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企合作是涉及多个部门的系统工程。在校企协同创新中存在着诸多因素影响其激励机制,诸如,高校激励收益水平高低、政府的支持度、科研人员的薪酬、企业的有效监督等,主要从创新人才的培养,科研转化率的提升以及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入手,研究推动校企协同创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校企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实现企业创新的重要途径的背景下,积极推进发展中国高校校企协同创新已成为必然趋势.以黑龙江为例,在介绍近年黑龙江高校校企协同创新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黑龙江高校校企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高校校企协同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其思想意识与实践能力对提高全社会创新创业水平具有明显作用。协同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宽松、教育环境稳定,但资源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一些短板。大学生自身创新创业意愿强烈,但认知与能力的局限无法为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更多的支撑。高校需从校内教育、校企联动、支撑服务、社会生态等角度入手,通过主体、资源、环境的全面协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青岛市农业科技资源十分丰富,具有一定的科技协同创新组织形式。但存在缺乏顶层设计、政策和法律环境还不完善、创新主体利益取向不一致、多元化投入机制还没有形成和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等问题,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通过政府主导,搭建科技协同创新的平台,推进多元化协同创新组织形式建立和发展。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资源优势、扶持农业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以青岛市大沽河流域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为契机,加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推进青岛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协同创新是推动我国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紧密结合的重大战略选择。面对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以及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高等学校必须从协同创新的前提、关键、途径、基础和保障5个方面入手,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担当更大重任。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高等教育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多年来,各高校由于认识偏差、经验不足、经费紧张以及缺乏长效机制等因素影响,目前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现状分析、原因探索,为高校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健康持续地开展。  相似文献   

7.
长株潭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快长株潭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要确立指导思想与总体原则,将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整合资源与优势融合等相结合,有机融合三市优势;要加强宏观调控体系建设、投融资体系建设、载体建设,要强化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要与国家创新体系相衔接,在更宏伟的框架中推进长株潭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下,协同创新成为一种趋势。根据创新主体的作用,把产学研协同创新分为高校协同创新和企业协同创新两个子系统,并构建协同创新系统模型。深入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路径,构建"三轮驱动"的校内协同创新体系,以及"立体化"的企业协同创新体系,提出了技术储备、项目合作、校企研发平台、校地创新平台四个层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耦合系统,大力推动校企协同创新,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无锡企业协同创新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9.
加快长株潭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要确立指导思想与总体原则,将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整合资源与优势融合等相结合,有机融合三市优势;要加强宏观调控体系建设、投融资体系建设、载体建设,要强化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要与国家创新体系相衔接,在更宏伟的框架中推进长株潭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当今,人们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对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息化使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带来了新的发展趋势;使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成为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战略。为此,信息化时代促进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可采取以下策略:充分认识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信息化背景,构建网络组织框架,创新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的模式,改革校企科技合作运行机制,加强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林业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培养理念不适应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脱轨,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通过协同创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做好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推动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建立协同培养人才新机制,实施国际化协同合作培养等。同时,通过建立面向市场需求的人才反馈机制,完善创新人才的校企协同培养机制,探索多种模式协同培养人才机制,营造协同培养人才的政策保障机制等,有效促进卓越林业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2.
新型举国体制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面向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军民协同创新是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新型举国体制与传统举国体制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其军民协同科技创新发展演变脉络可归纳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有利于军民科技资源一体配置、联合攻关,推动“两弹一星”国防尖端科技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型举国体制下军民协同创新推动载人航天取得突出成就,探月工程稳步推进为后续工程奠定坚实基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型举国体制不断健全发展,军民协同创新推动载人航天实现新突破,探月工程和北斗系统等也取得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13.
创新驱动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协同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新范式,深入研究其运行规律对推动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科技协同创新活动可以被定性划分为磨合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创新氛围与规制是两组最能体现各阶段差异的特征变量;同时,资源要素完备度、知识共享与流动、制度规范性是影响各阶段演化的关键要素。最后,文章提出了促进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当前我国经济的战略发展需要依靠创新力量推动。而大学生是推动我国创新创业发展的生力军,高校师生创新创业及科技创新产业化会影响我国经济创新发展战略的前进步伐。从资源协同角度,分析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的现存问题,提出了构建高校师生、企业家与产业资本联合创业新型路径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虽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协同创新的机制障碍依旧存在,主要表现为风险承担机制尚不健全,缺少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存在壁垒和校企之间缺乏紧密的沟通交流机制。推动协同创新机制建设的策略是健全政府调控管理机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担机制,建立全面的资源共享机制以及建立长效的校企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16.
校企合作是推进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主要抓手,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植根于社会网络中的大学和企业之间的交往总是被打上了各种社会的烙印。校企合作育人困境是由校企合作育人非对称的资源依赖结构、双方对合作的合法性判断、校企之间"协商性交换"的过程以及校企合作规则的构建过程等因素决定。对这些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我们了解校企合作育人困境生成机理,寻求校企合作育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为了避免区域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等科技物理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推动区域高校科技的协同发展,探索区域内各高校主体之间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路径和创新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湖北省为例,分析了目前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现状和障碍因素,从共享文化、制度环境、共享服务系统和共享平台管理等方面论述了如何构建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8.
好的教育形式凸显教育内容,影响教育成效,从活动载体、手段和途径上进行探索,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新的"四史"教育形式,既服务于内容又推进内容的落实,可以做到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相得益彰.校企在"四史"教育中要立足"校企"的特色与特征,从知行合一的角度进行创新,使"四史"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心理状态与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相结合,与大学生专业学习、学术研究、思想道德、择业观等相结合,与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服务相结合,推进"四史"走心、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19.
日本政产学协同创新模式历经百余年变革已形成独特的国家创新体系。21世纪,在日本政府构建的“社会5.0”政策导向下,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模式为科技高速发展与成果投入运行提供多维有效的支撑与保障。包括政府有效引导、产学深度合作;校企科学定位、创新分工明确;企业加大投入、提高研发效率;高校力行改革、夯实创新基石等。这些创新实践经验对中国科技体制构建及校企深度融合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我国科技创新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格局,加剧了东西部地区经济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距。四川省科技创新紧密围绕“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战略部署,形成了以成都和绵阳科技创新为主引擎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持续增长。当前,四川省在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平台、全球科技合作等方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应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发展战略,拓展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创新高地的合作与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推动四川省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