判的表层,从精神深层透视乡土中国的生态相与生命本真,表达了对人性、对中国命运的现代化探究和人类困境的哲理思索。《果园城记》富含着哲思与诗性,并且"诗"推进了"思","思"强化了"诗",使两者达到了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5.
作者从叙事学与接受美学角度,以现代文学史上在叙事技巧方面作过有益探索的作家师陀的三部小说《马兰》、《结婚》、《果园城记》为依托,分别从叙事者、叙述结构中心和叙述的时空表现三个角度对作品作了深刻分析。  相似文献   

6.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孤独”的矛盾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森.麦卡勒斯是美国文坛史上极具才华的女作家,她的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是最具代表意义的一部作品.表达了人类的“精神隔绝”和“终极孤独”主题。本文通过对《心是孤独的猎手》中“孤独”主题的分析,突出“孤独”双重性本质的特点:孤独是残酷和决绝的,但最终所指并不是消极和阴郁的,而是充满积极色彩的爱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张爱华在其第一本散文集《孤独女子》中展现的孤独是多层面和多成分的。这种孤独肇始于作者孩提时在动乱年代被动形成的心理学层面的性格“孤僻”,但作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将性格上的孤僻升华为哲学和艺术层面的“孤独”品格,从而对人生共同关注的诸多主题产生更为自由与深邃的领悟与关照。  相似文献   

8.
余华的长篇小说创作的指向之一是通过写作达到自我人格的完善,作品内部有着动态的自传性。从《在细雨中呼喊》到《兄弟》,令人绝望的孤独感是余华长篇小说的重大主题。与此同时,小说叙述中的狂欢色彩却越来越浓重。"狂欢"作为一种发现本我与宣泄自我的方式,目的在于对童年时期自我内心孤独与压抑的疗救。"看客"是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对象,这一概念曾被用在余华作品研究之中,而事实上,以《在细雨中呼喊》为分界点,"看"与"被看"的所指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因为绝对真实的自我永远无法通过叙述抵达,这些小说隐喻了个体孤独与狂欢角逐的矛盾而复杂的存在状态。"看"与"被看"模式正是这种不确定的存在状态得以展现的条件,在人类认识自我的意义上隐喻了现代文化带来的深刻困境。  相似文献   

9.
《变形记》的艺术特色是其叙述视角的孤独色彩.作品孤独的叙述者之构成主要取决于作品实际上的第一人称的内心体验这一叙述角度,与之相联系的是作者精心设计的虫形人心这一矛盾。第一人称内心体验独特叙述视角是虫形人心所决定的,而虫形人心这一矛盾又通过独特的叙述视角加以调节。在这种不断反复的过程中,完成了作品的中心题旨和显示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吉姆爷》是康拉德最受推崇的小说之一。通过具体分析贯穿小说的一条线即"暗线"——"孤独"在文本的作用,指出康拉德成功地运用这条线,从侧面揭示了《吉姆爷》主题,使整部小说的含义更含蓄、更丰富的同时,从而缩短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增加了小说阐释或解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一只是孤独的狼,一只是孤独的豹。对于电视上经常看到的温文尔雅的蒋恺来说,似乎都是那么不和谐。但是无论是《绿萝花》中温文尔雅的嘉伟,还是《血玲珑》中"坏"到底的匡宗元,都没有现在的这只"孤独的豹"来得真实。  相似文献   

12.
刘亮程的散文中有一个并非全部"人化"的孤独者谱系,他们是作者与世界的纠葛关系中体验最为真切、自然和随性的那类孤独感受的具化形象。孤独者最终体验的向度是死亡。在作者的心目中,不仅生者的灵魂是孤独的,甚至连死者的灵魂也是孤独的。对自然生存的思索,契合着刘亮程心灵中关于反抗孤独的主题。刘亮程散文以"注定孤独"的理路和"反抗孤独"的意识凸显了其独特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3.
《心是孤独的猎手》是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代表作之一。文章分析了小说中塑造的一组性格、年龄、职业、肤色各异但却都饱受孤独之苦的人物,指出他们深层次的孤独和哀伤的表现、核心、由来等,小说主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整体美国人的精神隔绝和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14.
托马斯·沃尔夫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天使,望故乡》是一部自传性很强的作品。小说中贯穿始终的主题之一就是孤独。在《天使》中,每个人物都是绝对独立的,他们追逐梦想,独立选择,独立行事。正如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所言,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他生而孤独,孤独是生存的一部分。因此结合克尔凯郭尔的孤独个体理论从孤独个体、孤独与上帝的关系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作品中“孤独”这一主题,将有助于了解作家的创作思想,进一步挖掘作品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5.
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和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虽然背景不同,但都体现了作家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人文关怀。《阿拉比》中的少年在孤独中顿悟,顿悟后却又陷入《纸团》中医生的孤独,现代人似乎逃脱不了孤独的命运。作为有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的现代作家,作者在作品中探索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并对人类的命运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6.
整个20世纪,由于人类物质家园的毁坏和精神家园的失落,孤独几乎成了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一个主题。作为众多关注、探讨孤独主题的作家之一,王安忆小说中的孤独是对普遍生态的感悟,其中饱含着理解与悲悯,在孤独的表现和探讨中对人的生存环境、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批判,对人性本质作了深入的挖掘和剖析,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思考。以王安忆的几部作品为例,从"生存的孤独"、"情感的孤独"和"困惑中的探索"三个方面进入王安忆的小说世界,可以体会出其中传达的孤独感以及作者为摆脱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感所作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师陀的《果园城记》以一种悖论式的情感方式透视中国民族的社会文化性格 ,将以“果园城”为代表的小城世界的思考引向历史的纵深 ,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对记忆中果园城的眷恋与对现实中的果园城最终的弃诀正是现代知识分子对乡土中国复杂情感的真实流露 ,而这种情感的流露作家常常是借用对时间这一潜在的小说主人公的处理来表现的  相似文献   

18.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反映了千百年来被人忽视的"中国式孤独",文章试图通过作家的创作个性以及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特点总结出刘震云笔下"中国式孤独"的基本内涵。结合小说文本分析"中国式孤独"的文本表现、形成原因和研究意义,以期对国民精神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雪似乎是美好的,但这种美好是人类逃避现实的一种心理映射,是一种掩盖式的虚幻的美好,柳宗元的《江雪》所表达的主题与人类逃避现实的心理产生共鸣。孤独是与人类共生存的情愫,《江雪》展现了一幅把人吞噬的可怕的天地间的孤独,可怜的渔翁是孤独的构成要素,他使这种孤独更显孤独。这种孤独的情境是人类千百年来孤独的生存状况的缩影。这种孤独的直白恰恰又表达出人类不甘孤独压迫的抗争精神。《江雪》的生命信息在于那轻轻一抹的垂钓的渔翁。这位倔强的渔翁正是人类顽强抗争、奋发向上精神的写照。这正是《江雪》的生命信息。这种不屈的生命的顽强是对人所处的似乎把人吞噬的孤独与死亡的反讽。  相似文献   

20.
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世界文学经典,也是后继作家进行文学改写的重要源泉,英国当代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新作《蟑螂》便是对《变形记》的仿拟。作为“一个古老传统的政治反讽”,不可靠叙述是呈现反讽意义的重要方式。《蟑螂》中的第三人称叙事不可靠叙述,具体表现在人物视角和议事录文本的使用两个方面。本文利用叙事学中的不可靠叙述理论,详细分析文本中的第三人称不可靠叙述表征,理清不可靠叙述和反讽主题之间的关联,从而探究小说不可靠叙述背后隐含的深刻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