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胡适的白话文理论为个案来考察现代白话文理论与实践之间互补相生的关系。尽管胡适的语言观徘徊于语言工具论与现代语言论之间,其白话文理论水准并未达到现代语言论的高度,但语言工具论的种种局限性之所以对现代文学的发展并没有构成大的威胁,是因为创作实践走到理论前头。新文学所创造的白话新文体弥补了胡适理论的不足,这在相当程度上有助于理论话语的成熟与完善,从而将胡适的理论话语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中。  相似文献   

2.
胡适的语言观对"五四"白话文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胡适从一个学者和启蒙者的立场出发,更强调满足社会现代性需求,因此他以文学名义发动的语言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文学对语言的特殊要求;而鲁迅则既从启蒙者也从作家的角度看待这个变革,因此他的文学观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学对语言的要求。从鲁迅与胡适的比较中正好能够看到胡适白话文理论的某种缺损与不足。  相似文献   

3.
郭小英 《兰州学刊》2007,(3):146-147,145
胡适对文学革命的突出贡献已是不争的事实,"白话文运动"是对语言与文学的双重革命.胡适"有意地主张白话文学"并取得显著成就在于他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语言的主体地位,找到了"语言"逻辑分析的起点.因此才有了"活文学"与"死文学"的觉悟,并使其坚信白话文学是大势所趋.但语言工具只是"白话文运动"的逻辑起点,胡适的"语言工具论"限制了他的现代语言观,究竟如何推进白话文学,胡适只能从文学史上找根源,再就是不断地"尝试"白话文写作.  相似文献   

4.
高玉 《学术研究》2001,2(10):89-95
语言是胡适与学衡派分野的开始,也是其分歧的基础,他们在理论主张和文化实践上的歧异都可以从这里找寻根源.梅光迪坚守文言与胡适选择白话都基于对语言的某种误解,他们都是在语言工具论的层面上讨论五四白话文的,而五四白话本质上是一种新的语言体系,也是一种新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王光和 《殷都学刊》2009,30(3):120-125
胡适倡导的以语言变革为核心任务的文学革命促进了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现代转型,但学界对其语言观念的研究至今仍然不够充分和深入,大多只是把它作为文学研究的一个附件进行筒略评述.本文主要从语言的认识论、进化的语言史观、国语体系的确立和白话文的西化特征等四个方面对胡适的基本语言观进行解读和审视,重新评价他在现代汉语国语(普通话)标准确立过程中的历史贡献以及在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上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了现代白话作为语言系统的生成过程,以胡适的白话文理论对传统性的继承借鉴为个案来揭示现代白话文体的现代性特征。文章认为,胡适以传统白话为主体重建了现代白话系统,其理论促进了文言词汇及传统白话向现代白话的转化。“五四”白话文运动对现代性的追求不仅没有中断传统文化,反而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7.
张卫中 《兰州学刊》2014,(12):88-92
"五四"白话文运动一直被描述为一场有利于全社会的语言变革运动,而实际上,社会不同领域对语言有不同要求,"五四"白话文运动真正的目标是要为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打造一个利器,胡适以文学名义发起的变革恰恰忽略了文学自身对语言的要求。因此,"五四"以后就不断有诗人对胡适的白话文理论提出批评,进入20世纪后半期,郑敏、余光中等对这个问题做了更深入、系统的思考;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诗人对"五四"语言变革的批评构成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由此出发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这场变革的特点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科学》杂志并不以文体变革为己任,反而走在了中国现代语体文变革的最前列——最先采用横排书写方式、最先使用西式的标点,并且早在《新青年》有意提倡白话文的两年前,就已经刊发了极具现代汉语特质的白话文。《科学》杂志上的文体语言变革方向与后来汉语现代化转型的方向是一致的,它的出现标志着晚清白话文运动向五四现代白话文运动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转变完全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这种无意识的转变恰恰显示出了西方科学思想在中国现代白话文形成中的关键作用,进而揭示出五四思想革命与语言革命之间的血肉联系。这一点正是学界一直所忽视的,由此需要我们调整对五四白话文运动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9.
晚清白话文运动从白话理论的自觉和白话观念的演进、白话文学必将取代"古语之文学"的文学进化史观、现代白话书写的语言试验与奠基、现代白话文写作和白话文学创作的经验积累及文体试验、五四白话文运动领袖人物之陶铸与现代白话文作者之孕育、白话文(学)读者群体及接受环境之准备、文学内容革新方面的熏陶与影响、为白话文争得了至关重要的合法地位等方面,为五四白话文运动作了必要的历史积淀。  相似文献   

10.
曾锋 《兰州学刊》2009,(2):78-80
“五四”白话文运动不是单纯的文学工具和形式的变革。文学革命者认识到文言是权力建制的工具,国人具有文字崇拜的心理,白话文运动具有推动全方位的生命解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青年》在五四现代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乃至胜利的全过程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往学界在论述《新青年》对现代汉语形成的贡献时,往往局限在《文学改良刍议》等少数有意提倡白话文的文章上,忽视了《新青年》所倡导的思想革命在语言变革中的作用。《新青年》走在汉语现代化变革的最前列与其高举“德先生”、“赛先生”两面大旗进行思想文化革命密不可分.而这正是五四白话文运动与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根本性区别所在。  相似文献   

12.
文体变革与文学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戊戌变法前后的“文学改良”,至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中国文学经历了从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的变革,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文体变革有着某种首当其冲的意义,文体变革的动因固然根植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形态变化所带来的文学观念的遽变,但文学观念的改变,必然要落实为具体的文体变革,而文学的整体转型也须在文体变革的基础上实现,胡适在论及文体变革的  相似文献   

13.
在儒学问题上,胡适的思想具有一种表面反差。一方面,胡适对教化的儒家意识形态作了严厉的批判,并坚决反对任何以儒文化为基石的现代形式的“中体西用”论;另一方面,在一些重要场合特别是在国际论坛上,胡适又多次衷心地赞扬孔子和儒学,认真指出其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真诚希望儒学的自由精神能在人类的将来发扬光大。由于这种反差明显而又强烈,导致当代学者对胡适文化观念的认识大相径庭,出现了结论相反的判断。如林毓生认为,胡适一贯坚持全面反孔的态度,表明他是一位“全面性的反传统主义者”,他在某些场合所表示的对孔子、孟子和朱熹的尊崇,“只不过是东拼西凑的狡辩而已,是为了缓和他早期学说所受的压力”而“作出的修正”。而唐德刚认为,胡适对孔门儒学的肯定,表明他“骨子里是一位理学家”,是“儒家现代期”的“最后一人”。更多的人则倾向于认为胡适是一位“反孔非儒”的文化自由主义人士。 本文认为,胡适思想的表面反差,其实是对既定的思想文化观念变革的复杂性的反映,就其实质而言,它除了表明胡适对儒学的辩证分析的态度外,几乎没有别的意思。为了全面而又准确地认识胡适的儒学观,继而通过儒学观去把握他的中西文化观念,就应当通过其思想言论去寻找贯穿其中的基本线索。正如胡适自己所言:“思想是  相似文献   

14.
从戊戌到“五四”,是我国语体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其基本内容是从文言语体转变为白话语体。对于白话文,胡适曾作过深入细致的探源工作,他把白话文的发生推到了先秦时代,还专门著了一本《白话文学史》。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一个:说明白话文古已有之。实际上,真正大规模地、有意识地、有系统地进行白话文写作的还是从晚清戊戌前后开始的,经过了二十年左右的发展,到本世纪“五四”时白话语体真正确立了“正宗”的地位。本文试图以史论的形式勾勒出这一变革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5.
胡适倡导的以白话替代文言的语言变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以白话拒斥文言既是文化教育普及的需要 ,也是新文化翻译、传播的需要 ,而这又与反对形式主义、科学实证精神的张扬、独立人格的挺立联系在一起 ,显示胡适始终把语言的变革置于一个广阔的现代文化变革过程来理解。当然 ,胡适的以白话变换文言之举仍未逸出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学运动既是文体形式革命与思想革命相连的艺术革命,也是写作者与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和美学原则的革命,白话文写作者与接受者的审美意识的现代转化构成了"五四"白话文体追求现代性的重要视点.伴随着现代语言系统的建立,新文学的秩序也逐渐建立起来了.用白话文更加适合于表现现代生活,同时也深刻广泛地影响了整个民族的思维、言说方式.因此,"五四"白话文运动成为中国文化由古典形态走向现代形态的起点.  相似文献   

17.
<正> 关于胡适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作用,我于解放前后,曾陆续发表过数篇文章予以剖析;①近年来,又在若干专著中作了补充。②由于历史的原因,对于胡适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和贡献,则尚未写过专文论述。适值光荣的五四运动七十周年之际,我想就这个专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完善自己对胡适的全面研究,并借此纪念划时代的“五四”白话文运动。  相似文献   

18.
张剑 《兰州学刊》2008,(10):179-182
“导师”意识的萌发直接影响了胡适的自我角色定位,并且造成了胡适文学思想的复杂性,使其文学观悖论性地呈现出“两面”性。一方面,从“导师”的视角出发,他强调文学的“明白清楚”,突出功利性而忽略文学的审美与蕴藉;另一方面,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学者,胡适对于语言问题的敏感使其文学思想具有了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而不自觉地完成了现代文学本体的建构。工具自觉与语言实验,构成了胡适文学思想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傅斯年作为一名激进先锋的现代知识分子,其语言思想包含两个方面:语言是工具,好用就行;语言同时也是民族文化资源,需保存记录并加以研究.傅斯年的语言观是合乎时代思潮的,它的当代意义就是启发我们要联系实际不断更新语言观.文章还澄清了历史语境下有关傅斯年的一些误解,指出他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的贡献,还原傅斯年的本真面目.  相似文献   

20.
胡适文艺思想剖析张家钊在“五四”文学革命中,胡适是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他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在当时中国文坛和思想界,可谓惊俗骇世之言,由此而引起了中国文学史上一次真正伟大的变革,并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纪元。胡适提倡文学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