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关系论是关于人与宇宙自然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思考。天人关系论随着时代的演变有多种形态和基本命题,展现了特殊的哲学问题意识和人与自然的对立调和的文化精神。这样的哲学思维具有现代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歌德的《浮士德》是欧洲“近代人的圣经”。每个时代和每种文化里都有“浮士德式的人”。浮士德形象在华演变以及哲学与社会思想层面的接受研究,与中国百年来的社会主题、时代精神的风云变幻紧密相关。浮士德形象是一个在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交汇的文化空间里,探索自身存在价值和生命终级意义的人类的代表;浮士德精神作为一种恒动力量,为一代代中国青年提供了战斗的思想武器和奋力前行的精神支柱。基于中国梦视域下的浮士德精神研究,对塑造当代青年的完整人格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能强化他们对中国梦整体构想的理解,坚定立身行事的信念。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哲学精神》一书中,作者通过三种方式证明“中国哲学”有一以贯之的哲学精神。这三种方式为:在与“他者”的对比中彰显“哲学的中国特征”,在对精神的体悟中理解“生命的天人合一”,在与历史的对话中展现“变迁的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通往自由的历史暗河--墨家侠义精神的遐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家开创了古代的刺客传统、侠士精神,引发了无数文人的千古侠客梦。侠的精神经文人提纯,愈加艺术化。侠文化在中国完成了从动作野性升华至生生不息的生存哲学的全套过程,而这条线索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大多数研究只看到文化中沉静的一面,却未注意到内在精神的暇游。游侠精神,是自由精神沉潜的历史暗河。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梦战略的强大历史背景,中国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创新,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其发展目标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和价值观念。中国梦是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成果。中国梦彰显“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全面理解中国梦战略的民族文化特色,弘扬“中国精神”,通过多种途径丰富中国梦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反对复古主义与虚无主义,科学地对待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哲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哲学在20世纪80、90年代成为中国哲学界最有影响的研究领域之一。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与20世纪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危机密切相关,而在中国则是社会转型的深刻的文化显现。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主要是在发展哲学、交往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儒学、后现代主义、价值学、人学等研究领域中展开的,而自觉的文化哲学研究的主要论题在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两个基本层面上展开,涵盖了文化的界定、文化的结构层次、文化的功能、文化哲学的对象、文化哲学的主题、文化哲学的建构原则、传统文化模式批判、主导性文化精神的冲突、文化转型、新文化精神的重建等众多问题。文化哲学在21世纪将成为最有影响的哲学范式或哲学形态,要推动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走向深化,就应当在建构中国现代社会的主导性文化精神和转换文化哲学研究范式两个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7.
中国梦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弘扬中国精神、增强中国力量、坚实中国道路、凸显中国特色的精神标识和内在动力。作为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崭新形态和当代表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成了实现中国梦最先进的文化纽带和文化魂灵。实现中国梦,必须在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主性和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8.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从纵向的历史传承中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精神,从横向的比较中必须吸收“他者”的文化精神,从而实现不同文化的互容互鉴。中国梦的互文性表明: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基础。中国梦的首要是坚持“以人为本”。美国梦是中国梦的借鉴、补充、修正。世界梦是中国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中国梦是“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文化中国”和“世界中国”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实现中国梦必须大力弘扬包括炎帝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炎帝文化蕴含的认同价值、民本思想与创新精神,对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弘扬炎帝文化的认同价值,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力量;弘扬炎帝文化的人本价值,动员群众,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弘扬炎帝文化的创新价值,解放思想,探索实现中国梦的道路。大力弘扬炎帝文化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力量,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精神学是刘文英先生在1998年出版的《精神系统与新梦说》一书中提出来的。在对梦、原始思维、时空观念和意识观念深入研究之后,该著无论是对于精神概念的界定,对于精神活动的历史形成、基本结构、运作机制,还是对一些哲学史上极为重要的精神现象,都做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诠释。同时,论著也从精神学的视域对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完成了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精神对话,使得"一个中国人的新梦说"更加丰富、更加系统。刘文英先生的理论成果,对于理解尽心、明心等中国哲学的一些核心问题,乃至宗教学中极为关键的直觉、顿悟等宗教体验,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评《毛泽东哲学与中国文化精神》郭齐勇何显明、雍涛合著的《毛泽东哲学与中国文化精神》一书,去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十章,近40万字。内容包括毛泽东哲学产生的文化背景,毛泽东哲学的文化性格,毛泽东的唯物论、认识论、辨证法、历史观、政治哲学与中国文...  相似文献   

12.
李白诗歌使用了大量“人”意象,构成了其区别于别家诗歌的重要特点。这些“人”意象是其哲思和诗意的体现,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具体而言,他用诗的语言展示了对儒释道三个文化层面兼容的认识,同时展现了自己儒释道兼容认知的思想感情,且将这种情感认知内化为个体主体精神,并在更高范畴上与中国哲学的知情意保持了很强的一致性,以力求实现情感与意志的超越,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3.
论方东美的文化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现代新儒家中有浓厚诗人气质的代表人物方东美的文化哲学理念,阐释其经由中西文化的比较以及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精神的阐扬所建构的以科学文化为基础、以哲学文化为核心的"艺术、哲学、宗教"三者"合德"的思想文化体系,衡论方东美文化哲学思想在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尤其是现代新儒家文化哲学中的地位和特殊影响。  相似文献   

14.
道家追求个体生命价值,具有自由自觉的精神特征和开拓创新的内在机制,这是道家哲学的真正本质。在中国文学史上,文学巨人的出现、文学风格的创新和文化繁荣都与道家哲学精神有深刻联系。因而应该给予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应有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对于中国文化的看法,主要集中在他的《历史哲学》和《哲学史讲演录》两书中,采用的是一种从欧洲文化中心论看中国的观察方式。黑格尔用世界精神、两个太阳、幼年文化、空间国家和史前哲学等范畴指出,中国所在的东方是世界历史的开端,与此相应,中国精神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直接阶段,缺乏主体和客体的分离,缺乏内在性和主观性。这种内在性和主观性的缺乏表现在中国的道德、哲学、宗教、科学和社会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是当代人类社会在全球化发展的关键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所提出的具有重大世界意义的价值理念。这一价值理念所回答的是时代之问、当代人类之问,是体现全球性时代的时代精神之精华,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人类社会条件下的创造性发展,是马克思的全人类胸怀在当代条件下的展现和推进。同时,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全人类性,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基因。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将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在当代世界条件下真正扩展到全人类,体现了中国哲学在现代条件下的创造性转化能力。全人类共同价值又是指导协和万邦的价值精神。  相似文献   

17.
阿库乌雾的诗力透彝族文化的深处,写出了民族生命的本源美和力量美,并在宗教文化的溯源、思考中,显示出一种元初客观真实状态及多元存在观念。哲学的深思与现代艺术观念的结合,又促使诗人走向预谋新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形象的重构,其终极目的是圆成一个民族现代生存精神与艺术精神完美同构的梦。在艺术美的追求上,诗人力图以出走而后回归的视野来审视民族历史文化,在丰富多彩的意象组构中,昂扬着一种来自民族文化深层的阳刚之美。其艺术手法多样,艺术风格独特。  相似文献   

18.
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中国文化与民主、自由、科学以及中国文化的新生三个方面具体考察了自由主义新生代代表人物之一、海内外知名的中国思想史专家和批评家韦政通先生的文化哲学思想 ,展现了他从一个儒家的信徒走向自由主义的思想历程 ,揭示了他的伦理、民主和科学三者并进的文化哲学观 ,并在 2 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西化派文化哲学发展的总体架构下衡论了韦政通文化哲学的贡献与缺失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原理与历史批判方法,在“用”和“体”的层面推动了关于孔子思想的哲学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辨识、批判、重释、改造儒学的重要论断和哲学成果。毛泽东对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做出的历史处置和辩证思考,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结合”在辩证生成、曲折发展中发挥科学理论与文化传统双重效用的内在逻辑,为新时代纵深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 2 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学术舞台上 ,新儒家对现代化进行的哲学探索 ,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文化哲学的努力。为此 ,从对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的思考、对儒家思想与中国现代化关系的反思和文化哲学的探求等三个方面 ,具体分析了在海内外哲学论坛上的活跃人物和第三代新儒家的中坚代表刘述先的文化哲学思想 ,展现了新生代新儒家的思想特质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