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用文本细读方法,分析了纳博科夫的小说美学观,认为:纳博科夫独特的现实观在颠覆传统小说的美学原则的同时,也为小说的无限可能性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保障;在纳博科夫看来,小说的魔力是在真实细节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幻觉的世界,这需要作家想象性的创造;小说归根结底是对人诗性存在的表达,是对诗性智慧的召唤.  相似文献   

2.
余岱宗新著《小说文本审美差异性研究》在对一系列西方现代经典作家作品的深度解读中,阐发了自己对小说研究的理解,并提出了自己的小说文体观、美学观及批评方法论。一"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都建立在瓦解了某种文体特征的基础上。"1在余岱宗先生看来,经典之所以被甄选为经典,意义正在于它对传统叙事模式的消解和颠覆,对叙事资源及美学可能性的开拓。  相似文献   

3.
8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坛崛起了一批"先锋"派小说家。他们从艺术形式入手,大胆地进行实验,对传统小说的艺术形式进行颠覆,而且进入传统小说艺术形式的深层,对其赖以存在的依据--"真实性":文化、历史、意识形态,做了解构和反动。从而剥掉了传统小说的种种神圣的外衣,彻底的改变了小说艺术形式"真实性"等种种观念,使小说艺术获得一次彻底的解放。余华在先锋派作家中占据着独特的重要的位置,表现出最强的颠覆意图。在他的颠覆策略 (艺术形式 )中戏仿是一种重要的尝试。所谓戏仿,是一种文体现象,它或对某种文体形式进行夸张性模仿,或…  相似文献   

4.
王朔的小说以颠覆为能事,它们颠覆了爱情、秩序以及一切传统的价值规范.这种颠覆有一定的警世意义;而其所依据的仍是中国传统的"痞"文化,因此,"痞子"最后只能重归传统.对这种荒诞人生状况的思考,才是王朔小说的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5.
美国作家莫里森的第七部小说《宠儿》讲述了南方重建时期,已成为自由人的黑奴重建自我身份的故事。黑人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和重要文化密码——“召唤应答”,作为小说的主要叙事策略,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小说中的人物通过"召唤应答",踏上了一条回归自我,捍卫黑人主体性和尊严的道路;而小说作者则借助于同样的文化密码,开始了她回归非洲传统文化的征程。无论是在语言运用上还是在叙事技巧上,我们都可以从《宠儿》中看到莫里森与黑人本土文化的契合点,而本民族的文化意识更是植入了她灵魂深处。  相似文献   

6.
法国"新小说"理论强调一种特殊的"形式主义",其反对文本外部的阐释,拒绝完整故事与人物形象,主张回归作品本身,诉诸读者直观感性体验的审美效果,这是对欧洲传统小说叙事的颠覆与消解。以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理论比照反观"新小说"理论中所彰显的独特"形式主义"及其现实诉求,不仅可以重新加深我们对罗伯-格里耶"新小说"理论的美学意蕴的体认,还可以有助于我们在现代情境下辩证地理解内容与形式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7.
借鉴解构主义研究方法,通过对新武侠宗师金庸小说《笑傲江湖》的解构分析,颠覆了以往金庸小说研究中对其小说结构和主题的理解,认为:从结构上而言,以往批评所认为的小说中"江湖"和"庙堂"的二元对立结构并不成立;从主旨上而言,作者自己所阐释的小说主旨和批评界对这部小说主旨的传统认识也未处在小说意义的中心地位;而散布在小说意义边缘的细节,则颠覆了传统观点中几组重要的二元对立概念。  相似文献   

8.
研究指出,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本文存在召唤结构.召唤结构的三大要素——"空白"、"空缺"和"否定"共同形成文学本文在语义上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实现本文从局部到整体、从静态到动态、从形式到内容上召唤着读者去填充、想象和确定,与作者共同参与创建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索尔·贝娄代表作《赫索格》中的召唤结构进行分析,探讨文中"空白"如何激发读者想象,如何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实现文学作品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康德美学的意义在于以一套"隹现象学方法”,实现了对传统美学的颠覆.而这一颠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康德美学从三个层面反叛了传统美学的认识论倾向.这就是既反叛了传统美学把美与真相等同的美学立场,又反叛了传统美学把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相等同的美学立场,进而反叛了传统美学把美学与科学相等同的美学立场.从现象学的角度对康德美学作出的这一最新解读,把近代的康德美学置于了一个广阔的现代文化背景,从而凸现了康德美学的现代意义,突破了康德美学研究的现有格局和传统理解,为我们与康德美学开展新的学术对话提供了希望和入口.  相似文献   

10.
“读者期待视野”和“结构召唤性”是接受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讨论了福克纳在小说中运用的独特的、开放式的叙述模式和结构安排,并详细分析了小说结构召唤与读者的期待视野之间的独特关系,同时也初步探寻了艾米莉爱情悲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1.
西方文坛演进到20世纪,没有哪位作家比卡夫卡更擅长和专注于塑造弱的人物形象。卡夫卡是弱的天才,也是弱者的代表,他把自己以恐惧为特征的内心直觉和体验演绎在小说中,并以富有"生存意识和处境意识"的个体叙事话语塑造了诸如K等经典的弱者形象,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存在主义美学叙事。文章从对存在即人的本质的澄明,对世界矛盾性存在的敞开和对传统叙事美学的颠覆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颠覆传统——《儒林外史》的解构主义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解构主义特征的小说,颠覆传统是吴敬梓的创作宗旨之一。他经由对丁言志、聘娘等形象的塑造,颠覆了才子佳人小说的传统;经由对张铁臂、沈琼枝等形象的塑造,颠覆了豪侠小说的传统。对传统情节模式的解构,赋予小说鲜明的写实品格,表现了作者直面人生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3.
颠覆传统——《儒林外史》的解构主义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解构主义特征的小说,颠覆传统是吴敬梓的创作宗旨之一。他经由对丁言志、聘娘等形象的塑造,颠覆了才子佳人小说的传统;经由对张铁臂、沈琼枝等形象的塑造,颠覆了豪侠小说的传统。对传统情节模式的解构,赋予小说鲜明的写实品格,表现了作者直面人生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4.
从民族主义视角切入,运用社会学理论,以《新小说》杂志中发表的《东欧女豪杰》、《新中国未来记》、《黄绣球》等小说为中心,探讨了晚清小说中的奇理斯玛人物修辞。在对其神圣性、原创性、感召性三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这些奇理斯玛人物的作用在于从弥补传统的改良和颠覆传统的革命两方面重构了传统。此外,这些人物通过修辞的建构,显示出其召唤的内容。这正是中国现代文学如何借助奇理斯玛修辞想象了现代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小说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民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为文学及美学范畴的民间具有底层性、驳杂性、包容性,在莫言小说艺术价值生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莫言小说中的民间社会呈现出浓厚的狂欢化以及魔幻色彩,民间大众在野性思维的指引下消解了主流文化形态的规约,原始自由的生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张扬。民间之所以能够成为莫言小说艺术的内核,与莫言的乡村生活经验、乡愁乌托邦召唤以及新时期以来的社会文化思潮密不可分。莫言对民间的重视带给读者独特的艺术节奏感,促进了继承与发展走向民间传统、反抗西方文化霸权,以及从文化现象上对"边缘境域"进行"中心化凸显"。  相似文献   

16.
废名与哈代的小说都融合了写实与浪漫的因素,写实的风格更多地体现在他们对作品乡土色彩和乡土风味的渲染方面,浪漫主义作为情绪之流体现在他们作品里的主观抒情性和对回归自然的执着召唤。  相似文献   

17.
莫言是一个异类,他的小说创作颠覆了传统"正/反、好/坏、进步/落后"二元对立的人物书写模式。在他的笔下,好人不好,坏人不坏,人物呈现出复杂的生存状态,个性丰富且复杂多变。正面人物反写、反面人物正写,是莫言书写小说主人公形象的策略。这种书写,不仅反拨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传统主人公形象"高大全"的创作方法,而且颠覆了阅读想象和传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文艺理论中的"空白"观主要建立在对叙事文体,特别是小说的研究基础上."空白"观与亚里士多德的有机整体论密切相关,"空白"的运用是实现艺术有机整体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体现的是现代主义的美学观念.与"空白"相似的是"空缺",其内涵却不同,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空缺"观体现的是后现代主义的美学观念,有机整体论是"空缺"观竭力颠覆的对象.  相似文献   

19.
根据解构主义修辞学理论,分析蒂姆温顿的恐怖小说《冬日的黑暗》的"非理性"隐喻含义。该小说运用大量隐喻丰富了文本内涵,颠覆了人们传统上对理性与非理性二元对立的认识,传递出更为深刻的人文寓意。  相似文献   

20.
品特式房间是品特戏剧的基本设置和重要标识,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看,正是由于启发了读者思维意识的高度参与,品特式房间才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成就了品特式房间的独特审美效应。通过让剧情发展与读者的审美期待产生背离,品特颠覆了传统的房间认识,又通过召唤性结构的利用,品特激发了观众的想象力,重构了房间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