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洪洞话的代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洪洞话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论就哪一方面讲,都有许多与普通话不同的特点。指示代词已在《洪洞方言志》(见《语文研究》增刊6)里作了描写,这里没再描述。本文试就洪洞话人称代词、疑问代词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元曲选》宾白疑问句的疑问代词有47个之多,分属8系,表现出疑问代词在元明时期的复杂面貌。文章通过详细地定量分析,并与《水浒全传》的疑问代词作比较,展示元明时期口语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和种类上较为复杂,一般而言,疑问代词可以根据询问的主要内容大致分为询问人、询问事物、询问处所等三类。本文考察了《墨子》中的所有疑问代词,发现各个疑问代词语用功能很不平衡,将其语音形式分为匣母、禅母、影母三系。结合例句详尽分析了主要的疑问代词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4.
《搜神记》中的疑问代词“何”仍居疑问代词之首,且出现了较多的凝固形式。本文试从疑问代词“何”及“何”字结构的运用入手,看其究竟有哪些用法。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词话》中的原因目的类特指问句显示了明代中后期疑问代词的演变情况:"怎的"成为北方口语中最常用的询问原因、目的的疑问代词,"何"在询问原因、目的的问句中逐渐消亡,"做什么"呈现出取代"做甚么"的迹象。书中功能相同的新旧疑问代词混用,词语替换的轨迹明晰,语义特征及语用功能越全面的疑问代词,使用频率往往越高。  相似文献   

6.
《天问》中的"爰",王逸注为"於也",人们习而不察,但这个解释实际似是而非。因为《天问》是以质问的方式行文,疑问代词成为全篇语法的结构主体,其中"爰"大半充当疑问代词,表示谓语动词的行为方式,作状语,构成全句的疑问形式。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白话文献《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和《聊斋俚曲》反映出这一时期汉语发展过程中代词重叠或并列连用现象,从语义和语用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发现,其用例主要是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的用例较少,人称代词没有重叠或连用的形式。  相似文献   

8.
疑问代词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疑问范畴的研究长期以来都是语言学界的热点 ,这些研究都涉及到对疑问代词的描述和分析。本文对疑问代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回顾 ,对疑问代词的界定、疑问焦点及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等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9.
代词是代替实词或短语的词,可分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小类。人称代词的主要作用是代替,指示代词的主要作用是指示,疑问代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疑问。这些都是它们的一般用法。代词由于它的极大的概括性,就有许多活用的情况,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人称代词不表示代替,指示代词不表示指示,疑问代词不表示疑问,而带有种种感情色彩,具有许多修辞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向校订《列子》为八篇,早佚。张湛作《列子注》,据汉志旧目重新整理,此后所传《列子》多以此本为祖本。宋之前多为写本,宋以后刻本逐渐增多。宋代道士陈景元发现殷敬顺《列子释文》之后,便有人将其混入张湛《列子注》中,丰富了《列子》传本。  相似文献   

11.
以疑问义为核心范畴的疑问代词是句子的天然焦点,它在英汉两种语言系统中都占据显赫位置。由于其地位显赫,所以常常扩张用途。为了满足人类交际需要,疑问代词从基本疑问义扩张到了遍指、不定指、感叹、否定等非疑问范畴。这一现象跨语言存在并非偶然,是与人类共同的认知规律密不可分的。此外,英汉疑问代词还分别扩张出引导从句功能和回指用法,之所以出现此种类型差异,与疑问代词作为疑问焦点时所处的句法位置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人类语言中大量存在疑问代词用于感叹的现象,这与人类共同的认知规律和疑问代词的基本语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由于疑问代词在不同类型的语言中作为疑问焦点时所处的句法位置不同,其语义扩张到感叹范畴时所借助的形式标记不同,造成疑问代词感叹功能的显赫度存在明显的类型差异。在wh-词移位语言中疑问代词感叹功能显赫,能承担起引领感叹句的交际任务,而在wh-词原位语言中其显赫度差,还需借助其他语法手段标记感叹语义。  相似文献   

13.
概要介绍了国际海事组织编写《标准海事通信用语》的背景知识,并通过例句分析了该通信用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其语言特点主要包括大量使用专业词汇、用词平易而避免使用大词、大量使用以“what”开头的特殊疑问句、大量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及其形容词性的物主代词、句型结构避繁就简等.  相似文献   

14.
问方式的疑问代词常用“怎么/怎嘛”的合音形式“咋”、“作”、“啧”以及省略形式“怎”等,少数方言用“阿地”“得嗫”等。问原因的疑问代词有两套,一套是“怎么”、“咋”、“啥”、“甚”等,另一套是“(因)为啥”、“(因)为甚”、“(因)为什么”等,少数方言用“阿”和“争”提问。问程度的疑问代词在晋方言中一般用“多”,少数用“多来”、“多嗫”、“多待”等。“咋”是“怎么”的合音形式,“作”、“争”可能是近代汉语疑问代词“作”、“争”的沿用与发展,“作么”的产生时期应比“怎么”要旱。  相似文献   

15.
特指问句是指用疑问代词作为疑问焦点的问句。山西方言特指问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疑问代词上,疑问代词在官话区和晋语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晋语区问人的疑问代词有单数“谁”复数“谁们”领格“谁家”等;官话区没有复数形式和领格形式,问人代词有“谁”或“哪”,还有很古老的“孰”。问物的疑问代词“甚”主要出现在晋语区;“什么”及其合音形式“瑟”“嗦”等主要出现在官话区,“啥”既出现在晋语区也出现在官话区。问处所的疑问代词在晋语区和官话区都是多以“哪”为词根构成,吕梁片的“阿”不应是“哪”脱落声母的形式,而应是来源于近代汉语代词“阿”。问时间时山西方言多用“甚”“啥”“多”“哪”和“什么”及其合音形式为中心,与“时候”“会儿”等构成疑问代词。  相似文献   

16.
疑问代词在某些特定构式中同时具有客观的指代义和主观的语用义,其双重语义是词项义与构式义互动的结果.一方面构式义压制词项义,使词项义逐渐向构式义靠拢;另一方面词项义吸收构式义,与构式义融合并实现为双重语义.疑问代词词项义与构式义的互动反映了词义分析应采取的基本思路,即词项和构式应该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具体词项义是客观指代义和主观语用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王宝童先生《英译三字经·千字文》在语篇翻译过程中,通过语法层面对人际意义潜势的选择,采用转换语气成分,即陈述语气转译为感叹语气、疑问语气和祈使语气;增添称呼语;对应、转换或活译第二人称代词等手段,赋予作者和译入语读者共同参与的交际事件以对话性质。同时,在协商与对话的过程中,重新奠定话语基调,构建出新的人际意义;在实现与源语篇人际功能等值的过程中诠释出译文的情感之美。  相似文献   

18.
每一方言代词都自成体系 ,涟源荷塘方言中的人称、指示、疑问代词亦自成体系 ,有自己的特点 ,存在一些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9.
"如"、"若"、"若为"是中古时期新生的疑问代词,文章描写、分析它们的语义类别和句法功能,并探讨其来源,认为"如"、"若"应当与"那"有一定关系,"若为"与"若何"较为接近,应当是受其类化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