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39年8月,国民政府颁布《县各级组织纲要》,通令各省普遍实行“新县制”以推进地方自治。国民政府借地方“自治”名义,逐渐加强中央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力度。随着国家权力向下延伸与扩张,国家基层行政官员县长的职责也相应加重。同时在抗战背景下,由于军事需要,县长承担着不同以往的重任。县长不仅必须努力推进大量本职工作,还必须完成众多兼职工作。县长事繁任重影响着其行政作为的发挥,也影响着民众对县长及国民政府之观感。  相似文献   

2.
地方自治作为国家实现地方治理的具体方式,可以兼容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国家结构,是具有共享性的政治文明成果.地方自治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时代,发展到现代,它已经成为民主宪政体制的构成要素和承载基础.  相似文献   

3.
自治权是国家赋予民族自治地方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一种超过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特殊权力,从而形成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的目标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少数民族利益的保护兼顾,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偏重于自治民族的设置不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统一与自治”而不是“集权与分权”,才是自治权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治权的配置和行使以不危及国家的安全与统一为基本前提.权利和义务是矛盾的统一体,缺乏义务约束的自治权,会助长民族意识,消解国家认同.提高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能力和参与水平,使他们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分享国家权力,能够超越自治的边界,加强国家认同,进而上升到对多民族国家的共治范畴,更有利于国家认同和国族建设.  相似文献   

4.
李元鹏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3(9):157-160
20世纪初年,地方自治被当成救亡图存的方案推上了社会舆论的前沿.孙中山与贵州自治学社都将地方自治视为救国之途径.前者以主权在民作为地方自治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点,以县自治作为行使民权的手段,并将地方自治规划为训政时期的主要内容;后者以"预备立宪"为宗旨,要走"个人自治--地方自治--国家自治"的道路,行"绅治"或"官绅共治",借以实现君主立宪制度.孙中山与贵州自治学社对于地方自治之诉求,是对当时社会思潮的回应;而两者对于"地方自治"的不同表达,则反映了对"自治"理念理解之深浅与阐释角度之差别.  相似文献   

5.
始自清末的近代地方自治始终缺失“权利”主题,沦为“官治行政”的附庸和公权力扩张的工具.之所以产生这种局面,原因在于近代中国地方自治的理论准备不足,权利属性未被充分认识,权利保障也未能纳入统治集团的指导思想.与此同时,清末以降的地方主义借地方自治之名大行其道,其要旨却在于扩充权力,扩张和保障地方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自治的权利主题.此外,近代立法未将地方自治的公民权利予以法定化,地方自治之权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凡此种种,导致近代中国屡兴“地方自治”之风,却始终不能摆脱“权利缺位”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杨涛 《殷都学刊》2004,(4):46-48
本文从近代伦理精神、中外自治史比较、国家主义的兴起、“法哲学”等不同角度分析江苏地方自治中官办模式的缺陷、形成原因 ,及与绅办地方自治间冲突 ,认为本质上是国家与社会两种关系模式冲突结果 ,并使地方自治处于困厄中。  相似文献   

7.
清末地方自治运动及其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旺 《天津社会科学》2001,2(3):106-110
地方自治 ( Local self- government)是宪政民主制度的基础性结构 ,也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中国 ,现代意义上的地方自治 ,是随着西方思潮的东来和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活动 ,才得以在中国出现的。晚清的地方自治 ,在当时形成一股风潮 ,范围遍及全国 ,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拟从现代化的角度 ,对晚清地方自治运动作一评析 ,并分析其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一、近代中国地方自治运动的兴起地方自治制度作为西方民主制度的标志之引进中国 ,既与中国历史上“郡县论”和“封建论”的争论有关 ,又与近代西学东渐、列强环伺的形…  相似文献   

8.
地方自治是清末宪政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出台固然包含着清朝政府消解革命的潜在用心,却也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愿望.由于20世纪初的苏州具备特殊的政治经济与人文条件,其地方自治活动领先于同一时期的其他中国城市.诸如成立自治筹办处与城厢自治公所及自治议事会、创设街区市民公社、筹办地方民意代表选举等等,每一项活动在苏州都进展得如火如荼.城市工商资产阶级的政治热情在活动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清末的苏州地方自治从总体上说虽达不到当时西方国家民主政治的水平,它在不少地方留下了旧社会的疤痕.但它毕竟在民权基本建设方面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在中国地方政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确定在国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序言中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这就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日本作为世界上较早实行地方自治的国家之一 ,通过《日本国宪法》以及《地方自治法》为核心的一系列有关地方自治制度的法律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地方自治制度。其中 ,日本地方议会作为日本地方自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本政治制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根据日本宪法的规定 ,国家与地方公共团体(包括地方议会 )是一种对等并列的关系。但大多数情况下 ,两者的关系依然是国家对地方公共团体的干预关系。当然地方议会也会对中央机关的活动起到一定的影响。另外 ,日本地方议会在日本国家体制中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地方议会受国会的影响 ;地方议会与竞选者的动机存在密切的关系 ;地方议会具有浓厚的日本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1.
李秋高 《学术界》2007,(4):197-201
村民自治与法治作为我国社会存在的两种不同治理方式,存在着一些冲突,主要体现为自上而下的法治与自下而上的村民自治在治理范围上的冲突和作为"普适性知识"的国家法律与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村民自治规范在治理内容上的冲突.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实行村民自治,我们需要正确划定国家权力与自治权力的边界,为村民自治提供成长的空间.同时,国家法律与自治规范需要进行双向的良性互动,以消除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冲突.  相似文献   

12.
西方国家一些地方政府实行“议政相合”管理模式,有英国的完全相合型、法国的基本相合型和美国、德国的分合混合型等具体类型.这种管理模式与地方自治的管理体制、横向宽幅的管理方式、纵向宽松的权力关系以及各司其责的管理内容密切相关.西方国家一些地方政府实行“议政相合”管理模式,有其自身合理性解释,同时,按照权力分立、权力制约的分析框架,这种模式又存在体制上的空白.  相似文献   

13.
清初国家不断强化对少数民族边缘地区的治理,但清代中后期,伴随着汉化的进程,民族边缘地区的宗族组织在土著大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士绅作为国家与宗族的中介,日益成为地方社会的权力中心.乡村社会权力结构的演变,使民族边缘地区的乡村社会再次出现自治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村民自治权是一种基本权利,其权利主体当然是作为村民自治体成员的村民,其内涵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在当今的村级自治实践中,自治主体异化为村民委员会,村民自治变为村官自治,自治权的行使严重缺位,民主被"虚置",导致基层社会矛盾交织,新农村建设陷入瓶颈.本文通过对广东省云浮市自治权力平衡型村治模式的探讨,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深入剖析其动因、过程与宪政意义,发现坚持地方自治的理念,推行地方自治的试验,发展地方自治民主制,这才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任崇彬 《理论界》2014,(7):129-132
“联省自治”运动与其说是一种建国方案,不如说是那时的人们在国家建设方面无所作为的具体表征。权力的集中、对社会全面介入、变间接统治为直接统治,乃是现代国家建设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过程中,清廷因为无法于短时间内解决在旧有社会基础上建设现代国家的内在困境,最终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而走向了崩溃瓦解。辛亥革命虽然使得清朝走向了最终的解体,但它并没有实现现代国家建设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权力集中。作为地方势力对集权措施的强烈反弹,“联省自治”运动是以一种斗争策略的面目登上历史舞台的。该运动之所以走向失败,乃是在于只有在统一的国家之内,方可言自治,换句话说,任何自治都需以统一的民族国家为其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6.
村民自治作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突破口,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特别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继续推进村民自治,必须处理好村民自治与党的领导、与国家行政管理、与国家法律的关系,有赖于发展和完善经济、文化等诸条件,还要澄清对“重民”与“民主”的糊涂认识。当前应该推动基层民主向高层民主迈进,促使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与地方自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自治,是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参与政权提出来的,后来成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地方管理制度。 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阐述他们的民主思想时,不少人谈及地方自治问题。卢梭认为,实现全民政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领土不能太大,一是人口不能太多。在他看来,实现全民政治必须让人民能直接表示公意,人口太多,领土太大,作到这点是很难的。这种理论,已隐约地显示了近代地方自治的特点。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著名的思想家杰弗逊,对地方自治尤为重视。他认为,地方自治和普及教育是实行“民治”的两大基础。实行地方自治一方面可以吸引人们关心政治和公共事务,另一方面可以使人民卓有成效地实行对政府的监督,以防止政府“蜕化”,“防止它的一切权力集中到一个人,少数人,出身名门的人或多数人手中”,亦即防止出现独裁和暴政。  相似文献   

18.
社区“微自治”作为一种微单元内的精细化治理模式,是对社区治理的延伸与发展。苏州市高新区S街道在推进社区“微自治”过程中分别采用了居委会主导(行政逻辑)与社会组织主导(自治逻辑)两种不同的方式,体现了国家创制社会与国家培育社会两种不同的治理意图,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的治理效果。与此同时,社区“微自治”也出现了异化效应:如治理精细化导致社区居委会结构“复杂化”,指标驱使导致社会组织“形式化”,社区精英主导导致治理“寡头化”,多元利益掣肘导致力量“离散化”。社区“微自治”不同效果及异化效应揭示了行动结构与功能输出之间的因果性关联。因而,需要从体制、机制层面,优化社区“微自治”的运行环境,提升其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9.
我国村民自治缘起有其政治生态环境,从我国村民自治“第一村”的情况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民主化进程的推进,为村民自治的产生提供了制度环境;壮族乡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孕育出的都老制自治传统,是村民自治出现的一个重要文化因素.村民自治兴起的政治生态因素表明了今后村民自治持续发展应努力的方向:积极推进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培养农民的民主自治意识,并且努力实现其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20.
严泉 《社会科学论坛》2008,(11):119-124
研究近现代中国的地方自治问题,有一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例如,推行地方自治的实际成效怎么样?地方自治制度实施的经验有哪些?地方自治最后失败的真实原因是什么?长期以来,这些难题一直困扰着关注近现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人们.周松青的<上海地方自治研究(1905-1927)>-书,以20世纪初的上海地方自治为个案,对当年的自治进程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将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极其清晰地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为探寻制度变革之道,做出了新的尝试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