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梅戏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辉煌精品《天仙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当前黄梅戏遭遇困境,新编黄梅戏难以被观众认可,“像不像”的问题制约着黄梅戏的发展。黄梅戏创新的首要问题是,观赏者应当了解戏曲审美中平俗与新颖的辩证关系;作曲家应当把握黄梅戏创作的新颖性与可接受性原则,不妨借鉴齐白石的创作经验。用“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创作手法来处理新编戏曲与传统戏曲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具有鲜明的安徽地域特色。黄梅戏艺术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艺术表现体系。黄梅戏舞台美术是随着黄梅戏艺术的发展逐步建立、完善和发展起来的,从早期的“草台”到解放前的对其它剧种的借鉴,从解放初期的舞台美术体系的完善到当代舞台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和多元化,逐渐形成了黄梅戏舞...  相似文献   

3.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深得大众的喜爱。其明快抒情的唱腔、真实质朴的表演风格,在五大剧种中独树一帜。但是近些年黄梅戏与其他戏曲艺术一样,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而与此同时,源于欧洲的集歌、舞剧为一体的音乐剧,因其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符合受众的心理需求,日益博得中国观众的青睐。如何将质朴婉转的黄梅戏与热情奔放的音乐剧相融,使黄梅戏焕发新的艺术魅力,已成为当代艺术家的共同目标。近期由吴琼主演的黄梅调音乐剧《贵妇还乡》就是对黄梅戏未来发展方向的大胆探索。  相似文献   

4.
甘琴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0):82-83
黄梅戏舞台表演艺术的信息系统包括表演系统、音乐系统、美术系统和文本系统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从黄梅戏音乐系统的构成来看,黄梅戏音乐信息系统包括声乐信息系统和器乐信息系统两个最为主要的方面。黄梅戏曲调是黄梅戏唱腔和器乐系统的内在灵魂,在声乐方面,它是黄梅戏唱腔音乐符号的构成;在器乐方面,体现了伴奏乐器的类属和基本风格。  相似文献   

5.
流行音乐的一种发展思路是将流行音乐和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有机融合,流行音乐借助戏曲文化元素,呈现或温婉典雅、或含蓄内敛的风格,让现代流行音乐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韵味。通过在流行歌曲中应用戏曲伴奏乐器,借用戏曲唱词旋律,应用戏曲念白唱腔的途径,将京剧、昆曲、黄梅戏等戏曲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有机融合,可以创新现代音乐风格,彰显独树一帜的浪漫东方音乐韵味。  相似文献   

6.
黄梅戏不仅唱腔婉转、清新、韵味十足,舞蹈也极其优美。在每一部经典黄梅戏剧中,舞蹈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可以表达出唱腔或其他艺术所无法表达的内涵,舞姿和舞蹈韵味的美为黄梅戏表演增加了魅力,让观众在欣赏黄梅戏唱腔的同时,得以欣赏优美的戏曲舞蹈身段。采用比较研究和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对部分经典剧目进行深入分析,分析了黄梅戏舞蹈动作的来源与形成、黄梅戏舞蹈语言的程式生成以及舞蹈的舞姿和谐之美、韵味生活之美和内涵丰富之美。  相似文献   

7.
文化整合作为黄梅戏艺术发展的重要特征,运载着黄梅戏艺术形态的流变与演进。黄梅戏的文化整合是在“从农村走向城市”阶段得以完成,草台、花台、舞台的空间转换引致了黄梅戏艺术形式的积累转型和文化形态的传承延伸,而正是这些文化形态的交融与涵化,形成了黄梅戏艺术新的文化整合体,催育出黄梅戏艺术新的发展阶段,进而推动其走向成熟,迈向辉煌。  相似文献   

8.
用韩礼德的语域理论简析黄梅戏的语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运用韩礼德的语域理论,从语境因素的语场、语旨、语式三方面简要分析黄梅戏这一戏剧曲目的语言特征。根据黄梅戏语言的地方性、喜剧性、雅俗共赏性特征与语域理论三要素之间的联系来探讨语域理论在戏曲分析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黄梅戏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源于湖北的黄梅,成熟于皖地安庆。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一个地方小戏,从简单的样式发展到以表现众多人物和生活内容的大戏,其唱腔音乐的变化方面在黄梅戏唱腔音乐中最为突出。早期黄梅戏是以曲牌体为主的花腔小戏,50年代以后才出现了具有板腔体特征的"主调"唱腔。这些唱腔包括平词、火攻等板腔化了的声腔,最终占据了主要地位。本文针对黄梅戏"主调"中的板腔体唱腔,从基本板式类型、专用板式类型、过腔板式类型、派生板式类型几个方面论述黄梅戏唱腔音乐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不同板式在黄梅戏音乐中的具体运用。探索曲牌(腔)体向板腔体的演变,并通过具体谱例来阐明黄梅戏音乐唱腔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0.
2017年6月7日下午,国家艺术基金培训项目"中国戏曲传统化妆、服装技术人才培训"结业展示,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举行,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韩子勇、北京市文化局副巡视员马文等领导与北戏院长刘侗、党委书记刘宝华等领导共同观看了结业展演,并先后致辞.韩子勇及马文等领导对此次北戏的培训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韩主任强调: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北戏的"中国戏曲传统化妆、服装技术培训"是戏曲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急需项目.舞台上的角色之所以那么美,很大一部分来自化妆、服装的美的赋予.整个戏曲生态中不能没有化妆、服装.国家艺术基金人才资助项目有个紧缺急需,就是针对薄弱环节,要把它促一促才能改变整个戏曲生态环境,使它变得更有活力.将传统艺术的植被,京城文化的植被,生长得郁郁葱葱.  相似文献   

11.
以黄梅戏《徽州女人》为例,分析了灯光艺术的创新运用,主要表现在恰到好处地运用色光、让灯光与黄梅戏表演结合及以光代景等方面,让灯光艺术成为创造舞台气氛、舞台意境、舞台形象的重要表现手段,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开创了黄梅戏舞台的新天地。期待黄梅戏舞台灯光设计者能够以此为契机,结合黄梅戏舞台表演其他艺术因素,探索出更多的舞台灯光的表现形式,推动黄梅戏的演出形式展现异彩纷呈的明天。  相似文献   

12.
周代进 《社区》2009,(20):37-37
离开故乡已有25个年头.可故乡的黄梅戏却是“月亮走,我也走”,一直盘旋在我的心头,牵动着思乡的心绪。我的故乡在桐城县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紧挨着严凤英的家乡,算得上是黄梅戏的源头,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充满着黄梅戏的节拍和韵律,3岁的小孩唱一段黄梅戏,是司空见惯的事。自发苍苍的老人,更是黄梅戏的高手,不仅能唱.还能作出相当难度的表演,并能讲出“男花腔”、“女平词”以及如何走好台步等戏曲理论。  相似文献   

13.
黄梅戏跨文化传播的SWO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交往活动更加活跃和频繁。随着中国经济与文化的崛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向全世界传播的艺术品种之一,黄梅戏从其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实现跨文化的传播是必然趋势。借助SWOT理论框架,基于对影响黄梅戏发展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在国际和国内范围实现黄梅戏跨文化传播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黄梅戏语言艺术颇具特色,比兴、反复、比喻、用典等修辞手法的积极运用增强了黄梅戏语言的典雅性、生动性,增加了黄梅戏的可接受度,有助于黄梅戏的传播。韵脚的和谐使用,使黄梅戏便于传唱,同时其押韵可充分体现黄梅方言特点,这是黄梅戏与其他剧种的重要区别之一,是黄梅戏独领风骚的重要标记之一。可以说,黄梅戏的语言艺术是雅俗共赏的优秀文化特产。  相似文献   

15.
《打猪草》是黄梅戏的传统剧目之一,它随着黄梅戏的发展而发展。大体上在二十世纪它主要经历了两次较大的改革:一是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改革,二是20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从这两次改革中可以看到黄梅戏在二十世纪的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以来,黄梅戏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产生了丰富的艺术成果,彰显出文艺的时代风貌.但是面对传统文化的嬗变与重构,改革转型中的黄梅戏尚无力完全挣脱文化生态的束缚而获得最优的发展路径,只能在摸索中前进,因而在理论研究、作品创演、艺术传播和体制改革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新时代黄梅戏的发展要重视黄梅戏学科研究,提升作品创演的人民性,建立现代传播路径,做好人才培育基础工作,构建政府主导下的体制改革机制,走守正创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黄梅戏形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调,由民间艺人为谋生计而带入安庆.黄梅戏念唱以安庆地方话为基调,同时汲取徽剧、京剧及秦腔等戏剧的精华.黄梅戏在上海发展演员大开眼界,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严凤英、王少舫两位大师相互切磋技艺,成了舞台搭档.黄梅戏从国内唱到国外,独树一帜.在继承和发扬黄梅戏传统艺术上,不失时机地谋求发展推陈出新,营造繁荣氛围.  相似文献   

18.
正这是一个寻常的夏夜:当黄梅戏《传灯》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落幕,场内观众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之时,在数千里之外的粤西徐闻县的海岸沙滩上,月色星光之下的简易戏曲舞台依旧热闹非凡。海风吹来,拂过了一大群拥挤在舞台旁边看戏渔民们的笑脸。这样的场景对比,寓示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仍具有强大生命力,也带来对戏曲市场"城乡二元化"结构现状的思考。现代文化的多元化冲击,使得传统戏曲更多地"退守"农村市场。文化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我国戏曲院团国内演出场次47.94万次,而其中38.91万次是在农村。全年4亿余人次的戏曲观众,更有3.4亿人次属于农村。  相似文献   

19.
二人转的成功对黄梅戏跨文化传播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的全球文化空间里,大部分的地方戏曲显得日渐冷落。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东北二人转却异常火爆,确实值得人们深思。通过对黄梅戏与二人转的共性比较,分析后者成功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所在。借鉴二人转的发展与传播经验,针对促进黄梅戏的跨文化传播可采取合理的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模式;实现人才的规模化,并在此基础上催生领军人才;把握创新与继承的完美结合;加强与现代文化传媒的融合等。  相似文献   

20.
对戏曲经典进行通俗化、时尚化的演绎或改编,一直以来都是传统戏曲贴近大众、走进大众并实现自身现代传承和复兴的一条重要途径。网红歌手小潘潘对黄梅戏《女驸马》的“魔性”翻唱和改编在戏曲界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争议,表明互联网时代传统戏曲的“时尚化”改编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对当前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力倡导戏曲经典的正向改编,对网络文艺生产进行价值引领和审美规范,引导网络文艺创作和网络文化生产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