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中国传统训诂学义训条例中有“相反为训”一例,习称“反训”.这种训释方法起源甚早:《尔雅·释诂》:“徂、在,存也.”郭璞注:“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曏、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方言》卷二:“逞、苦、了,快也.自山而东或曰逞,楚曰苦.”郭璞注:“苦而为快者,犹以臭为香、乱为治、徂为存,此训义之反覆用之是也.”  相似文献   

2.
魏晋音是周秦古音过渡到中古《切韵》音的桥梁。晋·郭璞“为今语作而不为古语作”的《尔雅》注,是研究魏晋音特点的重要依据。本文首先就《尔雅》郭注反切上字,与离之不甚远的《广韵》,按唇、舌、齿、牙、喉5音逐字对照比较,试图归纳其声母体系诸特点。至于韵母体系,则将于下篇探讨。  相似文献   

3.
《广雅》为三国魏时张揖所作。揖字稚让,清河人,在明帝太和中(公元227——229年)为博士。(见唐颜师古《汉书注叙例》)据《隋书·经籍志》所载,张揖除撰《广雅》外,还著有《三仓解诂》《埤仓》《古今字诂》《杂字》等书,由此可知他是一个博闻多识、精通文字训诂的人。《广雅》的体例和篇目同于《尔雅》,始于《释诂》,终于《释兽》,分为上中下兰篇,今本作十卷,所收的词语几乎都是《尔雅》以外的,所以名为《广雅》。“广”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郝懿行《尔雅义疏》对郭璞注《尔雅》的条例以及对郭注中望文生义、不辨词义、目验不明、未闻、未详、所本、阙而不论等方面进行推衍和驳正的情况。指出:郝氏能够对郭注进行较好的、多方面的推衍与驳正且有别于其它《尔雅》注本,一是由于他在训释中能运用清代小学家确立的“音近义通”的观点与方法,二是他坚持了对“异于旧说者,皆经目验,非凭胸臆”的主张。同时,本文对郝氏在推衍与驳正郭注时出现的一些失误,也举例予以说明,并在其不易被人明了之处加上按语,作为补论.  相似文献   

5.
汉扬雄著,晋郭璞解《方言》卷十一:蝉,楚谓之蜩(郭璞注音调)宋卫之间谓之 螗蜩,陈郑之间谓之螂(音良)蜩…… 按:蝉,今音chn。根据清代古音学大师钱大昕“古无舌上音”说,上古之蝉字,其声母当为舌尖音,即归“端”纽。今从《方言》十一卷给我们两点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类列表介绍的是晋人郭璞在《尔雅》《方言》的注解中,客观地不自觉地反映出来的一份体现古代汉语构词法的轮廓的资料.表中以同条目的原单音词和注解它的双音词作为一条,共八百三十九条.(其中如《方言》卷一“大也”条,依戴氏《疏证》,不从郭注“雅”指《尔雅》的说法;卷八“猪,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豭”条,注:“犹云豭斗也”,“豭斗”不解何义,无从分析.表内即付阙如,不加收录.这是极个别的例子,一般词条,务求不使漏略.)重要的是,作为注解的双音词在意义上无论与原单音词是相同(如《释诂》“赐”训“赐  相似文献   

7.
《尔雅·释草》与"虇蕍"相关的若干条,郭璞注失读:或失条理,或分连语,或误连属。郭璞以下,专治《尔雅》者,清人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皆于"虇蕍"有疑义,但是大体一仍郭读。今人则有周祖谟《尔雅校笺》,于"虇蕍"不议;徐朝华《尔雅今注》,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于"虇蕍"皆纠正郭读之分,而细节各有歧见。非专治《尔雅》者,段玉裁、王念孙、王国维、马叙伦、黄侃等亦尝论涉,然而终究未能明确是非。《尔雅》旧厕于经部,今日仍有其语言、文化等研究的重要价值,故辨析诸说,证诸故书,明其条理,正其句读。  相似文献   

8.
张舜徽小学功底深厚,于《说文》学有皇皇巨著《说文解字约注》,而关于雅学、声韵的研究却分散于其经史子集四部著作之中。通过对其20余部著作的研读,可发现张舜徽对雅学理论的建树:关于撰写时代和撰人问题,他认为《尔雅》是汉初经师经生们对古代传注的总汇,并非出自周公之手;关于性质问题,他认为《尔雅》是"汇集群经传注中训诂名物分类纂录而成"的,是我国最早的类书;关于分篇问题,他认为《尔雅》中有《叙》篇,此《叙》篇在《汉志》20篇之中,是传《尔雅》学者所为;关于邵晋涵《尔雅正义》和郝懿行《尔雅义疏》的得失问题,他总体上是尊邵抑郝。此外,张舜徽还提出了今后雅学发展规划,指明了雅学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尔雅》的训释从三大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和描述:《尔雅》辑录故训,兼采并蓄,其训释的性质与方式有着种种不同的复杂情况;《尔雅》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笔,其编次与训释的条例既有出自初编者的主观构想而产生的一定条理规律性,也有源于不同编集者构想安排的参差以及不同传注训诂材料的客观原貌而形成的某种凌乱糅杂性;《尔雅》的训释术语、形式,前三篇比较单一,后十六篇则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0.
《说文解字注》拾遗王克让段注《说文》形、音、义三者兼赅。行文尔雅,训释博洽,沾溉后学不知凡几。以卷秩浩繁,千虑之失或亦难免,兹拾遗于下:引伸假借不甚分明《说文》:“礼,履也。”段注:“履,足所依也。引仰之,凡所依皆曰履,此假借之法也。”按:“凡所依”...  相似文献   

11.
西汉杨雄的《辖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①,简称《方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方言词典,它与《尔雅》、《说文》一起被人们称为中国汉代的三大语言学巨著。历史上研究《方言》的人很多,其中最著名,取得成就最大的有晋代的郭璞、清代的戴震和钱绎。尽管前人在研究《方言》的工作中已取得了卓越成就,但是仍有许多地方需要人们进一步探索。请看下面例子:  相似文献   

12.
先秦古书中的文字和意义,屡经转变,阅读困难,所以汉魏以来不少的学者加以注释。唐朝陆德明采摭诸本,搜访异同,编成《经典释文》一部。陆氏所释之书有《周易》一卷,《古文尚书》二卷,《毛诗》三卷,《周礼》二卷,《仪礼》一卷,《礼记》四卷,《春秋左氏》六卷,《公羊》、《谷梁》、《孝经》、《论语》、《老子》各一卷,《庄子》三卷,《尔雅》二卷,加上第一卷《序录》共为三十卷。《释文》即为群书作音。因古代文字多以声寄义,注音即等于注义,如《序录》里举“好”、“恶”、“败”、“坏”等字为例,读者看到所注的音,即知此数字每字的词性各随音变而有不同。虽然他的主要目的在于考证字音,但也兼及字义的解释,可惜为后人删掉不少,如宋代陈鄂校勘《经典释文》的时候,把《尚书音义》中只载形义而不载音的注文多加芟蕹,其音义兼载的,往往存音去义。据今所见敦煌写本《尚书·尧典释文》“毨”字条以下有一百五十条,而今本“毨”字下裁有七十二条,可知宋以后传本被删汰的颇多。  相似文献   

13.
"菊"的文化意义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唐代诗人贾岛《答王参》:“相期黄菊节,别约红桃径。”诗中的“黄菊节”即指重阳节,菊花在重阳节中的重要作用可见一般。菊花是我国的原产著名花卉品种,《礼记·月令》谓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郑玄注:“鞠本又作菊。”《尔雅·释草》:“蘜,治墙。”郭璞注:“今之秋华菊。”宋·陆佃《埤雅·释艸》曰:“菊本作蘜,从鞠。鞠,穷也。《月令》:九月,菊有黄华。华事至此而穷尽,故谓之蘜。节华之名,亦取其应节候也。”这是说九月份百花相继凋谢,菊花却正值盛时,因而菊之得名起于穷义。  相似文献   

14.
先秦古书中的文字和意义,屡经转变,阅读困难,所以汉魏以来不少的学者加以注释。唐朝陆德明采摭诸本,搜访异同,编成《经典释文》一部。陆氏所释之书有《周易》一卷,《古文尚书》二卷,《毛诗》三卷,《周礼》二卷,《仪礼》一卷,《礼记》四卷,《春秋左氏》六卷,《公羊》、《谷梁》、《孝经》、《论语》、《老子》各一卷,《庄子》三卷,《尔雅》二卷,加上第一卷《序录》共为三十卷。《释文》即为群书作音。因古代文字多以声寄义,注  相似文献   

15.
《尔雅》凡一十九篇,前三篇解释语词,采用“同义类聚”的编排法,相当于今《同义词词典》;后十六篇解释专科词语,涉及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可谓囊括百科,无异于一部“百科词典”。一十九篇即一十九义类,每一义类又分若干小类,有的还明确标目。《尔雅》“同义类聚”,囊括百科及其结构层次,在中外辞书发展史上,均属首创,已得到辞书研究者的充分肯定。然对《尔雅》释义的方法作细致的分析、归纳,这项工作似做得还很不够,本文拟在这方面作一次尝试。说及《尔雅》的释义方法,往往仅择其大端言之: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前者如《尔雅·释诂(上)》(以下只注篇  相似文献   

16.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1130-1200)所著《家礼》一书的原稿本在草成后未及付梓即被窃去,朱子易箦时,原稿本的誊录本始出。门人后学据原稿本分别刊刻广州本、余杭本、临漳本、潮州本、萍乡本等,均佚。传世的刊本中,依"通、冠、婚、丧、祭"礼的编排体例,可分为不分卷本、四卷本、五卷本、八卷本、十卷本。其中仅存的两种宋本为五卷本系统中的"宋刻杨注附图本"(又称"钞配本")以及十卷本系统中的杨复附注、刘垓孙增注的"纂图集注本"(简称"集注本")。论其臧否,以宋刻为善,元本、抄本、明本皆从宋本而出。"集注本"中的《家礼叙》为朱熹亲笔手书,仅凭此一点,便可平息自明代以来对《家礼》是否为朱熹所著的所有学术论争。  相似文献   

17.
郭璞(276—324)训诂语言中,有一些训诂术语,有的是继承前人的用法,有的则是郭氏的创新。如: 美恶不嫌同名 《尔雅·释诂》:“徂、在,存也。”注:“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又“肆、故,今也。”注:“肆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者。”这是郭璞认为反训的用例。现存训诂著作中,郭璞最早谈到反训。“美恶不嫌同辞”,见于《公羊传·隐公七年》:“《春秋》贵贱不同号,美恶不嫌同辞。”何休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的事物是无穷无尽的,表示事物的名称也是无穷无尽的。有一些事物还有若干种异名。例如蕨,据陆文郁《诗草木今释》考证,俗名谓之蕨菜、米蕨草;《尔雅》谓之(?)、月尔、(?);郭璞《尔雅》注谓之紫(?);陆德明《经典释文》谓之(?);《说文》谓之(?);《广雅》谓之茈(?);《后汉书·马融传》谓之茈萁;《诗》毛氏传疏谓之柔(?)“广东新谱”谓之龙头莱;《救荒野谱》谓之蕨萁;郝懿行《尔雅义疏》又谓初生者为拳菜,老者为紫厥。又有俗名谓之如意菜者。  相似文献   

19.
“徽学”之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徽学”一词,并非今日始。明朝弘治《徽州府志》《洪焱祖》小传云:“所著有《新安后续志》十卷,《尔雅翼音注》三千二卷,已刊于徽学,今废。”从这里可以看出,“徽学”一词虽然正式出现于明朝弘治年间,但从“所著”内容来看,这一概念的形成,远在此之前。据洪焱祖《新安后续志》自序云,元朝延祐戊午(一三一八年)郡  相似文献   

20.
宋、元、明、清四朝公私目录及宋人传记资料中述及了一些宋人著汉文西夏史籍 ,其中刘温润著《西夏须知》对西夏国情分条记事 ;《羌尔雅》是刘温润依汉语字书《尔雅》体例编写的一部西夏语字书 ;孙巽著《夏国枢要》重点介绍西夏王朝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对后世学者编写西夏专史影响很大 ;单行传世的《西夏事略》是一部删削之伪作 ,属好事者节录王称《东都事略》卷 12 7《西夏传》部分 ,另外 ,王称之名被四库馆臣臆改为“王 ,应加以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